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与“厚”:激活中学地图教学的两个维度

2016-10-08崔玲玲

广西教育·C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读图时空中学

【摘 要】分析“读图时代”的泛视觉化给中学地图教学造成的冲击,提出在中学地图教学中应化静为动,让地图“活”起来,让地图教学与时代潮流同步;打通时空,让地图“厚”起来,走史地结合道路,让地图教学在立体时空中灵活拓展。

【关键词】地图教学 读图时代 化静为动 打通时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B-0089-02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是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的主要目标。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理解力尚未成熟,地图教学对他们学习地理尤为重要,可以说,中学地图教学直接影响他们对整个地理学科的兴趣与信心。

一、“读图时代”的地图教学困境

地图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其直观性,以地图替代语言信息,能够让学生直观明白地理解地理知识,正如苏联著名地理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把图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巴也会说话了。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中学生思维还比较幼稚,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理解力仍处于发展阶段,地图教学正好适应他们目前的思维与能力,地图一方面能以其形象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能以图代言地传达知识。因此,有效的地图教学能够让中学生充满兴趣地进入地理学科的世界。

然而,“读图时代”的到来,极大地冲击了中学地图教学原有的优势,地理教学开始在“读图时代”的泛视觉大潮下陷入困境。关于“读图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表述是斯洛维尼亚美学家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在其著作《图像时代》中所提出来概念,他认为快速滋长的摄影、电影、电视、广告、设计等视觉文化现象,以及其衍生出的新的审美文化趋势形成了对当代人类眼球的强烈吸引和冲击,从而带动或引发了人类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按理来说,我们的地图,教学正好顺应了适应“读图时代”发展,怎么反而会在“读图时代”中陷入困境呢?我们认为,作为地图教学载体的地图本身的局限性是造成中学地图教学落后于“读图时代”的主要原因。“读图时代”给我们带来丰富多彩的视觉世界,对比之下,中学地图教学的地图便显得单调死板了。此外,“读图时代”一直处于鲜活动态的状态,这正如英国现代美术史学家贡布里希在其著作《图像与眼睛》中指出的:“我们的时代是一个视觉时代,我们从早到晚都受到图片的侵袭。”而地图只能根植于地理知识的土壤,是永远也不可能跟随“读图时代”脚步的。

如果再从学生角度来考虑的话,中学地图教学的困境处境更显而易见。我们所面对的学生都是成长于“从早到晚都受到图片的侵袭”的“读图时代”,他们每天都受到丰富而且鲜活的图像的刺激,他们的视觉神经已经在长期的视觉化生活中逐渐钝化了,再丰富的图像都难以引起他们的关注,更何况是一张陈旧的地图。甚至可以说,地图教学中的地图在“读图时代”的学生看来,不过是一种枯燥无味的教学语言。因此,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与新鲜感可能会被我们挂出来的第一张地图所扼杀。中学地图教学如何才能应对“读图时代”冲击?这正是下面要讨论的问题。笔者尝试从地图的“厚”与“活”两个层面来探索中学地图教学的突破之路。

二、化静为动:让地图“活”起来

传统地图教学一般使用静态地图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这种方式容易让学生感到单调枯燥。学生在“读图时代”成长,长期受到各样鲜活图像的刺激,对图像已经不太敏感,因此,单调静态的地理图像已经无法引起学生注意。如果想在“读图时代”继续地图教学,只有追上“读图时代”的发展潮流。但问题是,地图内容是固定的,我们不可能为了适应“读图时代”而改变地图。那么,究竟有没有办法不改变地图内容而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呢?笔者认为,如何能够将平面静态的地图内容变为立体动态地图内容,那么地图教学就不仅能在“读图时代”立足,而且还能成为中学生产生地理兴趣的良好开端。

现代科技既然可以催生出一个新的“读图时代”,为什么就不可以催生出一种新的地图教学形式呢?因此,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来改善地理课堂教学,以现代网络与先进的软件来武装地图教学,大胆建构新的中学地图教学形式。现代科技已经将人类以前的各种幻想逐渐变成现实,我们也曾对地图教学产生过如此的幻想:让学生在教室里就能实时地看见地球上任何一角落。这种“千里眼”的幻想如今已经被Google Earth等软件实现了。Google Earth是一款功能强大的软件,它以3D地图定位技术将整个地球景象实时呈现出来,如果将Google Earth来装备地图教学,我们就可以通过软件强大的搜索功能定位到所需要讲到的任何一个地方。通过调节其分辨率完成满足师生的教学期待:如果想要宏观地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体地势地貌,可以通过调低其分辨率来实现;如果想要具体细致一些,则可以通过调高其分辨率来呈献一个地方的河流山川、城镇道路,甚至可以具体到建筑、汽车、行人。这样,我们既通过高科技软件实时呈现现实地图情景,同时将这种呈现变成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只要我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将Google Earth等先进软件武装中学地图教学,就完全能够扭转地图教学的劣势,激发学生对地理世界的关注与兴趣。笔者认为,以Google Earth 等软件装备起来的中学地图教学起码会在两个方面吸引学生:一是即时演示的立体的现实情景,这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现场感;二是动态演示的过程本身也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因为这种动态其实是不断令学生期待的动态。当然,Google Earth 软件仅是一个例子,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大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来装备中学地理教学,相信一定会给学生带来越来越多的惊喜。

