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带写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与评析
2016-09-29王娜段正山
王娜 段正山
一、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材第六单元“感受父母的爱”习作指导。
二、课型
阅读引路式。
三、教学目标
(一)浏览《自能作文》中的四篇文章,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父母之爱的能力;突破选材的老套路,达到选材新一点、构思巧一点的学习目标。
(二)初步练习细节描写。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从本单元教学开始,要求学生每天记日记,记自己和父亲(或母亲)之间的大事、小事、高兴事、烦心事……要求记好细节,认真体会其中的爱意。
2.浏览《自能作文》中与人教版教材五上第六单元相配套的四篇文章,感受其中的情和意。
(二)导入新课
播放《感恩父母》视频,以情动人,激发写作欲望。
(三)言之有物选好材
阅读为根,学他选材;生活为源,联想选材。
1.导读。快速浏览《自能作文》第六单元的4篇文章,概括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文章“读薄”,感受其选材的准确、新颖、典型。
2.自读。学生批注式阅读;教师巡视、点拨。
3.互议。小组合作,讨论四篇文章为自己的选材打开了哪些思路,让自己产生了哪些联想。借助学生资源,互相启发,打开思路。各组推荐选材新的学生发言。出示下表,教师点评。
4.展示。谁家的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问题是,我们感受到了吗?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在课内外共阅读了8篇文章,从而为我们的作文选材积累了很多可以学习、借鉴的“范例”。我们要向作者学习,用心体会和感受父母的爱,以小见大,打开思路。比如用心灵去发现父母的爱在哪里:
父母的爱在父母的白发里,脸上的皱纹里,手上的老茧里……
父母的爱在父母亲的泪光里,微笑里,梦中的呼唤里……
父母的爱在父母的手机短信里,与亲人的交谈里……
父母的爱在父母烹饪的饭菜里,购买的文具、玩具里,洗净折叠的衣服里……
父母的爱在父母的日记、书信、相册里……
点评:阅读多篇主题相同、题材各异的文章,引导学生就所读内容联想选材,激发学生的选材灵感,打开学生的选材思路,体现了语文整体改革课题组“阅读为根,生活为源”的作文观。
(四)言之有序巧构思
1.导读。回忆《秋天的怀念》《继父节》《儿子,愿做父亲的脚》《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等文章的写作顺序,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2.互议。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简要说出每篇文章的构思特点。教师引导总结,并出示下表:
3.展示。学生汇报自己本次习作用什么方法构思。教师点评。
点评:从阅读中提炼出构思的若干规律,指导学生举一反三、迁移运用,体现了“写法为桥,思维为脉”的教学策略。
(五)言之有情写细节
引导:写父母之爱,最令人动容的是细节描写,教师举例,引发学生重温范文的精彩细节描写。
例一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秋天的怀念》)
例二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慈母情深》)
点评:以文引文,以情激情,体现“阅读为根,生活为源,创新为魂”的习作宗旨。
(六)真情写出父母爱
1.根据所学内容,结合自己收集的素材,写一篇反映父母之爱的文章。题目自拟。
2.当堂写一个细节片断,体现出父母对我的爱,要求有画面感。
3.学生展示片断,教师相机点评。
4.教师结语: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把写好这篇文章作为报答父母的神圣礼物。
【总评】
执教者的可贵之处是把“阅读为根,生活为源,写法为桥,思维为脉,创新为魂”的课程理念,变成了可以操作的教学流程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王老师创造性地运用了“导读—自读—互读—展读—评读”的基本流程,引导学生自主浏览四篇文章,体会选材之精、构思之妙。然后联想自己如何打开选材思路,如何迁移于自己的写作构思,再开展小组合作探究,通过相互启发,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选材思路,实现选材“准确→新颖→典型”的提升,构思“顺畅→变化→巧妙”的转变与飞跃。学生在课堂上的选材灵感被激发,选材思路被打开,不断突破选材的老框框,开辟出选材新领域,生动地体现了“自能作文”的课程理念。
(作者简介〓段正山,资深作文教师和研究者,《自能作文》执行主编,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演讲学研究会会员。在全国知名报刊发表文学作品达600余万字,出版青春哲理散文(诗)集7部,其中大量作品被《读者》《青年文摘》《青年博览》等著名杂志转载,一些作品被全国各地许多名校编入中高考《考前必读》,有的被选为中小学语文试卷中的命题材料。指导的学生有32人次出版作品专集,有1 200多人次的作文在各类报刊发表)(责编〓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