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法在全麻围手术期
2016-10-08陈汉利童志兰李亮锐黄祥凌
陈汉利+童志兰+李亮锐+黄祥凌
[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全麻围手术期低体温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2014年1~10月60例全麻围手术期低体温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护理措施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结果观察组全麻围手术期低体温患者体温、复温时间、拔管时间、离室时间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全麻围手术期低体温患者全身寒冷感消失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全麻围手术期低体温患者术后寒战、切口出血、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法在全麻围手术期低体温患者应用,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低体温,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PDCA循环法;全麻围手术期;低体温;应用
近年来随着临床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术后患者不适反应和并发症的关注度逐渐增高。全麻手术患者术后低体温作为常见并发症,可能对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和预后均有一定的不良影响。有资料显示,术后低体温是指患者体温<36℃,临床上一般是将中心体温34.0~36.4℃为称轻度低体温。低体温可能诱发寒战、切口出血、感染、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增加等,影响患者术后恢复的效率。选择有效的护理方法,改善全麻手术患者术后低体温发生,对于巩固手术患者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2014年1~10月全麻围手术期低体温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10月全麻围手术期低体温患者临床资料60例进行分析,60例患者均为骨折患者,依据护理措施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的保温措施,男17例,女13例,年龄37~68岁,平均(46.4±10.5)岁,ASA分级:I级20例,Ⅱ级10例,观察组30例给予PDCA循环法,男18例,女12例,年龄38~69岁,平均(47.6±11.1)岁,ASA分级:I级22例,Ⅱ级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为常规保温措施,增强给患者的保暖意识,严格执行科室规定的保暖措施。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法:(1)计划:首先收集临床资料,对全麻手术患者相关信息进行调查,针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建立数据库,对患者各项手术资料进行评估,分析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的相关因素,设计针对性的保温措施。具体实施:①加强体表保温:给予患者预热棉被,加盖上无菌消毒巾,带上头套,套上脚套,热水袋等尽可能的降低体表热量流失;②手术前环境预热:对手术室环境进行加温预热,但是注意手术室内无菌性操作,减少因手术室温度升高,造成致病菌生长;③调整冲洗液、输注液和输注血液的温度:给冲洗液、输注液和输注血液进行水浴加温,但是仍然要注意温度对于冲洗液、输注液和输注血液的影响;④护理人员加强和全麻手术患者的交流,耐心的听取术前患者意见和感受,向患者讲解骨折临床表现、发病机制,给予一定的心理安慰和鼓励,从患者的角度出发理解全麻手术患者的感受;⑤呼吸器加湿:温暖湿润的空气吸入后可以减少呼吸道内冷空气的刺激,从而间接性的传导热量,吸入的氧气经过温蒸馏水湿化之后,可以提高患者吸入气体的温度,从而降低低体温的发生。(2)检查:对围手术期低体温恢复效果和并发症进行检查。(3)处理:护理人员定期的将全麻手术患者在前一阶段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异常现象、问题进行汇总,将患者低体温的各类问题进行分类讨论,汇总后在进行集中的讨论。根据体温监测结果,科室建立全程为患者保暖意识,并每月业务学习时,强调各种具体的保暖措施,逐步在科室形成一种优质、并具有中医特色的保暖意识。同时,努力发现保暖工作的不足,将问题带入下一个循环中,持续改进保暖措施。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全麻围手术期低体温患者体温、复温时间、拔管时间、离室时间情况;观察两组全麻围手术期低体温患者全身寒冷感消失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情况;观察两组全麻围手术期低体温患者术后寒战、切口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全麻围手术期低体温患者体温、复温时间、拔管时间、离室时间情况比较
观察组全麻围手术期低体温患者体温、复温时间、拔管时间、离室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全麻围手术期低体温患者全身寒冷感消失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情况比较
观察组全麻围手术期低体温患者全身寒冷感消失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全麻围手术期低体温患者术后寒战、切口出血、感染的发生率情况比较
观察组全麻围手术期低体温患者术后寒战、切口出血、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围手术期低体温是指人体在麻醉过程中、手术过程中出现了无法控制的体温降低现象,属于麻醉和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其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和患者疾病、手术环境、麻醉药物的应用、输液输血、手术过程中出血、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9-10]。低体温是机体代谢率降低,组织器官缺血、缺氧的一种表现,低体温还可能并发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寒战、切口发生感染、切口出血、住院时间延长、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增高等,并且还可能增加手术风险系数,对患者术后康复造成不良影响。另外还有学者认为,全身麻醉后机体体温调节阈值会造成不良影响,体温调节反应性降低或者丧失,麻醉药物还会对血管收缩形成抑制,促使热量发生流失,对运动神经形成阻滞,减少肌肉的张力和运动能力,促使寒战发生,产热降低。全身麻醉过程中,应用肌松药物,会促使患者肌肉松弛,减少了肌肉紧张和运动产热能力,诱发体温降低。手术室环境温度相对较低,如果手术室内温度调节不及时,或者手术室在转运过程中,周围环境温度相对较低,环境温度差异,会造成患者散热能力增加,体温降低。手术过程中可能需要大量的输液、输血,由于输入的液体、血液低于患者体温,大量输入会造成患者体温降低。另外手术时间过长、暴露机体面积较大、切口大、机体腔内容物暴露时间过长,均可能造成患者体表部位散热过多,造成低体温发生。全麻手术患者可能出现紧张、焦虑、疑惑等不良心理情绪,会促进血液在体内分布异常,回心血量受到影响,血液循环状态不良,造成低体温发生。
本研究分析2014年1~10月60例全麻围手术期低体温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护理措施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其中观察组给予PDCA循环法,PDCA循环注重细节分析、量化控制、全程互动,一次循环能够使得全员投入,并通过寻找问题、确定目标、制定计划、落实措施、检查效果、反馈信息等等一系列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有效的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建议临床上广泛应用PDCA循环法来进行质量改进。PDCA循环主要的关键是细节量化、环节的有效控制、全程的互动化、各个环节的严格管理、医护人员个体积极性的调动。结果表明,观察组全麻围手术期低体温患者体温、复温时间、拔管时间、离室时间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全麻围手术期低体温患者全身寒冷感消失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全麻围手术期低体温患者术后寒战、切口出血、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提示PDCA循环法在全麻围手术期低体温患者应用,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低体温,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