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画”变成“话”

2016-10-08黄朝霞

教师·上 2016年9期
关键词:实践性古诗文语言表达

黄朝霞

摘 要:小学课本中的古诗文,语言高度凝炼,画面动静相宜、色彩明丽。教学中应尽力摒弃繁琐分析、深挖内容等被动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在“画”与“话”中寻找一个“象”,实现“诗”“画”“话”的有效建构,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提高语文水平。

关键词:古诗文;语言表达;建构;实践性;能力

小学课本中的古诗文语言高度凝炼,读起来朗朗上口,所呈现的画面动静相宜、色彩明丽,音韵美、色彩美、文字美、意境美融为一体。在教学中,如何既能将这种美充分表现出来,又能紧扣语文课程核心——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对知识的获取不是被动接受,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不只是老师对知识的传授,而是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上重新建构的活动。最近听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辛弃疾所写的词《清贫乐·村居》,由于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文字与意境之间的结点,在“言”与“意”间找到了一个“象”,即学生的生活体验,将生活画面与文本画面合二为一。这样的教学不是一味地分析讲解,深入地挖掘情感内容,而是紧扣单元“话童趣,悟意境”的重点,从文字入手,以学生的语言表达为目的,把一幅幅生动美妙的画面变成脱口而出的语言,实现从文本到画面再到语言的多重建构。

一、从“特写镜头”到句子表达的建构

《清贫乐·村居》是通过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 、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态度。应该说大多数五年级学生对作者所描绘的乡村生活有所了解或者感悟,关键要看我们的老师能否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执教老师先出示“金秋、烟波、水乡、荷塘,夕阳、枫叶、灯火、月光”等词语,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江南水乡美丽的景色,悠远的意境已让学生触摸到了课文中文字所要表现的美;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之时,老师顺势而为,让其读文本,说画面,寻找“特写镜头”:“我看到小溪边长满了葱郁的青草。”“我看到一个小孩在池塘边剥莲蓬。”“我看到一间矮矮的房子里有一对老夫妻,他们在亲热地聊着天。”学生在聚焦一个个特写镜头中七嘴八舌聊开了,从“特写镜头”到句子表达,“言”与“意”第一次重合,“象”由此而生。

二、从“分组镜头”到段落运用的建构

《清贫乐·村居》在写景方面,作者把茅檐、小溪、青草这些农村中司空见惯的景物组合成一幅清新的画面,淳朴、自然;在写人方面,作者把一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

诗文中景、人以及透过景和人的想象补白等都是其中的分镜头,留给人们无限遐想的空间。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画面展开想象,进行组块教学,将各分镜头画面拉长、扩展和丰富。把诗词中的空白点、模糊点、朦胧点一一地进行现代文的补充,既是很好的想象思维训练,也是一种很好的文字训练,还能加深对诗词意境的体悟。

这一切,既是作者之怡情,更是读者之体味;也是读者对作品的一次思想感情的升华。通过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词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中的意境之美。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言”,“言”中悟情。学生将一幅幅、一组组的画变成一段段话,在建构“诗”“画”“言”的活动中,实现“言”“意”的又一次重叠。

三、从“全景镜头”到短文复述的建构

在《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作者将茅檐、小溪、青草、老翁、老媪、三小儿这些人物景象巧妙地结合在一副画面里,赋予了这些乡村平常景物以新的意境,构成了淡雅、质朴的艺术境界,恰似一个美丽的桃花园,令人神往。在第三个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到整体,认真观察课本上的插图,全文的风景尽收眼底。学生根据文中的描述将这首词还原成一幅精彩的画面,学生说画中的人和景,先用最简单的话说景物的特点和人物都在干什么,然后再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来描述。以此在磕磕碰碰中,学生完成了他们的作品:一所低小的茅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潺潺的、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刚刚饮了酒,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欣赏着他们的儿子劳动的情景。大儿子在田间专注于锄草,二儿子正赶织鸡笼,只有顽皮的小儿子趴在地上随心所欲剥着莲蓬……学生如身临其境,感悟词人所表现的恬静安逸的农村生活。实现依据“全景镜头”到复述一篇短文的转变。这时,诗文的意境已进入,意思已掌握,还能用自己的话复述出全文意思,“画”与“话”合二为一,教学扎实而生动。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也是我们语文老师教学的主流,然而许多老师在古诗文教学中,依然难以改变比较繁琐的解词析句,深挖内容、体会情感的圭臬。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凸显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在学生充分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把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作为核心目标和核心价值,朝着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标而努力。

(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实践性古诗文语言表达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
论芬兰高等音乐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