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创空间”:一个闲置楼盘的蝶变
2016-09-30唐浚中
唐浚中
2016年7月29日,渝中区中山四路“名流公馆”小区。
走进位于此地的“U创空间”,我立即被热烈的创业气氛所吸引。
“U创空间”办公楼一头,重庆一山农夫科技有限公司正在策划着一场农耕文化体验活动方案;另一头,重庆陨石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里,在攻关一个VR(虚拟现实技术)项目的设计师们,正飞快地敲着电脑键盘。
谁也不会想到,这个洋溢着创业激情的众创空间,曾经是一个闲置楼盘。
平台驱动
几年前,武汉名流地产公司看中了中山四路的“文艺范”,投资开发了楼盘“名流公馆”。
楼盘的住宅很快销售一空,近2万平方米的写字楼却无人问津。
2014年末,转机来了——重庆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将闲置的工业厂房、商务楼宇、科研楼宇等,打造成楼宇产业园。
结合本地楼宇经济特点,渝中区委、区政府提出“双轮驱动,转型升级”的战略路径。
随后,渝中区电子商务和创意产业园管理委员会成立,一场“提升机关党员干部服务,助推楼宇经济发展”的攻坚战随之展开。
盘活“名流公馆”,成为这场攻坚战的开篇之役。
如何盘活?
结合渝中区产业定位,管委会拟定“正面清单”,希望通过引入电子商务、互联网服务、建筑与环境设计、文化传媒、创意设计等产业项目,激活闲置楼盘。
计划虽好,却有“瓶颈”——仅靠管委会出面单干,在场地租赁上很难与楼宇开发商议价,在企业引进后也很难提供配套服务。
针对这个问题,管委会将注意力转向市场——引进平台企业重庆科莱姆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以市场化渠道吸引其他企业入驻。
2015年7月23日,在管委会的协调下,楼宇开发商与平台企业达成协议:由后者以每平方米30元的价格将整栋楼宇租下,打造成为供创业微企使用的“U创空间”。
至此,盘活“名流公馆”的第一步顺利完成。
“龙头”聚力
2015年9月23日,“U创空间”企业服务大厅正式启用,招商工作随之展开。
当时,主城区已经有不少和“U创空间”定位相近的众创空间。
“为吸引企业入驻,一些众创空间展开‘优惠攻势’,竞相开出低廉的租金——如果一味降低场地租金吸引企业入驻,会造成亏损。”重庆科莱姆CEO陈瑶说。
怎么办?
“一个众创空间好不好,不在于租金有多便宜,而在于能给入驻企业带来什么。”陈瑶说。
为此,“U创空间”制订了引进龙头企业,吸引上下游企业配套入驻的集群招商策略。
不久,一个消息传到陈瑶耳中:知名互联网企业“酷狗音乐”打算在重庆建立线下直播室。
“把‘酷狗音乐’引进来,让其成为我们的‘龙头’!” 陈瑶看到了希望。
可是,如何才能和人家大企业搭上线?
“我们帮你联系。”得知陈瑶遇到的问题,管委会主动出手相助。
很快,“酷狗音乐”负责人来到“U创空间”,开设了创业指导课。
课程结束后,陳瑶主动和这位负责人“搭讪”。
一番长谈,双方相见恨晚。
最终,“酷狗音乐”与“U创空间”签约,决定在这里建立西南片区总部。
随着“龙头”入驻,其产业链上下游的一大批文化创意企业慕名而来,很快形成了一个文化产业集群。
“抱团”弄潮
2016年初的一天,“U创空间”。
重庆陨石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大门前,一个人手拿一纸合同,深吸一口气,推开了公司的大门。
他叫王敏,是“U创空间”另一家入驻企业——重庆一山农夫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这天,王敏要与陨石数码董事长李鹏坤举行签约仪式。
“我们决定和你们合作,打造VR体验项目。” 王敏说。
“太好了。”闻言,李鹏坤高兴地说。
以“农耕文化推广”为主营业务的一山农夫,计划在其农耕文化园内建一个VR体验区。而陨石数码,正是一家VR虚拟现实、网络游戏、3D游戏内容生产商。
两家公司的“姻缘”,源自“U创空间”推出的一个发展导向——通过抱团,提高园区企业生存能力。
为此,“U创空间”打造了“周四梦想课堂”,作为企业“相亲”平台。
就是在这个课堂上,王敏与李鹏坤相识。
当一山农夫谋划VR项目之际,王敏立即想到了陨石数码。
一段“姻缘”就此成就。
对王敏来说,喜事还没完。
很快,一山农夫又与另一个“邻居”——重庆千百寿健康管理服务有限公司达成合作。
“楼宇内合作信任感较高——这更像是熟人经济,品质可控,价格优惠。” 陈瑶说。
“活血”通畅
2016年5月的一天,“U创空间”举办了一场“困难征询会”。
“我们企业需要政策金融支持。”
“我们企业要融资,风投却不愿来。”
…………
入驻企业主们将各自难题和盘托出——句句不离“融资难”。
问题逐渐汇聚到面前,让陈瑶有些头疼。
陈瑶心里清楚,如今众创空间的功能,早已不是提供工商税务等审批手续代办这么简单,更要为企业提供一套完整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
如何做?
陈瑶将问题逐个分类,得出结论:要为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不仅要为企业“输血”,还得让企业学会“造血”。
很快,“U创空间”找到了解决方案。
在帮助企业融资扩大发展方面,“U创空间”推出了U创俱乐部融资路演项目,邀请软银中国、硅谷天堂、中信资本、三胞集团等投资机构到现场与入驻企业对接。
而对于融资难的项目,“U创空间”成立了自己的风投基金,对入驻企业进行投资和业务指导。
“我们之所以有勇气给部分融资难的公司投资,是因为他们就在我们眼皮底下运作,破解了投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陈瑶说。
在保障企业项目顺利推进方面,“U创空间”则与渝中区电子商务和创意产业园管委会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
“U创空间”协调管委会与入驻企业对接,一旦企业提出政策方面问题,“U创空间”便会迅速联系管委会,再通过管委会与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协调。
至此,盘活闲置楼宇最后一步完成——抓住“输血”“造血”两个核心,让企业长期健康发展。
如今,“U创空间”已聚集了24家文化创意类企业,带动500余人就业,实现年产值上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