APP下载

适应性教育视野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2016-10-09

考试周刊 2016年76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齐瑛

摘 要: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举例法等,在研读适应性教育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相关文章的基础上,揭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适应性研究的意义、价值和方法,旨在为一线语文阅读教学工作提供思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关键词: 适应性教育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一、适应性教育的内涵

适应性教育(adaptive education),是指学校和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能力、方向选择、兴趣爱好等方面表现出的不同程度,而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以达到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适应性教育的提法由来已久。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首次提出“适应性”的教育理念,并在《大教学论》中提出“自然适应性原则”,这里的“自然”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二是个体固有的性质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夸美纽斯要告诉人们,教育是对人的内在的挖掘,应该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按照人的自身发展规律进行教育,反对强制性教学。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他向人们介绍人类智慧的八个基本组成要素,分别为语言智能、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探索智能,并认为每一个体的智力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体都拥有这九种智能,但由于智能因素的组合方式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潜在方面,即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所谓的智力差别。虽然智力客观上存在差异,但每个人都有优势智能,它是影响个人学习风格的重要因素。人的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获得长足的发展。如果教育方式得当,能够适应个人身心发展的需求,即充分考虑智能组合要素和个体优势智能的实际状况,提供多元智能的发展条件,营造适宜的学习氛围,那么,每个人的智能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在优化优势智能的同时提升其他智能。适应性教育正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考虑,依照自然适应性原则,关注个体的智能差异,从教学上实施多种手段开发学生的潜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识别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不同智力方面的发展及各种潜在的需求及时做出教学策略的调整。从这个角度讲,适应性教育和孔子“因材施教”理念不谋而合,它从本质上体现出教育平等与教育民主的理想,承认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从而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二、适应性教育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思路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识字的重要途径;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可见阅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谓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书面文字理解文章的形势与内容并参与创作的对话过程。从实际看,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很大的比例,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其他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材所采用的文章大多是中华五千年最经典的文章,是中华文化精髓的积淀,阅读领会这些文章,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见识,还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审美情趣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象的特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象是6-13岁的儿童,他们在这个年龄段生长变化是非常迅速的,因此,不同年级的学生在阅读能力上表现是有很大差异的,首先表现在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不同而引起的记忆方式的差异。实验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无意识记忆占主导地位,随着年级升高,有意识记忆的效果逐步赶上并超过无意识记忆的效果,最终占主导地位。所以,低年级学生主要采取机械识记的方法,高年级学生开始并较多地采用意义识记的方法。其次,小学生注意的集中度和广度都随年龄增长有所提高。刚入校的孩子注意的目的性是较低的,往往只注意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注意的时间较短。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活动的深入,学生注意的持久性、稳定性和范围都得到发展,但水平仍是有限的。再次,小学生整体以形象思维为主,但高年级学生的辩证思维已有所发展。小学中前期,学生的思维依赖于具体的对象和情境,是孤立的认识事物的特征和表面现象的。高年级学生开始逐步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够对事物进行简单的分析概括并分类,甚至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另外,小学生的阅读意志随年龄的增长有所提高。中低年级的学生自主性和自控能力是较差的,学习上很大程度依赖老师和家长的指导和监督。高年级学生的自觉性有明显提高,按照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学习,但依然没有完全摆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形成控制力。

3.在适应性教育理念下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和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均表明,教育应该顺应儿童天性的发展,真正做到使儿童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特别是小学教育,学生处于学习起步阶段,更需要适应性关注。正如前文所述,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协调与促进小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阅读必须在适应性教育理念下进行教学,使阅读教学模式符合儿童发育特点,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尊重儿童阅读经验,让每一个学生都爱上阅读,在阅读中受益。这里的适应性体现在既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思维差异,还要兼顾同一年级中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例如,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应该为其提供描写具体且生动的阅读素材。但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成长经历、心理素质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教师要为其提供多种多样的描写具体且生动的阅读材料。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适应性设计

小学教育的对象是活泼可爱、天真纯朴、懵懵懂懂但又积极向上的小孩子,每个孩子都有潜在的智能和求知的欲望,教育者应该认真研究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让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得以体现并得到充分发展。所谓的学困生,往往是因为教育者们忽略学生的实际需要,采用与之不符的教育内容与方法,抹杀孩子的天性,剥夺孩子的兴趣,歪曲孩子的意志,使孩子在不情不愿中被动接受知识,这样的学习效果和我们的教育目的只会渐行渐远。教育应从学生这个主体出发,尊重其个性,满足其特殊需要,使教育真正适应学生的特点,让教育在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中找到出路。下面以小学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13课《花钟》这篇课文为例,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适应性策略的设计。

