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用防暴盾牌近距离临战攻防效果研究*
2016-10-08□张杰
□张 杰
(浙江警察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警用防暴盾牌近距离临战攻防效果研究*
□张杰
(浙江警察学院,浙江杭州310053)
防暴盾牌是公安民警、武装警察部队在处置暴力事件过程中使用的个人防护装备,具有较高的临战防控价值。为分析防暴盾牌近距离应对刀斧砍杀的攻防效果,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验法,对防暴盾牌的性能进行测试,并对应对刀斧砍杀的防御、进攻技术进行实验。结果显示:戳击力量最大;击打的力比重和能比重存在级别差异;盾牌应对侧平砍时,损伤面积较大,应对从上至下的劈砍和自下而上撩击时损伤面积最小;新式组合盾牌(长盾)比PC制式盾牌(短盾)具有更好的防御效果。研究结果对公安民警更好地了解防暴盾牌功能具有参考作用,同时也为教育培训提供技术支持。
防暴盾牌;实战效果测试;进攻效果;防守效果
社会发展复杂多变,恐怖活动日益猖獗,在反暴恐的实际工作中,由于公安民警、武警战士的自身防护不到位,造成的伤亡较大。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和极端暴力活动,各级公安机关、武警部队都配备防暴盾牌,以提高民警和武警战士的自我防护能力与现场处置能力,但是,盾牌的使用方面却不尽如人意,很多军警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防暴盾牌,盾牌技能使用落后于反恐实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从防暴盾牌的性能、应对刀斧砍杀技术几个方面入手,对防暴盾牌应对刀斧砍杀的实战效果进行研究,以期提高防暴盾牌的使用价值。
一、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防暴盾牌应对不同劈砍方式的攻防效果。
(二)研究方法。主要采取实验研究法。
1.实验目的。为了验证防暴盾牌的攻防效果,进行多次有关防暴盾牌的两种进攻方法(撞击、戳击)和进行多次有关防暴盾牌的四种防守方法(上防、下防、左防、右防)的实验研究,分别对击打力度、击打角度、格挡位置、应对不同器械防御效果等方面进行数据统计并详细分析。
2.实验材料。短盾(规格:900 mm×500mm,重量:2.3kg)、长盾(型号:JC-RS-05,规格:1600mm× 500mm×3.0mm,重量:5kg)各一块,砍刀(长:92mm,宽:2mm)一把、厘米刻度卷尺一副、数字测力拳击靶1个(显示能力为3位半,即最大数值为1999。累计力度为6位,即999999)。
3.测试指标。
(1)最大力度。此数据是在选手的运动过程中提取出最大力量的一击的数值,如果当前一击超过以前的最大力度,则更新数值(计量单位为LB,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
(2)力重比。力重比是最大力除以选手体重。此数据对于体重不同的选手之间的数据进行比较时起到了公平的作用,利用此数据体重较小的选手可以战胜体重大的选手。此数据反映了运动员的单位体重的爆发力的大小。
(3)能重比。能重比是打击力总和除以体重。这个数据的实质是每公斤体重所产生的能量,不论体重大小,公平计算。此数据反映了运动员的单位体重的体能。利用此功能,两个体重不等的选手也可以进行较量。
4.实验过程。
(1)布置场地。拳击沙袋离地60公分;用海绵防暴盾牌进行进攻实验,避免器材的损坏;把测力拳击靶准确安装在拳击沙袋上,测试液晶屏力度显示正常。
(2)防暴盾牌性能检测。使用刀斧从不同方向劈砍盾牌,测试盾牌的受损情况,具体指标为裂痕、划痕,以厘米为单位。在实验过程中,没有还击情况下,使用刀斧选取不同的劈砍方式劈砍盾牌面,记录其破损数据。
(3)防暴盾牌防守效果检测。
第一组:被试人员分别对防暴盾牌进行从上至下的劈击实验。劈击姿势应是双手持刀柄,刀自上而下对盾牌进行劈砍,刀口准确劈砍盾牌视为有效。
