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助力开放性实践活动开展
2016-10-08胡翠荣王丽丽
胡翠荣 王丽丽
在当今这个网络一点通时代,催生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变。学生静坐在教室中,教师主宰在讲台前的现状渐渐地被弱化,学生们将更多地借助多种信息技术手段,走进真实的学习世界,去探寻知识与生活的对接,在自我体验中培养综合素养。为此,我们将信息技术融入学校的课程建设之中,融入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投入并体会“互联网+教育”的时代,以达到学校“让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去认识道理——获得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能力”的教育宗旨。
利用信息技术汲取丰富营养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多的是他人、书籍,而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孩子们知道的甚至比老师还多。他们自主地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开展随时随地的学习、研究,拓展了开放性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了开放性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信息技术为开放性实践活动提供获取资料的途径,使“活动”资源更丰富。因此,引导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提高他们搜集信息、辨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是教育者开展开放性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
遨游网络,就像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信息扑面而来,而学生往往不知所措。因此,我们引导学生聚焦关键,从小入手,获取信息。在我校开设的《文化行走之走进老舍茶馆》课程实施前,我们就引导学生思考:了解老舍这位人民艺术家可以从哪入手?学生们众说纷纭:可以了解老舍的文章,可以了解老舍的生平,可以了解他与茶馆的关系……在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后,我们又进一步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方面是什么。确定一点,深入挖掘,寻找丰富资料,学生带着自己的研究点走进网络,汲取营养,丰满了自己对老舍的认识,待走进老舍茶馆后才能够产生情感共鸣。
通过信息技术的帮助,实现了学生自主地探索,自主地汲取营养,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成为某个研究点的专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在信息平台获得激发,开放性实践活动渐入佳境,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打下了基础。
利用信息技术激发深入研究
信息技术拓展了学生的“活动”领域和思想空间,启发学生从中能够撷取到更多的素材,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感受,加深对活动主题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校紧邻北京东郊湿地公园,那里建有华北树木园、印象森林、湿地森林、动感森林和创意森林5个特色景观区域。为了使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学校在三、四年级开设《探索大自然的肾——走进湿地课程》。 一次活动课程的主题是《探索大自然的肾之亲近植物》,学生走进湿地,或用文字,或用图片记录下各种各样的植物,但更多的植物学生是叫不出名字的,更不用说树种的习性等。从湿地回来,学生自主地走入百度,非常想弄明白自己记录的各种树种,除了弄清名字,孩子们在进一步的探索中了解了树种的分布、种植的要求、护理的方法等。从而进一步深入思考湿地中适合种植什么样的树种、南北方的湿地有什么不同的植物、全世界哪些国家有湿地、这些国家的湿地里又种植了什么树木等。孩子们就是在这样的不断追问中,一次次地走入网络,深化了主题研究。
走进真实的学习环境,学生发现问题,利用信息技术,有目的地探索并尝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可以说信息技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催化了他们的心理,使学习得以延伸。
利用信息技术捕捉精彩过程
开放性实践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难以都用文本的形式来表达和承载,特别是有些“现象”与“镜头”又是难能可贵的,甚至是稍纵即逝、可遇而不可求的。如何将它们永恒地“记忆”下来呢?我们鼓励孩子们在活动中使用数码相机、DV机、手机等信息工具获取动态成果。
在我校开展的《直通机场》课程中,孩子们走进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了解机场的设计、服务、安保等,研究机场内的中国元素和科技应用,参与志愿者服务,进行职业体验,很多美好的瞬间都被学生完美定格。学生们有的用手机拍下同伴探秘机场中设计的中国元素的专注表情,有的用iPad录下与外国友人交流的感人场面,有的定格了同学间研讨航班架次的比手画脚……如果说《直通机场》课程是一场现场直播的纪录片,那么每个孩子都成了画面的主角。
研究过程中,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使学生探讨、观察、合作等学习状态得到瞬间留存,画面的定格促进了孩子们活动研究的热情,因为他们知道那个画面中不能少了自己。可以说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们在开放性实践活动中变得更加充实,如虎添翼。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多元分享
开放性活动成果的展示交流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信息技术为活动后的分享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交流平台。班级微信圈的及时、动态展示平台,为学生学习活动后的研究成果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学生活动后的感悟、探究单、小作品、收获卡等展示在班级微信圈中,极大地激励了学生再次参与学习研究的热情。同时通过这种动态的分享,同学间可以互相比较,取长补短,跟进交流,争辩研讨,分享智慧。
更有意义的是,微信圈为有效实施多元化评价提供了平台。学生把自己的活动过程、活动成果发到微信圈,让家长、社会、同伴、教师都参与其中及时反馈,使“点赞”的评价成为常态。在“微吧”中可以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征求不同的意见,产生各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开放性实践活动由此而不断深化,课程形态也随之不断完善,真正体现了评价的多元价值取向。
通过这些丰富多元的展示评价,开放性实践活动和信息技术课相辅相成,实乃一石二鸟。
利用信息技术发散学生思维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发散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尤为重要。我校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引入了Scratch教学,它是一款由麻省理工学院设计开发的面向少年的简易的图形化编程工具,学生在上机操作过程中,只需用鼠标拖动模块到程序脚本区即可。几乎所有的孩子看一眼就会喜欢上这款软件,因为它让编程像搭积木一样简单。
在课堂上,学生完成了“拼中国地图”“迷宫大闯关”“英语情景对话”“画图形”等作品。每节课,学生先完成一个简单的编程小作品,再画出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思维导图,帮助自己进行知识和思路的梳理。
在电脑社团活动中,教师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抛给一个学生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孩子们一起交流、讨论、探究,逐步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解决问题。孩子们在社团活动中,学会了网页设计、电脑绘画、创意灯设计、Scratch编程等方面的知识,不仅丰富了学科知识,还开阔了视野。社团互动让孩子们学会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结识了许多新的伙伴,有了团队合作的意识。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记录着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足迹。我坚信,通过孩子们的日积月累,最终会形成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信息素养。
信息时代,开放性实践活动和信息技术深度整合,信息技术是开放性实践活动发展的助推器,是开放性实践活动的得力助手,信息技术将极大地推动开放性实践活动课程的快速发展。我们也将不断运用信息技术丰富和拓展活动的内容,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提供条件,使开放性实践活动精彩纷呈。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李桥中心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