1.学生特征分析

小学三年级学生年龄在8-10岁,以无意识记忆为主,注意的时间较短,广度不够,以形象思维为主,自主性和自控力较弱,但思维活跃,肯动脑筋,求知欲较强,对花感兴趣,但缺乏花的相关知识,尤其是花的开放时间。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较差,教师应给予耐心的引导与督促。

2.课前准备

在父母的帮助下,了解自己家里都种植哪些花,分别叫什么名字,这些花都有哪些习性,何时开花,花是什么颜色的。如果家里没有种植花卉,就可以通过其他渠道,例如去朋友或同学家里,去花店,去花卉市场,去花园,或上网查询等,了解自己接触到的或喜欢的花的相关情况。

3.知识的呈现

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线索,就是向学生呈现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材料而呈现出的一个引导性材料,它是联系并贯穿新旧知识的桥梁。这个桥梁的搭建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提问、讨论、播放多媒体、案例分析等。在学习《花钟》这篇文章时,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鲜花吗?”(回答:喜欢)再问:“你们喜欢的花叫什么名字呢?”(举手的人很多,通过点名让大部分学生来回答)接着问:“那你们知道你们喜欢的这些花都有哪些习性吗?比如,它们几点开花,喜欢什么环境,是湿润的还是干燥的?”(这个时候,举手的人少了,点名让个别学生回答,其他学生一定会思考)老师总结并建议没有举手的学生放学后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自己喜欢的花有何特性,并说明要在专门的时间进行讨论,以此督促大家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以上内容还可以结合讨论或播放幻灯片进行,效果更佳。提问或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用一两句话作为衔接,引出课文,如:“这么多的花争着来开放,真是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啊!你们知道吗?这些漂亮的花朵其实还藏着好多秘密呢,大家想不想知道呢?”(回答:想)接着便可以出示课题。

4.过程的开展

适应性教学要求教师通过由教学语言、教学方法等因素构成的教育环境的改变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两点:第一,了解学生的基本知识结构及其需要发展的程度。因为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问题的反应是有差异的,他们持续学习的态度不同,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学生的兴趣、态度和行为等相应的课堂行为不断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诊断,以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动向。第二,通过教学的灵活处理来满足个别学生学习的需要和个体差异。教学既要有多样化又要有个别化,使教学满足每个学生风格、天赋、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等方面的特性。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层次的划分实现适应性教学策略。如读的层次,从低到高大致分为“读准确”、“读流畅”、“读出感情”,还有一种分法是初读、细读和精读。这两种分法是不矛盾的,它们划分层次的依据不同。前者是读的要求,后者是读的方式。又如认知层次,分为表层、深层和外层。初级的认知靠感官,中级的认知靠思考,高级的认知靠想象。读的层次和认知层次不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体系,认知层次的提升建立在读的层次的不断提高的基础上,认知层次的提升会提高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使阅读的意义得以体现。在读的层次和认知层次理论的指导下,在学习《花钟》这篇文章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应该有一个层次的划分,即走近“花钟”、看懂“花钟”、品味“花钟”、质疑“花钟”和研究“花钟”。这种层次教学,不但将学习要求具体化,还从客观上为老师提供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依据,当某个或某些学生止步于某一层次时,教师应适时采取措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法,使其知识、能力等结构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适应性教学策略中的灵活性特点。

阅读在小学教育中的分量举足轻重,2012年11月15日,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在开幕式上发表重要的讲话。有关阅读教学,他是这样说的:“落实年段学习目标,就是要在阅读教学中要增强课程标准意识、目标意识、年段意识,使所上的课是那个年段的,符合那一类课型的、符合那一种文体特点。课堂上落实三个维度学习目标,要既得意又得言,得法、得能。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但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教师越俎代庖,一人大包大揽,唱独角戏的情况普遍存在。适应性教育理念下,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宏观调控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适应性源自个体发展的本真,阅读教学只有适应儿童的发展,教育才会回归,才会有效。

参考文献:

[1]盛莹.试评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J].新西部,2010,(6):148-149.

[2]张红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意义与作用[J].科学大众,2014,(12):71.

[3]蔡春玲.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之我见[J].考试周刊,2010,(5):27-28.

[4]阎光霞,邓少滨.大连市小学生阅读心理调查及分析[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7,(1):22-24.

[5]张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适应性研究[J].广州大学,2013.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