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激趣教学法在高职大学语文《诗经》教学中的运用

2016-10-08邓滢

教师·上 2016年9期
关键词:诗经

邓滢

摘 要:《诗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高职大学语文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本文通过探讨激趣法在《诗经》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从而使《诗经》教学寓教于乐,增强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关键词:高职大学语文;《诗经》;激趣法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林语堂在《吾土吾民》中说:“应该把诗歌称作中国人的宗教,我几乎认为,假如没有诗歌——生活习惯的诗和可见于文字的诗——中国人就无法生存至今。”此话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可以反映出诗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为五经之首、文学之源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作。大教育家孔子曾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又曰:“温柔敦厚,诗教也”,还曰:“不学诗,无以言”,他认为《诗经》读完后有净化人心灵的作用,是教化育人的最佳工具,因此常常用来教育自己的弟子。

鉴于《诗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高职大学语文课堂上切不可少了她的身影。我们的学生在中学语文阶段已学习过《蒹葭》《氓》等篇目,到了大学阶段,在中学的基础上,要更深入地引导学生了解《诗经》的文化信息和艺术价值。

学生们虽能对《诗经》中的一些名句娓娓道来,但问起对《诗经》的喜爱,却鲜有人回应,读过书籍的更是没有,他们普遍反映看不懂,或是没有小说来得有趣。兴趣的缺乏必然会造成对文本阅读的抗拒。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在教学中融入学生感兴趣的元素,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从而引导他们去正确阅读文本,养成勤阅读的习惯。

一、激趣法理论依据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激趣法可以打破原先的《诗经》教学“满堂灌”模式,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完成对诗歌文本的构建,学生可以在乐中学,教师可以在乐中教。布鲁纳(J.S.Bruner)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应该作出更多的努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主动地参加到学习中去、并且从个人方面体验到有能力来对待他的外部世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窍门,那就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会有不同的学习效果的内在原因,就是学习者的态度各不一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指引下,乐学者的学习效果自然更好。

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认为学习过程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在教学中不应把惩罚、强迫和种种要求或约束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法。高职学生厌学情绪比较重,就是在以往应试教育的高压下形成的。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原先枯燥、乏味、压抑的课堂气氛变得和谐、融洽、精彩,从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激趣法在《诗经》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诗经》的兴趣,并爱上我们的传统文化呢?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人的教学实践来谈激趣法的具体运用。

1. 利用歌曲激趣

《诗经》最初就是用来唱的,《汉书·食货志》中有记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于路以采诗,献于太师,比其音律以闻天下,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墨子·公孟》中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史记·孔子世家》中也写到:“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可以说,《诗经》就是一部歌曲总集,特别是其中比重最大的国风,不管是歌“征夫之苦”“劳人之怨”,还是颂“亲朋契阔”“男女哀乐”,都是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产物,最能代表当时的大众文化。很多高职学生对古文往往有种抵触感,尤其是遇到诗经中的难字词,更是阻碍了他们的阅读,不管是否能理解文章,看了一句就没有往下读的兴趣。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我们可以利用他们对音乐的喜爱,在诗经教学中还诗成歌,引导他们学习《诗经》。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歌曲来激发学生诵读诗歌文本的兴趣。如在《蒹葭》教学中,我们可以引用由琼瑶改编,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这首歌曲原本就是琼瑶根据《蒹葭》而作,她将诗词翻译成白话,给人一种清新活泼感,而且通俗易懂,学生可以借助歌曲来理解原诗的意思。同时我们也可以结合时下流行的“新雅乐”,如致力于中华礼乐文化与中国古典音乐的研究与探索的中国古典音乐演唱家哈辉,就演唱了很多首《诗经》中的作品,如《关雎》《子衿》等,她那独特的“吟弦腔”,实现了古代音乐美学与现代音乐美学视野的巧妙转换与承接,很容易把人带进词作所描写的意境中,有助于学生的诵读。

其次,我们可以利用歌曲来激发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兴趣。《诗经》中很多内容是反映当时的风土人情的,尤其是其中的国风,就好比一部流行歌曲集。借助当下的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流行歌曲与诗歌进行类比,更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如在赏析诗经中的爱情诗时,我们可以用庾澄庆的《情非得已》类比《郑风·野有蔓草》,歌词中的“难以忘记初次见你,一双迷人的眼睛”不正是诗词中“邂逅相遇,适我愿兮”的写照吗?用《加倍》类比《褰裳》,歌词中的“爱我要加倍,又不是没人追”与诗词中的“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同样遥相呼应。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氓》中女子的心境,我们可以借用黄丽玲的《等你》,如诗中的“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与歌曲中的“用尽一身的力气/守护一生的约定/只有你满脸的嫌弃/再等也没有半滴温柔残余”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表现了女子的努力却换来男人的“始乱终弃”。

流行歌曲与诗经教学有效融合后,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把握和理解诗歌的情感基调,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古代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影视作品激趣

