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詹姆逊现实主义理论探析

2016-09-29○刘

文艺评论 2016年8期
关键词:詹姆逊符码现代主义

○刘 涛

理论视野

詹姆逊现实主义理论探析

○刘涛

现实主义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习用的专门术语,最早出现在德国著名剧作家席勒给威廉·亨布尔特的信中。①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文学运动和创作方法,以浪漫主义的对立面在法国兴起而独具自身特点。它从法国文学家司汤达的作品《红与黑》问世开始,经过泰纳、别林斯基乃至20世纪卢卡奇等理论家的阐释和发展,以及巴尔扎克、福楼拜、陀思妥耶夫斯基、狄更斯、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的创作实践而日趋丰富。现实主义理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批评中逐渐成熟完善,进而得以形成更为系统的理论话语体系。

现实主义在漫长的西方文学艺术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已成为丰富且复杂的重要理论范畴。对于现实主义这一概念的界定和判断,文学理论界至今众说纷纭,各持一词。梳理关于现实主义理论涵义的论述,笔者以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层面:其一是真实客观地再现现实,强调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其二是典型化理论,表现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融合。其三是历史性维度,反映复杂社会关系的变化过程。可以说,这些是阐释现实主义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同时也具有一定普遍性认知度,但都还有不够完善之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卢卡奇曾与布洛赫、布莱希特围绕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展开过论争,针对现实主义这一理论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法兰克福学派的本雅明和阿多诺只是探讨现代主义,并未对现实主义理论本身进行任何讨论。然而,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思想家的代表,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不但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加以关注和研究,而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和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背景中重新解读和阐释现实主义。他曾这样评价卢卡奇的现实主义观:“一方面,它未能辨识人物的典型化本质上是一种寓言现象……因此对人物‘系统’之类的东西仍然未作探讨。”②显然,詹姆逊已清醒地认识到,对现实主义的审视必须要立足于社会历史情境,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实主义的真正内容以及所处现实世界的新形势和新变化。在学理层面上深入认识詹姆逊的现实主义理论,不仅对进一步理解和把握现实主义的本质属性和精神内质有重要的启发,还对更好地关怀和思考现实的时代具有积极的意义。

詹姆逊侧重于在资本主义系统本身中对现实主义加以研究,主要从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过程中考察现实主义,更具体地说,是从生产方式变革层面来阐述现实主义。他借鉴比利时经济学家曼德尔在《晚期资本主义》一书中的资本主义三个阶段的构想,将文化上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分别对应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市场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跨国资本主义,由此在文化形式和生产方式之间建立关联。相对而言,詹姆逊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更加深入。但尽管如此,对于真正认知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第二阶段的现代主义和第三阶段的后现代主义,仍需进一步探讨现实主义这一概念。为此,詹姆逊引用法国后现代主义者德勒兹和伽塔里的“符码化”历史叙述模式来阐释现实主义文化形式,对现实主义理论范畴作具体的历史化处理。

符码(code)是某种传递信息的原初语言,也是文化进行分类的依据和标准。每一个时代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每一种文化意味着不同的“符码”。德勒兹和伽塔里把人类历史和文明史理解为人类不断以神话形式压抑、编码、封锁自己欲望的历史,同时也是欲望本身逃逸、颠覆话码或者说不断解码的永恒过程。③具体而言,在人类的早期社会,社会形态的结构古老而神圣,语言和文化在其中都有着强烈的神秘色彩,且没有抽象思维和观念化的东西。如果用德勒兹的术语来说,这个时代是“符码化”(coding)时代,也是所谓的“规范形成”时期。在这个时期的符码化意味着以原初语言的方式对感性世界进行分类,比如分为可吃的与不可吃的,可使用和不可使用等等。而到了前资本主义历史阶段,开始出现了早期货币——黄金。相应的,这是一个“超符码化”的时期。借用摩尔根的理论,我们可以得知:在蒙昧年代有符码化,野蛮年代则有超符码化。当然,这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超符码化意味着蒙昧年代的随意性符码现在将严格地整理分类了,将成为一个统一的系统”④。在詹姆逊看来,欧洲中世纪是宗教神学话语主导的超符码期,人们被束缚在一套等级森严的规范体系之中。德勒兹和伽塔里称这套体系为“专制的指符”(despotic signifiers)。而随着文明时代的到来,人类建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入了“规范解体”时代,也意味着“解符码化”时代的出现。科学摧毁一切神圣性和神秘的东西,穿透、取消感性认知的现实,发现客体表象下更深一层、更真实的本质。詹姆逊认为,“规范解体”(decoding)这一表达术语,它涵盖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解释,通过它,“把一个较早的、充满神秘的、异质的宇宙归纳为一个同质的、不断延伸的、可以衡量的、可见的暴政”⑤。当然,人们对于这样一个向外延伸的、散文的灰色世界是无法忍受的,他们努力寻求新的补偿途径,力图重新恢复一切古老的规范。这种规范再创造阶段被称为“规范重建”(recoding)时期。在此理论基础上,詹姆逊提出,所谓规范解体的时代就是现实主义,相对应的,规范重建的时代就是现代主义。显然,德勒兹和伽塔里的“符码化”理论为詹姆逊阐释特定的社会文化的叙述形式,描述社会历史文化的内在逻辑,提供了有效可行的范例和方法。正如他自己所言,“德勒兹和伽塔里提供了我们一种历史观,它是重新更坚固地建立在基本社会形态转变上的,是建立在意义和理论范畴的流变与各种形态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之间的相互对应之上的”⑥。

