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诚信是金

2016-09-30王卓

当代党员 2016年17期
关键词:商贩明德山镇

王卓

在距重庆主城区百里之外的江津区大山深处,有一座千年古镇,名曰“中山”。作为曾经的三省通衢、兵家要地,这里自古就是商贸中心。

盛夏时节,小镇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苏醒,鳞次栉比的商铺次第开张,准备迎接八方宾客。

飘飞细雨中,千百年的时光静静淌过矗立的吊脚楼、斑驳的青石板路。时光辗转之间,古镇早已物是人非。而始终未曾改变的,除了淳朴的原生态,还有祖宗留下来的规矩:为商之道,以诚为贵。

“老秤一斤十六两”

一副戛然而止的对联,已在江津区中山镇流传多年。

上联是“老秤一斤十六两”,横批是“天下太平”,下联空缺。

上联出自镇里的老秤匠廖明德之手。可直到老人2009年去世,也没人能对得出下联。

这副对联究竟有多高深的学问?

廖明德80岁的遗孀告诉笔者,老伴生前曾受江津区质监部门委托,每年给部分国营商铺的秤做鉴定,只有鉴定合格才允许“上岗”。“获得这一殊荣必须做到诚信公正。”中山镇文化站站长刘栋林说。

在廖明德老人家里,笔者见到了用于校秤的砝码,小到几公斤,大到几十公斤。每次外出做鉴定,廖明德都会用一个竹篓背起砝码翻山越岭,常常一走就是几个月。

为了利益,常有商贩在秤上动歪脑筋,却逃不过廖明德的“火眼金睛”。

一个姓陈的商贩曾请廖明德修秤。

这是杆“八两秤”,被愤怒的顾客发现后砸烂。

发现了秤上的猫腻,廖明德二话没说,直接把秤扔了出去,严厉地说:“你的钱买不了我的良心,我要给子孙后代积点德,别做这挖根断命的事!”

此后,廖明德得了个外号:“廖秤棒”。

“锱铢必较”是廖明德为人做事的准则,也是对世间的期望。这样的价值希冀,都被揉进了这副“天下太平”的对联:只要人人都像这杆十六两的足额老秤一样,不欺瞒、不争利,何愁天下不太平?

一副对联,考的是学识,更拷问着良心。

“宁愿把自己先放到‘被告席’上”

中山镇的诚信商德可以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的“禁卖发水米碑”。

当时,一些不法商贩为了牟取暴利,就以“发水米”以次充好,导致当地制假一度猖獗。

光绪二十五年,为遏止制假售假之风,中山镇各界人士齐聚商铺云集的三合场,立下了“禁卖发水米碑”。

碑文洋洋洒洒数百字,不仅将制作“发水米”的流程大白于天下,还写明了惩罚措施,字里行间彰显着将打假进行到底的决心。打那以后,“发水米”在中山镇近乎绝迹。

这个由中山镇百姓共同发布的“打假公告”,在其后百年间塑造了当地人的行为准则,让诚信不欺的传统代代相传。

当年,尚年少的“九龄堂”药铺传人方联海跟随祖父方九龄举家来到中山镇扎根行医,也正是因为祖父看中了这里的淳朴民风。

至今,77岁的方联海还能回忆起自己第一次抓药的情景。

当时,一名患者来店里抓药,因为认识方联海就点名让他来干。方联海心里想着这是要命的事儿,生怕给人抓错,没想到竟抓了两个小时,而患者竟也耐心地等了他两个小时。

从此,方联海就养成了较真的性格。一次患者抓完药走后,他发现漏了一味药。尽管没被人发现,他还是赶紧另外重抓了一服药托人给患者送去,生怕耽误患者治疗。

方联海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抓药从不收药方,每次抓完药他就会把药方还给顾客。“对照药方,患者可以检查一包药有多重、缺不缺、对不对,有的人懂药,就能看出来。”方联海解释。实际上,为了防止医患间扯皮,售药者可以收取药方作为凭据。难道就真的不怕吃冤枉官司吗?“给患者治病是第一位的,我本着医患之间的信任,宁愿把自己先放到‘被告席’上。”方联海说。

“吃亏是一种福气”

在“九龄堂”药铺的斜对角,也有一家老字号——赵记老布店。

十几平方米的店面一尘不染,墙上有序地悬挂着各式花色的布料。

布店的主人“赵二姐”赵世容一直铭记父亲的教导,自布店开张起,卖出去的布从没短尺少寸,店里也从未发生过争吵。

提到邻居“九龄堂”方家,赵二姐竖起了大拇指。由于离得近,两家经常走动,方联海母亲“两元钱就抓一包药”的故事曾让赵二姐感动不已,受方家熏陶,她为人处世一直在向他们看齐。

镇上曾有一戶人家准备筹办婚礼,因为家境贫寒,就在赵二姐的店里赊了几百块钱的布用来做新衣,直到三四年前娃都上了高中,才把钱给还上。十几年来,赵二姐从没催过:“人家结婚是好事情,我很高兴成全别人,这是做多少好事都填补不了的呀。”

今天赊出去些,明天尺寸富余些,女儿忍不住发了牢骚:“妈妈做了半天生意,越做越穷!”但赵二姐有自己的生意经:“人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吃亏是一种福气,能吃亏的人老天一定会给饭吃。”

古镇常年游人如织,赵二姐特别看不惯个别商贩总把利益计较得过重,她认为经营者要学会摆正自己的位置。“有的商家一看到游客只逛不买,脸就黑下来了,我就会热情地招呼他们来坐,看到有人拿着空瓶,我还会给他们添热水。只要是有人来,我们就要表示感谢。”

“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赵二姐一直在经营的点滴细节中踏实践行。赵二姐店里的棉绸成衣很热销,可刚买回去的新衣服一洗就变形,让顾客很是头疼。赵二姐定下一个规矩,棉绸布料一定要先下水,然后再做成衣,这样顾客买回去就不会缩水了。她还特意买了一台缝纫机,邻居、游客在店里买了布,她就给人免费轧边。

女儿对母亲的“吃亏理论”很支持,但也有不理解的时候:“有一年下大雨,妈妈听说后山一个孤寡老人的家里塌方,就跑去帮忙。我在外地听说直后怕,她要出了事儿这可怎么得了,但后来一想,如果当时我们不及时伸出援手,就会错过最佳救援时间。”

从对诚信原则的坚守,到以诚相待的互信,再到与人为善的本能,“诚信”二字对中山镇人来说,早已超越最初的内涵而成为一股浸润人心的正能量,而这也许就是这座千年古镇生生不息的秘诀。

(摘编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猜你喜欢

商贩明德山镇
石门县壶瓶山镇人民政府
谢明德
山东省龙口市明德学校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聘任党明德同志为省政府参事的决定
东莞茶山镇南社村
商贩出售罂粟壳欲当火锅调料获刑8年半
推 销
八乡山镇:一个富有魅力的乡镇
临沭县玉山镇:小小紫薯“入驻”银座,变身市民“新宠”
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