第二组:被试人员分别对防暴盾牌进行从侧劈击实验。劈击姿势应是双手持刀柄,刀自左而右或自右而左对盾牌进行劈砍,刀口准确劈砍盾牌视为有效。
第三组:被试人员分别对防暴盾牌进行从下至上的撩击实验。撩击姿势应是双手持刀柄,刀自下而上对盾牌进行劈砍,刀口准确劈砍盾牌视为有效。
(4)防暴盾牌进攻效果检测。
第一组:被试人员分别进行防暴盾牌的撞击实验,分为3项内容。撞击姿势应是双手持盾牌把手,盾牌正面对沙袋进行撞击,防暴盾牌准确击打沙袋视为有效。
第二组:被试人员分别进行防暴盾牌的戳击实验,分为3项内容。戳击姿势应是双手持盾牌把手,用盾牌底端对沙袋进行击打,防暴盾牌底端准确击打沙袋视为有效。
(5)记录。安排专门人员记录数据并汇总。
二、研究结果
(一)防暴盾牌进攻效果分析。
1.不同击打方式最大力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盾牌的击打效果是衡量实战的重要内容,其中击打力度能反映出实战的有效性。在防暴盾牌应对刀斧砍杀实践中,如果击打力度大,将可以很好地处置犯罪嫌疑人,通过对其要害部位的击打,使其丧失犯罪能力。为了对不同击打方式的击打效果进行测验,采用数字测力靶,使用海绵盾牌模拟盾牌的击打动作(需要指出的是测试的数值属于相对数值,并非绝对数值,仅仅用了盾牌进攻技法,但是材质不同,因此不能测试绝对数值)。研究中采用的击打动作主要是撞击和戳击为主。之所以选择这两种方式,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公安部人事训练局编写的《公安民警反暴恐战法训练手册》介绍了盾牌的进攻方式主要是以撞和戳为主;另一方面,是公安部首届武器警械教官培训材料中也提到,盾牌的撞击和戳击是应对刀斧砍杀的主要技法,在应对刀斧砍杀时,进攻方式有原地也有移动,为此在测试过程中,还采用了原地、上步、连续击打(即原地连续击打)等不同步法的进攻,以说明防暴盾牌的实战效果,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击打方式击打最大力度均值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通过表1可以看出,戳击的击打力度要高于撞击,在不同步法的戳击动作中,击打平均力度最大的是上步戳击128.00lb,其次是原地戳击99.20lb,再次是连续戳击96.20lb;在撞击动作中,连续撞击和上步撞击的击打力度均值相似,分别为93.40lb 和92.20lb,击打力度最小的是原地撞击,图1也反映出了不同击打方式击打力度均值比较状况。
图1 不同击打方式最大力度均值比较表
在不同击打方式的最大力度差异比较方面,包括击打力度的极限差值和稳定性差异,其中极限差值表现为极大值和极小值,稳定性通过方差和标准差体现。在极大值和极小值的数据中也可以发现,原地戳击的极大值为177lb,极小值为49lb,差别较大,说明每次击打力量差异较大。与此相比较,连续击打的极大力量和极小力量差异较小,如连续戳击和连续撞击的极大值与极小值差值分别为55lb 和65lb。另外,根据方差和标准差的数值可以看出,戳击进攻时,原地戳击的稳定性最高,其次是连续戳击,再次是上步戳击,可见,原地、连续戳击效果比上步戳击稳定;在撞击方面,稳定性最高的是连续撞击,然后是原地撞击和上步撞击,这也体现了移动中具有不稳定性。
2.不同击打方式力比重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力比重反映了被试的单位体重的爆发力的大小。通过测试不同击打方式的力比重,得到盾牌的瞬间防守能力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击打方式力比重均值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通过表2可以看出,戳击的力比重要高于撞击,在不同步法的戳击动作中,平均力比重最高的是上步戳击为19.82,原地戳击为17.00,连续戳击为13.84;在撞击动作中,平均力比重最小的是原地撞击,而上步撞击比连续撞击的力比重高,两者分别为14.40和13.44。(图2)反映出了不同击打方式力比重均值比较状况。