为进一步明确现实主义的本质内涵,说明文化形态与社会历史的关系,詹姆逊在引用德勒兹和伽塔里的“符码化”神话理论来阐述现实主义文化形式后,又运用索绪尔的语言哲学理论来揭示现实主义文化形式的语言结构特点。他指出,语言符号系统是同外界客体世界密切关联的统一体,同时,语言符号本身的意义生成或改变是外部世界变化的过程和结果。从语言角度看,前资本主义时期的语言富有寓言性,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化都具有超符码后的复杂特性。当宗教和一切神圣事物在社会生活、公共领域中的主导作用日渐衰弱,整个人类社会也开始逐渐从根本上失去以往的种种神秘性。于是,一个新的时代出现,“符号中的三个部分形成的时代,参符产生的时代,语言符号参照系统中新的行为产生的时代。这个时代投射出一个存在于符号和语言之外的,存在于它本身之外的参照物的外在客观世界”⑦。语言符号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有不同的结构和作用。在这个时代,物质符号的参符(Referent)、指符(Signifier)和意符(Signified)三部分紧密关联并保持内在统一,意符和指符将外界客体世界作为参考依据。可以说,这一时代的语言和文化在扮演“解说”外部客体世界的重要角色。它们根据外部参照物产生的新观念去描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新现象。至此,符号的意符和指符能够完整投射出外在的客观世界,让人感知它是一种真实性的存在,此阶段的文化形态被界定为现实主义。

在詹姆逊看来,现实主义不是简单的文化风格,而是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相互联系和区别的文化阶段。文学艺术史上出现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这些看似截然相同且不相容的表现形式,实质是资本主义不同阶段发展的文化具体化表现。我们通常认为,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流派,是立足于客观现实,再现现实矛盾和本质规律的叙述模式。艺术中的现实主义,是提供事件或人物的复制品,是对现实事物的模仿,是对客体世界的说明。一切真正的艺术品应该是个体存在于世界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参与改造世界活动的最高意识体现。波德莱尔曾经说过:“诗歌是最现实不过的了,只有在另外一个世界里才有完全真实的东西。”现实主义的定义不能不参照现实的艺术作品,也不能不考虑人作为中心的存在,这是极为复杂的问题。不同的理论视点会有不一样的理论范式呈现。詹姆逊选择从社会文化视角去讨论现实主义,他将其看成是“某一阶段的文化风格,代表某一阶段的文化逻辑”⑧。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形态,分别代表对自我和世界的不同感知和体验。它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人和世界之间关系的见证,是对全部现实或民族历史发展进程的描绘。即便会有不完整、甚至完全主观的表现,但这些可能都是真实而伟大的。对于与市场资本主义相对应的现实主义,我们可以看作是社会上层建筑转换过程中的一个初始阶段。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里,现实主义表现的是一个文化领域或层面,它同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既有联系性也有差异性。为此,詹姆逊提出要从总体上把握现实主义的特点和发展逻辑。作为某一时代的全面的文化逻辑,现实主义产生和存在的可能性同特定社会历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与一般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进行孤立分析不同,詹姆逊认为,“应该把三种现象辩证地看作同一过程中可以互换位置加以排列的阶段;换言之,应该把它们置于一个更大的更抽象的统一的模式中,从它们的相互联系和对照中加以界定”⑨。更具体地说,它们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共同结构下具有本质性关联的文化现象,且每一种文化形式都辩证地影响或决定着其他文化形式。所以,我们应该把这三者置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体系中进行综合考察。当然,詹姆逊坚持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历史框架中对三者内涵加以认识,这既可以阐明文化形态演变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关联,也能揭示出不同文化形式之间的结构差异和相互关系。因此,从某种意义说,詹姆逊的现实主义观超越了一般的关于现实主义的理论观点,具有历史辩证的理论立场和高瞻远瞩的理论视野。这也正是詹姆逊现实主义理论所具有的鲜明特色。