三、打通时空,让地图“厚”起来

在中学地图教学中,地图一般仅作为地理知识的载体,笔者认为,这种将地图教学等同于地理知识直观呈现的想法是有问题的。尤其在“读图时代”,这种以传递知识为目的的地图教学往往易进入僵化死板的困境。事实上,地图是一种信息聚合体,它除了承载直观的空间位置信息外,还隐含了其他更为丰富的信息。只不过这些信息需要我们去挖掘。如果我们能从平面的地图世界挖掘到纵深的历史空间中去,那么,地图教学就开始打通了时空,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具有无限阐释空间与想象空间的世界。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史地不分家之说,古人早就提出“左图右史”、“左图右书”的说法。谭其骧、顾颉刚1934年在中国第一家历史地理学刊物《禹贡》创刊时的发刊词中写道:“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所以不明地理的人是无缘了解历史的。”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不明历史,也一样无法真正了解地理。其实一切事物都必须在时空中存在,仅从空间研究事物,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若要真正全面了解事物,就一定要打通时空的界限。

其实我们只要关注地理空间的变化问题,也就进入了地理的历史领域。具体到中学地图教学,如果中学地图教学能够以沟通地史的思维来展开,那么,我们手中的地图就不再是一张单薄的地图,而是一个丰富的舞台。其实,地图与历史本来就是关联着的,这种关联起码表现在两层面:一是客观意义上的地质地貌的演变,勾勒这些演变就进入历史的范畴。在中学地图教学中,我们可从一地方的考古发现来描述其演变史,如通过广东三连州考古出土的深海鱼化石、新疆沙漠地区发现的贝壳化石来讲述这两个地方沧海桑田的变化;在另一个层面,一个地方地名的变迁,往往与人类历史事件密切相关。如圣彼得堡(列宁格勒)、伏尔加格勒(斯大林格勒)、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等古今地名演变与它们相关的历史事件。其实,只要有人类存在过的地方,都可以挖掘出相应的历史故事,而这些故事都会增加一个地方的历史内涵,对于地图教学来说,这种历史内涵赋予地图丰富的意义。

当我们在地图教学过程中打通时空,将平面的地图延伸到深厚的历史空间时,我们其实是在进行巧妙的时空转换,使现实的空间事件变为历史的时间事件。这样不仅能使地图教学变得有厚度,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地理空间的历史想象,将他们的思维从图像的表层引入历史的深处。最后,学生将可从时空交融的史地世界中建构各自的心理地图。当然,地图教学毕竟是地理学科的教学,其教学目标最终是要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所以我们以打通时空、沟通史地的方式进行地图教学时,要注意主次,不能过多地穿插历史,让学生忽略了学习的方向。同时,在地图空间与历史世界之间,在地图教学中插入历史知识要做到转换自然,不可牵强附会、生拉硬套。

中学地图教学应该紧跟时代的脚步,不仅要勇于面对读图时代的挑战,还要大胆地利用现代技术成果寻求更大的突破。我们应该具有一种开拓的精神,在中学地图教学中打通时空,突破学科界限,在史地交融的世界中形成丰富而精彩的地图教学课堂,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建构属于自己的心灵地图。让地图世界变“厚”、变“活”,不仅对正在面临困境的中学地图教学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整个中学地理教育都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M].胡菊兰、张云鹏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9

[2]贡布里希.图像与眼睛:图画再现心理学的再研究[M].范景中、杨思梁、徐一维,等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3:128

[3]禹贡学会.发刊词[J].禹贡,1934(3)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项目“广州市铁一中学初中地理学情调查与研究”(GDDL15004)

【作者简介】崔玲玲(1976— ),女,河南平顶山人,广州市铁一中学地理一级教师。

(责编 刘 影)

猜你喜欢

读图时空中学
跨越时空的相遇
镜中的时空穿梭
在多解中学创新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读图
读图
读图
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