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最后的包虫病
2016-10-06
这是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最大规模的包虫病流行情况调查,也是全国调查的最后部分。
泡型包虫病是种高度致死性疾病,若不治疗,10年病死率可达94%。一般人染病后,会丧失劳动能力,使人因病致贫、返贫。
由于不愿杀生,犬的数量始终无法控制,最关键的宿主处理变成了为难的事。
南方周末记者 袁端端
发自西藏山南
44岁的梅朵卓嘎对包虫病没什么概念。“包虫病?不知道。以前好像在医院见过。”她双眼圆睁,使劲想了想,让旁边懂藏语的小姑娘翻译给我们听。
一大帮记者涌进她的家里,她咧着嘴笑,张罗给客人倒酥油茶。桌上码得整整齐齐,有苹果、梨、香蕉、旺仔牛奶和油炸果子——她家的大门上挂满了荣誉牌:十星级平安和谐户、青稞示范户、社会主义新农村代表……
就在马路斜对面,西藏山南市扎囊县哲木社区居委会院子里,九点不到,乡亲们已经在院子里排好了队。
早几天,县里就开始一级级发通知,2016年9月12日,要去居委会免费体检,查“大肚子病”,无论男女老少。
“大肚子病”的学名叫包虫病,这种由棘球绦虫幼虫寄生于人和动物体内、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青海、西藏、四川、甘肃、新疆、内蒙古、宁夏等西部地区。
其中被称为“虫癌”的泡型包虫病,是高度致死性疾病,患者若不治疗,10年病死率可达94%。一般人染病后,肝、肺、脑及骨骼等几乎所有器官和组织都会受损,直至丧失劳动能力,它也成了农牧区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之一。
早在2012年,全国就进行了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以下简称流调),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对西藏自治区的包虫病状况,人们只知道严重,却没有任何具体的数据。
此前,西藏仅根据地理位置随机抽取4个县(亚东、林芝、巴青、措美)调查,结果显示,这4个县人群包虫病平均患病率为4.23%,远高于全国0.24%的平均水平,为重度包虫病流行区。但剩下70个县的情况,无人知晓。
“当时做了四个县,就已经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了。”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回忆。
2004年开始,国家要求所有法定传染病疫情,全部通过联网数据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但当前包虫病病人个案信息,都是独立存在且并未进行有效整合。
为了补上这块信息空白,这一次,国家卫计委组织了全国17个援藏省份的276名医务人员,来到西藏开展为期1个月的包虫病流调。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国强、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高福院士等带队,还带来了一大批捐赠物资。
此次流调将在70个县区364个村内进行,调查人数约为72800人。调查内容包括人群患病率、犬感染情况、中间宿主患病情况等。这也是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最大规模的包虫病流行情况调查。
对口支援
梅朵卓嘎所在的山南市是西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传说中神猴同罗刹女结合诞出藏民之地。史料记载,泽当县附近萨热村的一块土地“索当”,则是西藏的第一块农田。这里的藏民淳朴、热情,酥油茶是他们待客的第一道礼。
对口援助山南市的有三个省:安徽、湖北、湖南,市里最大的三条柏油马路分别叫:安徽大道、湖北大道、湖南大道,这次的包虫病流调也由三省专家来支援。
藏区基层医疗人员物资缺乏,来调研的专家们都一并带了设备——便携式B超机赠给当地。不仅赠,如何使用、如何识别包虫病也都手把手地教给当地的医务人员。
“各县的进度很好,也很均衡。”山南市卫计委副主任念扎说。对着藏民乡亲,他介绍了一连串首次得到的数据:全市目标村为48个村,已完成33个村,完成率近70%。全市调查目标人群为9600人,已完成7207人的登记和B超检查,完成率75%,发现66例阳性,阳性率0.93%,疑似患者17例,采集并分离疑似患者血清;全市采集犬粪数为960份,已完成584份犬粪采集工作;完成了村级20户入户调查和包虫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
进藏是一道考验。安徽流调队队长汪天平,是安徽省寄生虫病防治所所长,刚来时,队里的成员几乎个个都有头痛、头昏、失眠、心率加快、鼻孔流血、食欲不佳等高原反应。但这些都没有成为流调工作障碍,他们负责的3个县12个村共16万人,基本摸底完毕。
因为病灶主要发生在肝、肺等内脏器官,最便捷的检查便是通过超声探测。在流调点,藏民们挨个进屋做B超检查,一个藏民被检查,后面一排人看着,有的还站在外面扒在玻璃窗上看怎么检查,在这里大家都觉得稀奇。