图2 不同击打方式力比重均值比较表
原地戳击的极大值为27.2,但是极小值为8.8,差别较大,说明每次击打单位体重爆发力差异较大。与此相比较,撞击的单位体重爆发力差异较小,如原地撞击和上步撞击的极大值与极小值差值均为9.1。另外,根据方差和标准差的数值可以看出,戳击进攻时,连续戳击的稳定性最高,其次是原地戳击,再次是上步戳击,可见,连续、原地戳击效果比上步戳击稳定;在撞击方面,稳定性最高的是原地撞击,然后是上步撞击和连续撞击。
3.不同击打方式能比重的描述性统计结果。通过对不同击打方式能比重进行测试,发现戳击的能比重高于撞击,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击打方式能比重均值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通过表3可以看出,戳击的能比重要高于撞击,在不同步法的戳击动作中,平均能比重最高的是上步戳击0.62,原地戳击次之,为0.42,连续戳击最小,为0.28;在撞击动作中,平均能比重最小的是连续撞击,而上步撞击比原地撞击的能比重高,两者分别为0.46和0.34,不同击打方式能比重均值比较状况如图3所示。
图3 不同击打方式力比重均值比较表
在极大值和极小值的数据中可以发现,上步撞击的最大值为0.8,但是最小值为0.1,差别较大,说明每次击打产生的能量差异较大,与此相比较,连续撞击和连续戳击的每公斤产生的能量差异较小,极大值与极小值差值分别为0.1和0.2。另外,根据方差和标准差的数值可以看出,撞击进攻时,连续撞击的稳定性最高,其次是原地撞击,再次是上步撞击,可见,连续、原地撞击效果比上步撞击稳定;在戳击方面,稳定性最高的是连续戳击,然后是上步戳击和原地戳击。
4.不同级别被试力比重均值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不同体重的被试者使用盾牌的进攻力度是有差别的,测试结果显示,并不是体重越大,产生的力比重就越高,而是呈现出单高峰的曲线变化状况,结果如表4、图4所示。
表4 不同级别力比重均值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通过表4可以看出,在不同公斤级的进攻中,平均力比重最高的是65KG级的19.10,其次是70KG级的16.25,再次是75KG级的为15.87,平均力比重最小的是80KG级的11.23,而60KG级则是13.68,通过不同公斤级力比重均值比较图也可以看出相关差异。
图4 不同级别力比重均值比较表
65KG级的极大值为27.2,但是极小值为9.3,差别较大,说明每次击打单位体重的爆发力差异较大。与此相比较,80KG级的单位体重的爆发力差异较小,极大值与极小值分别为13.5和8.8。另外,根据方差和标准差的数值可以看出,80KG级的稳定性最高,其次是60KG级,再次是75KG级,稳定性最差的是65KG级。可见,在不同公斤级中,在65KG单位体重的爆发力出现峰值,分别向两侧递减。5.不同级别被试者能比重均值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能比重与体重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通过对不同级别能比重的分析可以发现,不同公斤级被试能比重均值呈现出双高峰趋势,结果如表5、图5所示。
表5 不同公斤级能比重均值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通过表5可以看出,在不同公斤级的进攻中,平均能比重最高的是75KG级的0.58,其次是65KG级的0.48,再次是70KG级的0.37,平均力比重最小的是60KG级的0.25,而80KG级则是0.30。
图5 不同公斤级能比重均值比较表
在极大值和极小值的数据中也可以发现,75KG级的极大值为0.9,但是极小值为0.2,差别较大,说明每公斤体重所产生的能量差异较大。与此相比,80KG级和70KG级的每公斤体重所产生的能量差异较小,极大值与极小值差值均为0.2。另外,根据方差和标准差的数值可以看出,70KG级的稳定性最高,其次是80KG级,再次是60KG级,稳定性最差的是75KG级。可见,在不同公斤级中,在65KG和75KG每公斤体重所产生的能量出现两个峰值。