在当今这个各种信息资源丰富的时代,能静下心来好好读一本经典名著的人越来越少,我们的生活被网络、电视、手机等充斥,尤其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这些都比书籍要亲切生动。学生们由于知识阅历有限,且理性思维也相对薄弱,所以喜欢凭直觉去理解生活,当下一些热播剧也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而且他们这个年纪好奇心强,对一些不懂的喜欢探究,特别是对于喜欢的电视剧或电影中一些不懂的地方,他们愿意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去弄明白。学生通过探究,积累了相关的知识经验,加深了对某些作品的理解。因此,利用利用各类热播剧中的《诗经》元素来促进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的方法。

如之前热播的《芈月传》就引用了大量的《诗经》篇目,《诗经》成了剧中最亮眼的文学元素。教学中,我剪辑了剧中黄歇辩论的片段,让学生回顾《诗经》的体制,比起之前单纯地讲授什么是“风、雅、颂”,学生的兴趣要大得多;引用黄歇向芈月表白时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片段,让学生通过了解诗歌来体会主人公所想表达的情愫;引用两人私定终身时的“生死契阔,与子成说”片段,让学生探究这句话的出处及诗歌内涵;引用两人私奔时的片段,探究他们如何利用《诗经·黄鸟》中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来暗通信息。《芈月传》中不光光芈月和黄歇擅用《诗经》,还有很多片段,如楚国公主春心萌动时的“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以及秦王大婚时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等等,都引用了《诗经》,这些片段都可以借用过来成为我们教学的素材。

利用影视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前提是要求教师先了解这这影视剧作品,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另一方面要善于掌握影视剧的相关资料,做到知己知彼。

3. 利用幽默激趣

好比演员要演好戏得讲究舞台艺术一样,教师要上好课也得讲究课堂艺术,而课堂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教师的语言艺术。语文教师语言艺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效果的好坏。有些老师对着讲义照本宣科,学生听着枯燥乏味,自然对所学内容也提不起兴趣。

幽默就好比润滑剂,使课堂环境变得轻松、和谐,可以使学生觉得枯燥的诗歌学习也能变成一种精神享受。如在赏析《郑风·子衿》时,我利用了《犀利仁师》中刘诗诗歪解诗歌的视频片段,学生在观看剧中人物歪解诗歌意思时一边开怀大笑,一边也在思考这首诗到底该如何解读,到学生发言时,他们也能给出很多种不同的答案,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在赏析《郑风·溱洧》时,学生才看了开头的“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便纷纷表示看不懂,加上这首诗歌中难字词和文言句式比较多,学生阅读理解受阻,自然兴趣也就减半,我在引导时只抓住了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这一句进行解读,当我创设了一对处于爱情朦胧期的男女如何相处的情境时,青春期的学生们的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了,他们开始大胆表达,在我的引导中,有的学生将“女曰观乎?”解读成现代流行语“约吗?”,顿时全班哄堂大笑,对于“士曰既且”,他们字面上解读不出来,便从常理上猜测男方必然会答应跟女孩子的邀约,这时我提示说“这个男的就是一个木头人”,学生便渐渐明白了此句既不是答应,也不是拒绝,原来是“我已经去过了”的意思。我又引导:“当男方这样说后,一般女孩子会是什么反应呢?”学生纷纷发表自己对“且往观乎”的解读,基本都能猜测出女方“再去看看吧”的坚持。通过这个情境的幽默互动,学生明白了这首诗中女方大胆邀约的勇气,在全诗的把握上也更加容易。

我还借鉴了相声大师姜昆将《诗经》语言翻译成大白话时的幽默,如,“关关雎鸠”即为“河边有俩鸟儿”,“硕鼠”即为“大胖耗子”等幽默语言,这些都拉近了学生与《诗经》的距离,使他们觉得原来《诗经》里的语言也可以这么有趣。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还有很多方法可以用来激趣。比如,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某首诗歌描写的内容改编成课本剧,并在课内进行表演;也可以要求学生任选一首诗歌,以个人或组合的形式进行诵读表演,他们自行寻找喜欢的某处校园场景,利用手机将诵读拍成视频,教师在课内进行展播;还可以利用某些主题争议比较大的诗歌为题材开展课堂辩论赛,学生在查阅相关资料的过程中,自然地完成对诗歌的解读。这些课内外活动的开展,都是以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的,将诗歌的学习变得立体化,使单一的诗歌教学步入更广阔的语文空间,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极大地被激发。

三、结语

以“趣”来激发学生对《诗经》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这个方法是灵活多变的,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选择。教师要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充分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才能使他们真正读懂《诗经》,爱上《诗经》。

参考文献:

[1] 孙婷婷,严 明.流行歌曲在中学《诗经》教学中的活用[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4, (2).

[2] 秦巧丽.漫谈激趣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J] . 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1).

[3] 钟 坚.语文课堂教学激趣法[J]. 课程教育研究, 2012, (23).

[4] 周 纯.《诗经》对流行歌曲歌词创作的影响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0(5).

(作者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

猜你喜欢

诗经
Black phosphorus junctions and their electrical and optoelectronic applications
El oficio del lector
《诗经》里提到的食物总是很好吃
品读诗经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诗经说鸟
《花·诗经》:寸心容得许多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