从詹姆逊的文本出发,我们发现,现实主义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相互联系的文化形态,它们是詹姆逊对资本主义文化发展的历史概括,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必然。可以说,正确认知现实主义一直都是文学研究和文化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和文化批评思想家,詹姆逊除在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叙述形式的联系和对照中论述现实主义外,还建议了两种获得对现实主义新认识的思考方式。

众所周知,人们通常已经习惯从内容方面思考现实主义,总认为现实主义是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和说明。现实主义作品同浪漫主义作品的分界线是追求客观真实性,这也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审美特性。从此可知,人们定义现实主义所坚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是建立在一种思维定式和惯例上的。毋庸置疑,这种解读和阐释现实主义的方式会遮蔽其真实面目。在对传统的现实主义观念提出异议的同时,詹姆逊尝试了新的言说方式,把现实主义从狭隘的机械反映论中解放出来。在詹姆逊看来,不能仅从内容方面解释现实主义,还可以采用一种逆向思维方式,从形式角度探讨现实主义。沿着这样“陌生化”的理路,我们发现,现实主义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也是一种形式的创新,更是一种对现实具有某种创造力的过程,而不只是对外在客体世界被动的机械的再现和反映。此外,詹姆逊明确指出,“把现实主义当成对现实的真实描写是错误的,唯一能恢复对现实的正确认识的方法,是将现实主义看成是一种行为,一次实践,是发现并且创造出现实感的一种方法”⑩。詹姆逊承认这种思考方法来源于他老师奥尔巴赫的巨著《摹仿论》,“它试图把现实主义的产生看作是通过新的句法结构的创造对现实不断进行变革的结果”⑪。更准确地说,现实主义在对客观世界进行诠释或摹仿时得以产生,它不仅仅是创造了新的句法结构,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文体的创新和变革。在这里,新变的形式也是一种行动,“一种新的叙述形式需要取代老的、天真的、浪漫的故事形式时,现实主义就产生了。‘幻想丧失’的现实主义,教育小说的现实主义,或者社会暴露的现实主义从来都是一个双重的行动,它在建立新的叙述形式和规范时,摧毁反映旧世界观的,已经失去意义的旧的叙述形式。只有以新的叙述取代传统的叙述,真正的现实主义才可能产生”⑫。当然,每一种文学形式都与社会意识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文学形式的兴衰实质是某种意识形态兴衰的表现。由此可知,詹姆逊强调的是现实主义的一些叙述形式的变更同新旧世界观的关联。因为这种关联性的存在,现实主义才能被看作是一种行动,一次实践。我们看看德莱赛的《嘉莉妹妹》小说中表现的现实主义。在《嘉莉妹妹》一书中,嘉莉读的是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从某种意义上说,嘉莉在取消旧叙事范式,真实展现了现实究竟是什么样子。詹姆逊还认为任何新的叙述形式都是对时代直接、积极的回应,都具有真正的现实主义品格。如果作进一步深刻的考察,我们会发现,现实主义注重描摹“外在”事物,反映了所见外在世界的面貌;现代主义专注表现“内在”体验,记录了社会和历史的转变;后现代主义关心“问题”因素,批判和重新阐释了世界的新形势。因此,无论是摹仿现实的现实主义,还是求新求变的现代主义,抑或是关注装饰性实践的后现代主义,它们都可看成是改造客体世界的一个意识行动,也是思考现实价值的一种形式创造。