(二)防暴盾牌防守效果分析。
1.不同劈砍方式痕迹长度均值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为了研究不同劈砍方式对盾牌的劈砍效果,让不同公斤级被试者用全力采用三种不同方式的劈砍(侧劈、上劈、下撩),通过测量盾牌受损长度来判断盾牌应对刀斧劈砍时的防御能力,测试结果如表6。
表6 不同劈砍方式痕迹长度均值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通过表6可以看出,在不同劈砍方式中,痕迹长度均值最大的是从侧劈砍式的24.20CM,其次是从上至下劈砍式的22.30CM,再次是从下至上劈砍式的19.70CM,痕迹长度最短的就是从下至上劈砍,图6反映出了不同劈砍方式痕迹长度均值比较状况。
图6 不同击打方式最大力度均值比较表
在不同劈砍方式的痕迹长度差异比较方面,包括痕迹长度的极限差值和稳定性差异。在极大值和极小值的数据中也可以发现,从上至下劈砍式的的极大值为31CM,但是极小值为9CM,差别较大,说明每次劈砍力量差异较大。与此相比较,从下至上劈砍的痕迹长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差异相对较小,极大值与极小值差值20CM。另外,根据方差和标准差的数值可以看出,从侧劈砍的稳定性最高,其次是从下至上劈砍,再次是从上至下劈砍。可见,从侧劈砍对盾牌的伤害程度最大,因此更应该注重从侧劈砍的防守。
2.不同盾牌类型痕迹长度均值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盾牌的质量不同,应对刀斧砍杀的性能也有所差异。现在基层公安民警配备的防暴盾牌主要有两种,多功能组合盾牌(俗称大盾牌)和PC制式盾牌(俗称小盾牌)。运用不同劈砍方式,对两种不同类型的盾牌进行劈砍,以检验两种盾牌的防护能力,测试结果如表7。
表7 不同盾牌类型痕迹长度均值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通过表7可以看出,在不同盾牌类型中,痕迹长度均值最大的是短盾的24.93CM,其次是长盾的19.20CM,痕迹长度最短的就是长盾。图8反映出了不同盾牌类型痕迹长度均值比较状况。
图7 不同盾牌类型痕迹长度均值比较表
长盾和短盾的极大值和极小值差值均为20CM,两者之间差异不大;另外,根据方差和标准差的数值可以看出,短盾的稳定性比长盾的低,可见,使用短盾的防守能力低于长盾。
3.盾牌防御刀砍时的受损面分析。受到刀砍时,盾牌的防御效果如何,可以通过盾牌的损伤面来衡量,有些劈砍方式对盾牌产生的痕迹较长,但是没有充足的深度,因此需要结合盾牌损伤面来评价盾牌的防御效果。在测试中发现,从上至下的劈砍力量较大,但是在盾牌上留下的痕迹长度不是最长的,说明盾牌上防动作可以通过迎击来化解部分砍杀损坏;与此相比较从侧平砍时,虽然力度没有从上至下劈砍强,但是却留下了较长的损坏痕迹,说明盾牌的侧防效果不及上防有效;从下至上的撩击对盾牌的损坏长度最短,目测盾牌的损害程度也最小,除了撩击本身的力量较小外,盾牌对通过斜下防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化解进攻,盾牌应对不同砍杀方式后的受损长度均在10厘米以上,且短盾牌的受创长度更长,体现出大盾牌在应对刀斧砍杀时,具有更好的防御效果,这与上节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防暴盾牌戳击力度高于撞击,其中上步戳击的力量最大,然后是原地戳击、连续戳击、连续撞击和上步撞击,原地撞击力量最小。
2.原地、连续戳击力度效果比上步戳击稳定,连续撞击的力量稳定性最高,原地撞击和上步撞击力量稳定性较差。
3.撞击进攻时,连续撞击的短时爆发力最高,其次是上步撞击,再次是原地撞击;在戳击方面,爆发力最高的是上步戳击,然后是原地戳击和连续戳击。
4.被试的力比重和能比重存在级别差异,大级别和小级别的被试的力比重和能比重较小。
