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如何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助推器
2016-10-08魏宁
魏宁
如果给当下的中国教育找一个关键词的话,核心素养无疑是热门的选项。在历经近三年的研究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于今年2月发布,这意味着我国的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已经完成,而正式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颁布在即。未来几年中,以核心素养为方向的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考试评价必将面临新一轮变革,核心素养正在成为教育改革新的起点和着力点。但如此重大的、自上而下的变革从来都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让一线教育工作者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理念并且能在实践中找到可操作的方案,才是核心素养成败的关键所在。
在理念上,要让核心素养真正指向人的发展从而避免其过度实用化的取向
在当前社会上的宣传和专家们对核心素养的解读中,存在着某种将核心素养实用化的取向。这或许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核心素养的全面认识,似乎有多加思考的必要。
其实,这种取向正是来自于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我们先来看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研制核心素养的初衷,其中的一个突出思考点,就是如何适应21世纪全球的剧烈变化。简言之,从学生个体出发,一名学生拥有什么样的能力才能在21世纪顺利地生存、生活、就业、工作?从国家出发,一个国家拥有什么样的未来人才,才能在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最早研制核心素养的OECD就明显持有这样的预设立场,而典型国家中如美国干脆是由教育界和企业界联手打造了“21世纪技能”,也就是美国版的核心素养,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也或多或少带有类似的初衷。应该说,在核心素养研制的源头,就埋下了实用化的“bug”。
和这种实用化思潮相对的,是一种偏向理想化的思考方式。比如,在OECD研制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哲学家和人类学家们就认为,核心素养体现的应该是如何让学生获得更美好的生活,并学会欣赏这种美的能力。在他们看来,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所研制的核心素养,不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是企业和雇主对求职者的要求。
这种实用化和理想化的“矛盾”在各个国家制定的核心素养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究竟是实用化多一些,还是理想化多一些,拥有不同价值观的国家会有着不同的选择。比如,新加坡的选择就是更加偏向理想化,他们的核心素养是在一个核心价值观的统摄下,去塑造一个“自信的人”“自主学习者”“积极贡献者”和“热心公民”。
具体到我国的学生核心素养,其实有着和国际上其他国家不同的逻辑起点,那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来构建的。这一点,在最早出现“核心素养”的国家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及:“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既然核心素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和细化,它所指向的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那么,我国的学生核心素养就一定不仅仅是实用化取向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适应社会,更好地生存、工作。而是要指向人的全面发展。
从“人的发展”的层面上来理解、把握核心素养,才能避免把核心素养仅仅看作实用化的工具。因为,实用化再往前走一步将是功利化。而一旦核心素养的培养形成功利化的模式,也就离它的初衷越来越远了。
在实践中,要让核心素养真正具有可操作性从而避免其成为高高在上的口号
既然核心素养是一个非常宏观、非常上位的概念,那么,它就必须有落地的载体。否则,核心素养就必然沦为几句高高在上的口号。在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体系中,核心素养落地的最佳载体无疑是课程。
但在我国的实际情况中,核心素养经由课程“落地”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以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为例,在将核心素养一一落实到课程的过程中,进行了所谓的“课程转化”,也就是把最上位的核心素养转化为各学科的核心素养。但这还远远不够,还要把学科核心素养具体细化为每个学段、年级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表现。只有这样,教师才知道应该如何教、如何评。而这恰恰是我们的薄弱之处,对我们来说,每个学科中各个学段、年级具体学习内容的表现标准向来是不够清晰的,这才是我们接下来需要花大力气去完善的地方。
除此以外,让一线教师接受并在教学中实施,还必须处理好核心素养和以往诸多熟知概念——如“双基”“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以及解决核心素养如何评价的问题。
一句话,对于教学实践来说,核心素养必须是一个可操作的东西,必须能实实在在地渗透进课堂教学、作业、考试之中,才能生根发芽,否则它就只能是一句高高在上的口号。
要想让核心素养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助推器,就必须在理念上不偏颇,在实践上能操作。而这需要的不仅仅是专家们的理论创新,还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智慧。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