詹姆逊明确表示,另一种可以获得对现实主义新认识的思考方式是,凸显金钱因素对现实主义的重要作用。在市场资本主义阶段,金钱的体验促使现实主义成为表述世界的新型的叙述方式。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货币,因为它具有购买一切东西的特性,因为它具有占有一切对象的特性,所以是最突出的对象。货币的特性的普遍性是货币的本质的万能;因此,它被当成万物之物……货币。是需要和对象之间、人的生活和生活资料之间的牵线人。”⑬货币作为最突出的物质符号产生的作用是任何东西都无法相比的,它影响了人类生活和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在对现实主义的研究中,詹姆逊始终坚持经济和生产方式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应当在马克思主义框架中展开探讨。对于金钱,他认为其不只是文学的某种新的表现“主题”,更是某种神秘或不存在的重要“因素”。它作为一种新的历史经验和社会形式,成为一切新的故事、新的关系和新的叙述形式的来源,也决定着现实主义的形成和产生。同时,詹姆逊还指出现实主义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作用,“现实主义标志着金钱社会作为一种新的历史形势带来的问题和神秘,而小说家的任务就是要通过某种形式的创新来处理这种历史形势”⑭。他曾断言,“只有金钱及其所表示的新的社会关系减弱时,现实主义才能逐渐减弱”,反观现代社会,货币这种持续而深远的影响已变得更加明显,人类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是越来越难以离开货币。实际上,货币不仅是物质世界的流通物,它还是精神世界的流通物,占领了现代人的内在精神领域。一言蔽之,货币成了新的“神”,成了“现代社会的宗教”⑮。由此可知,现实主义必然不会这么衰弱下去,仍会以解决金钱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为基础而产生新的形式。现实主义是极其活跃、蓬勃发展的理论方法,它的发展和变化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充分表现社会历史运动的特点。不应忘记,艺术作为人创造的一种新的现实,是“人在世界上存在的形式的表现”⑯。现实主义艺术作品会以一种真正面貌和新的方式影响存在现实生活中的人,影响他们的思维和情感,从而激励个体更好地参与变革世界和改造自身的实践。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⑰,无疑,不仅哲学与时代是难以分离的,而且同样的,任何真正的思想、理论和学说的产生也都离不开现实的时代。当然,它们真正的意义就在于对现实的时代的关怀。总的来说,现实主义是思考现实价值的特殊形式,是表述现实世界的叙述方式。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代表,詹姆逊对现实主义作出了自己的独特阐释,这是无可非议的。笔者以为,詹姆逊关于现实主义的论述是“旧瓶装新酒”,其建立在吸收、借鉴和反思各种思想资源的基础上。与此同时,他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和辩证历史分析方法,依据历史分期和文化主导两大理论概念,深入诠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现实主义文化形式同资本主义历史时期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进而在资本主义总体发展过程中实现对现实主义的界定和深度认知。现实主义不是简单的文化风格,而是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相互联系和区别的文化阶段。现实主义作为某一时代的文化逻辑,其产生和存在的可能性同特定社会历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深入研讨和总结詹姆逊的现实主义理论,不仅对进一步深度认知现实主义有重要的启发,还对关怀客体世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另外,在对现实主义进行考察时,詹姆逊还给予了我们一种新奇而有效的思考方式。尽管其理论并非无懈可击,但对我们而言,更重要的是,他这一兼包容性和批判性于一体的研究姿态,既会极大地开阔我们看待问题的视野,也将有助于我们自身更好地思考现实的时代。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艺理论译丛》[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185-186页。

②[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识——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M],王逢振、陈永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8页。

③吴琼《走向一种辩证批评:詹姆逊文化政治诗学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18页。

④⑩[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第220页。

⑤⑦⑨⑪⑫⑭[美]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M],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81页,第284页,第279页,第278页,第298页,第299页。

⑥Fredric Jameson.The Ideologies of Theory[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8,P.123.

⑧[美]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43页。

⑬[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翻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0页。

⑮[德]西美尔《货币哲学》[M],陈戎女、耿开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⑯[法]罗杰·加洛蒂《论无边的现实主义》[M],吴岳添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243页。

⑰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页。

猜你喜欢

詹姆逊符码现代主义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的电影符码解读
詹姆逊关于意识形态的政治无意识阐释
向真而死——论《菲德拉的爱》的消费符码与悲剧情感
符码的游戏艺术
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群体记忆与精神符码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论詹姆逊的辩证批评理论
语言的牢笼:论詹姆逊对形式主义与结构主义的批判
谈波特作品中的现代主义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