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精英“下海”以后
2016-09-30董莎莎
董莎莎
驰骋市场激士气——创新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路径】
通过加强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创新人才激励力度,鼓励和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等路径,重庆出台《重庆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5-2020年)》《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和分红激励实施办法》《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文件,从经费、收益和奖励等方面对成果转化激励政策作了明确规定,调动科技人员及创新团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2016年4月21日,重庆高新技术交易会现场。
一展台前,一台手术机器人引发了围观。
人群中间,重庆华鹊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李耀博士正在介绍机器人的优越性能:“这台机器人可以让专家远程给病人做手术——比如,远在北京的医生可以通过远程系统,操纵在重庆的机器人对病灶进行手术。”
这是从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以下均简称“重庆研究院”)“下海”后,李耀首次公开展示他的“华鹊”手术机器人。
半年前,重庆研究院17名科技精英集体“下海”,李耀正是其中之一。
转化“瓶颈”
2012年,收到重庆研究院邀请的李耀,带着他在美国做了10年的机器人项目来到重庆。
很快,李耀组建团队,启动了手术机器人项目的研发。
3年后,他们取得了重大突破:建立国内首个全外科手术机器人研发平台,以及首个触觉控制虚拟现实手术系统……
科研成果出来了,但如何将其更快地变成产品?
“产业化比科研难多了。”重庆研究院院长袁家虎说,科研熟门熟道,只需要科学家和项目经费两个要素,而成果产业化却需要市场、生产管理等诸多要素介入。
“很明显,这不是科研机构的强项。”李耀说。
和李耀一样,重庆研究院的智能多媒体团队、石墨烯团队也遇到了同样的“瓶颈”。
“无论再牛的理论,如果不应用就等于‘零’。”曾在人工智能领域斩获多项国际“第一”的周曦博士说。
“我们应该到市场上去接受考验!”拥有多项石墨烯技术专利的史浩飞博士也跃跃欲试。
问题是:如何才能提高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效率?
“娘家”托底
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中国热词。
在此背景下,重庆研究院决定:助推科技人员“下海”,直接推动技术成果进入市场。
“科技人员征战商场,有很多先天不足,要面临产品开发、投资融资、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困难,很可能会跌倒、会失败。” 谈起创业,周曦五味杂陈。
如何解决“下海”的后顾之忧?
2015年8月,《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促进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和《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关于发布〈员工留职/离职创业协议书〉的通知》出台。
消息一出,重庆研究院炸开了锅。
“两份文件解决了两个问题:股权激励和创业托底!”袁家虎说。
股权激励——即通过“股权+现金”方式进行奖励,技术成果所占股权的50%奖励给成果完成人,成果转化现金收益的40%以上奖励给技术团队。
创业托底——“下海”者可以申请留职创业或离职创业,3年内可要求返回原工作岗位,研究院按照不低于原职级/职称、薪酬的原则重新聘用。
“技術成果转化需要一大批高水平技术人员助推,而让这些技术精英‘下海’的前提,一是高回报,二是后顾无忧——这就是我们出台两份文件的初衷。”袁家虎说。
闻讯,“李耀们”喜出望外。
“我们团队立即递交了创业申请书!”李耀说。
壮士出征
2015年10月13日,重庆研究院科技人员创业启动仪式现场。
作为首批离职创业的科技人员代表,李耀与袁家虎正式签订了《离职创业协议书》。
“我是团队中年龄最大的!”生于1980年的李耀笑称。
李耀所带领的7人手术机器人团队,平均年龄28岁,其中6位是博士。
除了手术机器人团队外,首批离职创业的还有石墨烯团队和智能多媒体团队,共17名科技人员。
放眼全国,像这样科研团队集体离职创业的情况还很少见。
“不同于‘一锤子买卖’式的技术转让,也不同于一些院企建立的松散合作关系,这3个团队与企业建立的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合作关系。”袁家虎说。
比如,李耀全职出任重庆华鹊公司首席科学家一职,带领团队继续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同时也全权负责企业的研发管理。
“今后,我们将建设研究和产业两支队伍,在‘科研战线’和‘经济战线’并肩作战,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走进市场。”袁家虎说。
“‘下海’以后,我们计划用3年时间实现手术机器人‘重庆造’!”李耀激动地说。
如鱼得水
“下海”后,李耀的目标更加清晰——叫板拥有行业垄断地位的美国“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以往国内都是在模仿‘达芬奇’搞研发,认为‘达芬奇’就是手术机器人领域的‘金标准’。”李耀说。
为真正实现创新和超越,李耀团队重新制定了一套手术机器人技术标准,跳出了“达芬奇”的束缚。
“我们将向小型化、模块化及专科化发展。”李耀说。
相比科研机构资金的捉襟见肘,重庆华鹊公司的资金保障让李耀团队可以心无旁骛。
作为首席科学家,李耀全权负责产品研发,而合作公司负责管理和产业化渠道,双方实现优势互补,大大增加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底气。
双方合作,相得益彰——如今,“华鹊”手术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已基本成熟。
“‘华鹊’”的价格或许仅为‘达芬奇’的1/10。”李耀自信满满。
预计2016年底,“华鹊”手术机器人就将应用到西南医院的胃肠手术中。
较之李耀,“下海”稍早的周曦已将产品推向了市场。
2015年11月16日,重庆中科云丛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人脸识别系统在重庆银行上线。
“该技术能动态识别人脸,并与公安系统进行对比,确保人员信息的真实性。”云丛科技CEO周曦说。
目前,云丛科技已具备了研发、集成、售后的全产业链拓展能力,其产品已占据人脸识别市场30%的份额。
【点睛】
关于对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激励,从2012年起,重庆就陆续出台了股权激励的相关方案,充分激励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进重庆科技成果转化。
今年,我们又出台《重庆市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和《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推出了“七条新政”。中国未来的发展太需要科技创新了,而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动力和激情。为此,对真正有才的专家学者,政府要“给名、给利、给兴趣(允许其按照自己的科学兴趣自由探索创新)”。
下一步,重庆市科委将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和操作机制,不断提升项目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切实推进“七条新政”的落地,发挥好计划项目的导向作用。
——重庆市科委主任李殿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