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2016-10-08
欧盟发布《欧洲公民数字能力框架》
日前,欧盟委员会发布研究报告《欧洲公民数字能力框架》。报告指出,欧洲公民现在居住在一个日益复杂的数字化世界中,这对人们作为积极公民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及个人生活都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因此,缺乏数字技能将会对人们未来的生活机会和就业能力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欧盟范围内,约40%的人口缺乏充足的数字技能,其中22%根本不具备数字技能,这些人口一般包括年老、没有受到充分教育、低收入家庭和移民公民。更加严重的是,32%的欧盟劳动力不具备充足的数字技能,其中13%根本不具备任何数字技能。而且最为关键的是,大部分公民对于什么是数字技能以及怎样对其进行评估缺乏普遍理解。针对这一问题,报告首次提出了欧盟数字技能框架以及相关的评估工具,见图1。具体来说,这一框架将个体应具备的数字能力概括为5个领域21项能力,这些领域涉及信息和数据素养、交流与合作、数据内容创造、安全、问题解决等方面。只有充分掌握这些能力,个人才能实现有效的工作、就业、学习、休闲和参与社会。
澳大利亚发布职业教育研究新热点
日前,澳大利亚发布第24届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工作大会报告。报告通过对近年来澳大利亚相关部门发布的研究报告和论文的梳理指出,澳大利亚当前的职业教育研究主要关注如下主题: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及学生需求的多样化;积极致力于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实践者能力的相关行动;技能怎样对创新发挥积极作用,及其对于投资的回报;职业教育与培训学生如何直接向大学顺利过渡,以及怎样对这些学生给予最有效的支持;职业教育与培训学生的学习偏好,以及他们与大学学生的具体差异。报告指出,根据当前的政策形势,澳大利亚未来的职业教育研究要着重关注如下三个研究主题:一是青年人,关于鼓励和支持青年学生实现其潜能的研究;二是教育路径,关于积极支持通过教育与培训向劳动力市场有效过渡的研究;三是技能,关于与行业和雇主积极合作,提高整个教育与培训体系运行效率的研究。
课 题
现代职教体系下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诉求、问题与路径
日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邵建东等发布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整合培育研究”的研究成果。研究认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除了要突出职教性、彰显高教性、凸显行业性,还要满足专业性、开放性、终身性、国际性等时代诉求。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专任教师数量相对不足、教师社会服务能力不强、师资队伍结构失衡、培养培训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需要从“培”“训”“管”三个维度出发,实现政府、企业、院校、教师四方联动,切实推进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培”指确立标准,加强高水平的高职师资培养。根据职教特点完善高职教师资格标准和职称评审制度,优化职教师资培养和专业化发展环境;在资格标准的基础上,严格执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加大职教师资培养规模,进一步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训”指产教融合,开展多元化的高职师资培训。依托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师培训联盟、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和部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继续开展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和省级培训项目;同时,以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契机,通过重点设定或扶持“基金项目”的方式,在其中部分学校打造具有职教特色与品牌的师资培训基地。以职教集团为依托,提高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落实教师赴企业实践制度。“管”指科学规划,构建可持续发展师资生态圈。政府部门要加快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完善岗位设置、考核评价、职称评审、绩效工资分配等制度,赋予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教师聘用机制,积极拓宽教师来源渠道。
观 点
现代化:中国教育从大到强的关键点
日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曾天山在《光明日报》发表《现代化:中国教育从大到强的关键点》。文章认为,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的先导旗帜,是教育深化改革的目标,是教育内涵发展的方向,是国家现代化的支撑和先导。推进教育现代化是由低到高的连续性进程。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路径必须体现中国特色。推进教育现代化,既要全面反映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对教育转型的强烈需求,又要充分保障对教育现代化的支撑,实现二者良性互动。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创新育人模式,突出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一是探索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创新德育工作方式,走入社会大课堂,推动学校与家庭、社会结合;创新教学形态,推动科教结合、产教融合。二是形成支撑创新创业的多样化办学体制。形成校企合作、校际合作、部门合作、官民合作、中外合作的多元办学格局,增强适应性,丰富选择性。三是拓宽人人成才的立交桥。从学校教育单行道扩展到上下衔接、左右贯通的教育“立交桥”,逐步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推进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产教融合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培训一体化;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实行无差别的教育公共服务;促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扶持老少边穷岛教育;发展优质民办教育,增加可选择性。四是健全开放和包容的教育治理体系。健全教育标准体系,突出教育质量标准;完善现代学校制度,社会参与,家校合作;推行弹性学制,实施学分制管理。五是上下结合,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推进,因地制宜,试点先行。
美国相关研究强调加强对社区学院转入四年制大学学生的支持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Di Xu与哥伦比亚大学社区学院研究中心Shanna Smith Jaggars 发表文章《为什么进入两年制学院会影响学士学位追求者的学术和劳动力市场结果》,文章深入探讨了学生从社区学院进入学士学位这一教育路径对学生学位获得及短期劳动力市场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社区学院的教育路径深刻影响着获得学士学位的可能性,但是对于学生的短期劳动力市场绩效并没有显著影响。研究得出了影响社区学院学生完成学士学位教育的多种机制,主要有:参加两年制社区学院对于学生早期学术进步的影响,学生向四年制大学转学的挑战,学生转学过程中的学分流失,以及转学后在学业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建议,对于从两年制社区学院向四年制大学转学的学生,要积极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其克服转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障碍。
职教园区建设应坚持跨界路径
浙江工业大学胡斌武等在《教育研究》发表的《职教园区跨界路径探究》认为,职教园区经过二十年的建设,可分为初步发展阶段(1996-2005年)和快速发展阶段(2006 年至今)。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由于校际资源共享动力不足、效益不高,校企之间职能不同、文化不融等原因导致界面障碍。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校际之间、校企之间在资源共享中主体差异和信息粘滞的界面障碍。为此,职教园区跨界路径在于:首先,建设文化生态,打造精神生态之“神”。职教园区可以通过三重境界构建文化生态:第一重境界是求同存异,第二重境界是和而不同,第三重境界是和谐生态。其次,构建协调机制,创设协同创新之“形”。其一,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共建;其二,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双向流动;其三,学生实习与员工培训共担。第三,植根共生理念,形成资源共享之“核”。
借鉴德国双元制应用型硕士培养机制建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教育机制
厦门大学史秋衡等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发表的《德国双元制应用型硕士培养机制探究》认为,自应用科学大学成立之初,德国就一直强调企业研发实践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其双元制应用型硕士培养机制就主要以高层次产业需要为基础,以应用研究来引领教学,硕士生学习过程的逻辑顺序为“产—研—学”的螺旋式提升。我国应结合德国双元制应用型硕士培养机制的独特经验,建立和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硕士及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机制和模式。首先,要转变对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的认识,提升应用型高校的地位并凸显其作用。其次,鼓励有条件的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开设双元制硕士培养专业。再次,借鉴德国双元制应用型硕士培养体系中的教学架构和体制模式,改革我国硕士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