5.砍刀从侧平砍时,砍杀面积较大,从上至下的劈砍次之,撩击的攻击面积最小。
6.新式组合盾牌(长盾)比PC制式盾牌(短盾)具有更好的防御效果。
(二)建议。
1.应对不同劈砍方式时,主要还是要注意从侧的平砍和从上至下的劈砍,这两者的杀伤力相对较高。
2.在训练方面,应多加强从侧的平砍和从上至下的劈砍的防守;而进攻方面,撞击和戳击都要多加训练,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自由选择进攻的方式。
3.原地的进攻方式比移动的稳定性高,所以在提高稳定性方面,应该多使用原地的进攻方式。
4.长盾的防御能力高于短盾,在暴力性事件警察遇袭情况下,尽量选择使用长盾防御。
[1]钱炳祥,刘庆华.短棍盾牌术[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0(3).
[2]刘扬.盾牌防护在制止暴力犯罪行为中的技战术探析[J].警察技术,2012(6).
[3]公安部政治部.公安民警警械武器使用训练教程[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275~278.
[4]任常青.防暴盾牌击打试验设备研究与开发[J].警察技术,2008(6).
[5]邱日祥,吴瑞红.国内外警员防护装备现状与发展[J].警察技术,2010(1).
[6]杨杰,王誉天,邱日祥.警用防暴装备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分析[J].中国个体防护装备,2013(6).
[7]李德祥.警用防暴棍和盾牌混合战术队形指挥实战应用[J].警察实战训练研究,2012(6).
[8]杨杰,邱日祥,胡志昂.防暴产品的防护性能及应用研究[J].中国个体防护装备,2013(4).
[9]武警部队科技开发部.中国警用装备之三:警用防护装备[J].现代兵器,1998(4).
[10]M.R.Edwards,H.Waterfall.Mechanical and ballistic propertiesofpolycarbonateappositetoriotshieldapplications. Plastics,Rubber and Composites 2008 VOL 37 NO 1.
(责任编辑:秋实)
·书讯·
《痕迹鉴定理论与实践》出版
浙江警察学院刑事科学技术系副教授郑筱春撰写的专著《痕迹鉴定理论与实践》近日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围绕着痕迹鉴定的科学性和司法价值等理论问题展开探讨,研究了痕迹鉴定技术的发展历程,阐明了痕迹特征的利用与鉴定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各类痕迹鉴定结论的司法价值以及科学鉴定证据规则对痕迹鉴定技术的挑战。该书对痕迹鉴定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而系统的研究,旨在厘清对痕迹鉴定的一些误解和模糊认识,呼吁大家要以客观的态度对待痕迹鉴定结论的科学性问题。作者希望通过系统的研究提高痕迹鉴定技术在侦查破案中的作用,并提升其在诉讼审判中的证据价值。
该书专业性较强,适合公安、政法院校刑事科学技术、痕迹检验和司法鉴定专业的学生,公安、政法院校从事痕迹检验鉴定教学、科研的人员,以及公安基层刑技部门、司法鉴定机构从事痕迹检验鉴定工作的技术人员学习和参考。
(边吉)
D631.15
A
1674-3040(2016)04-0095-06
2016-06-21
张杰,浙江警察学院警察体育部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警察体育。
*本文系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公安理论及软科学项目“突发群体性暴力事件警察遇抗控制研究”(项目编号:2015LLYJZJST03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