一次,一位藏族姆拉(姑娘)查完B超后,拉住给她做检查的流调医生的手,虔诚地亲吻他们的手背,并把手放在了医生额头祝福时,大家都“感动得无法言说”。
“西藏农民不受任何诱惑、能够从容不迫地生活。”拍过十几万张藏民照片、在西藏待了七年的摄影师吕楠曾如是说,“这7年,我并不是在拍‘西藏的农民,我是在拍‘人的生活——我们当初也经历过的,但在大多数地方已经消失了的人类健康的、质朴的生活。”
但这种“健康和质朴”在一些时候也会成为疾病的栖身之地。
“除了有包虫病外,检查时还发现肝脏囊肿、肝炎、肝脏结石、胆结石、肾结石、前列腺和妇科疾病,甚至恶性肿瘤等疾病。”汪天平说,援藏人员查得很仔细,想用一台小小的B超机给他们尽可能多的检查到位。
难以切断的传染源
藏区很难见到猫,流浪狗则到处都是。中午阳光刺眼,村里小道上,不到五米就躺着五六条野狗。乍看起来,这是动物天堂,但对这里的藏民来说,狗也是灾难——它是包虫病最重要的传染源之一。
和所有流行性感冒病毒都是从动物传来一样,残害人类的传染病,约有百分之六十来自动物。艾滋病和埃博拉病毒,是从黑猩猩传到人类,西尼罗河病毒则靠蚊子传播。
念扎介绍,这里90%都是流浪狗,没人管,更遑论免疫。它们正是包虫的终宿主,当流浪狗含有虫卵的粪便,污染牧草、水和土壤,被羊等家畜食入时,虫卵会在肝脏、肺脏等器官内发育,形成包囊。犬因食用含包囊的脏器而造成感染,形成终末宿主和中间宿主之间的自然循环。而人,则通过食入被虫卵污染的食物、水而感染。
“如果对狗进行处理,包虫病就容易防治。”汪天平做了一辈子血吸虫防治的工作,他建议,防治应从控制传染源开始,否则将“治不胜治”。
他反复提醒,政府应该主动处理这些野狗,精准防控。牧区家畜动物数量大,屠宰往往比较分散,管理难度大,病变脏器被犬等动物食用的几率高;加上居民的生活习惯、卫生条件较差,缺乏安全的饮用水,没有洗手习惯,人们又喜欢和狗嬉戏,接触频繁,很容易增加感染概率。
“很多人以为是吃了生牛羊肉,其实不然,狗才是最重要的传染源。”汪天平说。
在国外,曾有很多控制手段。1863年,冰岛启动包虫病防治项目,政府通过包虫病法案强制征收养犬税,并要求对含有包囊的脏器深埋或焚化。1971年,塞浦路斯兽医部门启动国家防治项目,以大规模捕杀流浪犬为主,并且每三个月使用一次氢溴酸槟榔碱对所有家犬进行驱虫和监测,对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犬执行安乐死,对母犬采取卵巢切除措施,同时在屠宰场对牲畜脏器进行严格检疫。
但藏人信佛,不愿杀生,吃狗肉更是禁忌。犬的数量始终无法控制,最关键的宿主处理变成了难事。在其他地区,譬如甘肃、四川,普遍实行“犬犬投药、月月驱虫”,以给狗投药防控,但在西藏,因为很难保证投药的时间及数量,效果并不明显。
“西藏的包虫病发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倍以上。包虫病可以通过手术、药物治疗,但是复发率较高,不能彻底治愈。即使做了手术,很多老百姓生活习惯不改变,仍会再感染。”山南市扎囊县疾控中心主任刘惠琴有些担心。
后续还得跟上
获得感染数据只是第一步。任何传染病的防控最为关键的是:早发现、早报告和早治疗。
“组织这样一次大规模的流调,非常重要,它是了解底子、摸清情况的关键,对我们今后的决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王国强副主任说。
汪天平他们这一批专家最关心的是,摸底之后如何能对这些病人进行治疗和后续处理。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查出来的病人要及时治疗,如果不能手术的就用药治疗。“千万不能查了,就(只限于)查了。”
截至2016年,全国10省份设立了140个包虫病监测点,开展人群查病、牛羊家畜动物感染监测、犬感染监测,泡型流行区鼠类感染监测。实施中央转移支付包虫病防治项目。2005年起,启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地方包虫病防治项目,2016年,中央转移支付包虫病项目1.63亿元,覆盖263个县,支持开展犬驱虫、病情监测、包虫病患者救治等,为患者免费提供口服药物,手术病例补助8000元。
但在西藏,由于连感染病例数、严重地区都没法确定,相应政策落地难。
钱是首要问题。念扎说,按照方案采集到了狗粪样本需要存放在-70℃至少72小时灭活虫卵,因为包虫不怕低温,如果没有完全杀死,可能再度传染。但在整个山南市,各县都没有-70℃的冰箱。工作组只能无奈将样本封存在-20℃保存,再统一运送到有-70℃冰箱的地方进行灭活。
穷病不受重视的现象到处都在。医学研究全球论坛2000年时曾发表过一份报告显示,全球每年花在健康方面的金钱高达700亿美元,然而其中只有区区10%用来研究解决90%的问题,这被称作10/90鸿沟。对于像包虫病这样的传染病,发达地区由于卫生条件好,很少出现,因此研究和经费也少得可怜。然而在边远的西部及牧区,危害程度却一点不亚于其他疾病。
“如果后续跟不上,老百姓以后都不会配合了,后面的项目也很难开展。”念扎盼着下一步治疗方案能尽快出台,让已确诊的病人及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