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前峧村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调查
2016-09-29侯廷生徐火旺孙怀安
侯廷生 徐火旺 孙怀安
(1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赵文化研究所,河北 邯郸 056005;2 邯郸市文化局,河北 邯郸 056001)
涉县前峧村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调查
侯廷生1徐火旺2孙怀安1
(1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赵文化研究所,河北 邯郸 056005;2 邯郸市文化局,河北 邯郸 056001)
2014年5月到2015年10月,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赵文化研究所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到邯郸涉县合漳乡前峧村,就该村的旅游文化资源的发掘及旅游线路的开发进行踏查。本文从建村历史悠久、毗邻旅游景点、革命文化资源丰富和及生态环境良好等方面阐述了该村的旅游资源优势,并以此提出了规划该村的三条旅游线路的建议。
前峧村;调查;旅游
一、涉县前峧村概况
(一)位置描述
前峧村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属河北省涉县合漳乡,西2公里为山西平顺县,南2公里为河南林州市。有“公鸡一叫,听三省(冀、豫、晋)三县(涉县、林州市、平顺、)”之说。全村人口1200余人,“两山夹一沟”的地理环境决定村落依太行山山坡而建,分为东西两部分,中间为前峧沟,村落南北走向约1.5公里。村落以沟为界,分为东岸、西岸和西岸前出部分“前夼(kuǎng)”三部分。
河北省202省道从村南通过,东行经涉县的合漳乡,转北达西达镇、固新镇至涉县城。沿202省道西进2公里即与山西324省道、河南228省道交汇。过浊漳河沿河南228省道经林州市达安阳;沿浊漳河北岸西进山西324省道过平顺县达山西省长治市。
该村居民主要有申、徐两大姓氏。徐姓是从河南(安阳天池村)迁徙而来,至今仍与原籍保持宗族间的联系。村内建有徐氏祠堂。
(二)旅游资源优势
1.建村历史悠久
2.毗邻旅游景点
前峧村南1.5公里处的浊漳河段,名叫“天桥断”,是《涉县志》中自古就有记载的沙阳(涉县古称沙阳)八景之——漳河落涧,与著名的林州市红旗渠景区隔河相望。前峧村东2公里处为涉县长生寺风景区,村西北约15公里处为冀晋交界的黄花山旅游风景区(属涉县)。通过地域的对接和互补,及宣传上的张扬和渗透,极易产生连锁效应。
3.红色文化资源丰富
(1)刘伯承女儿刘解先曾寄养在该村
刘伯承元帅的女儿刘解先,抗日战争时期的1942年初到1944年,曾寄养在前峧村,奶养人是徐太宽、王巧云夫妇。徐太宽夫妇在奶养解先期间,1942年5月,在日本鬼子对该村的“扫荡”中,冒着生命危险,在山里几次更换藏身地,保护了解先的安全。徐家在1942年、1943年的连续灾荒中,为保小解先,饿死了自己的一双小儿女。1944年抗战形势稍缓后,刘伯承把解先接走。之后一个月,得知奶娘王巧云思念解先,刘伯承亲自派人用马到前峧村接王巧云去看解先。1977年,在刘帅和夫人汪荣华的几次邀请下,王巧云到北京看望解先,住了9天。1987年,王巧云老人去世。
(2)晋冀鲁豫边区领导人事迹流传甚广
1944年反“扫荡”时,晋冀鲁豫边区领导人杨秀峰等在转移中曾居住于前峧村,现为77号院。
抗战期间,在豫东领导抗战的赵紫阳在后有敌人追兵的危急情况下,曾通过连接河南林县与河北涉县的“漳河断”铁索桥从河南过来,经前峧村前往八路军129师驻地涉县赤岸。当时,铁索桥是连接两县的唯一通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赵紫阳在任期间,到涉县视察工作,曾亲自讲述了这段“天桥”的故事,并感叹地说:“天桥救了我一命。”
(3)涌现众多革命人物
前峧村三教堂寺院外东北方向,有纪念该村抗战时期钱粮主任徐国和烈士纪念碑一座,碑上有“民国31年12月25日立碑……徐国和先生……”字样。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区进行疯狂大“扫荡”,前峧村也未幸免。日寇进村后,村民都上山躲避。徐国和因担心公粮被鬼子发现,一直在暗处监视鬼子的行动,不料被敌人发现被俘。因他随身携带村里的公章,暴露了身份。敌人让他带领找粮食,他就带着敌人满山转。敌人一无所获,恼羞成怒,离村之前,用石块把徐国和从脚开始往上活活砸死。
吉林省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元存,祖籍前峧村,1926年8月出生于此。1945年2月,在原籍参加工作,先后任原曲干校学员、七区青救会主任、农会主任、区委秘书、三委联合办公室干事。后南下,多年在胡耀邦同志身边工作,1949年6月,任团中央青农部干事。1950年11月至1952年12月,参加抗美援朝,任东北空军安东基地政治处宣教股长。1952年12月至1953年8月,任团中央办公厅研究员。1953年8月,调任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先后担任团委组织部长、办公室主任,附件车间、底盘车间党支部书记、党总支副书记,汽车工人报社总编辑,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政治部宣传组组长,工具、铸造分厂党委副书记、书记。1978年2月后任第一汽车制造厂党委副书记、书记。1985年5月至1993年1月,徐元存同志连任吉林省第六届、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其间,曾兼任过常委会秘书长。1995年12月离休。徐元存同志因病于2008年3月18日逝世,享年82岁,骨灰现已迁回原籍,安葬祖坟。
据文献记载,抗战到解放战争期间,太行五专署医院也曾在此村驻扎。
4.生态环境良好
前峧村具有非常好的森林资源,山上植被丰厚,郁郁葱葱。山村风景优美。东山山势奇特,高峰叠岭。村内有古树多株,包括古槐、古松、古柏等;盛产柿子、花椒、木蓼(木本油料)。
该村1200多名村民中,高寿人数较多,80岁以上的有20多人,其中90岁以上的10多人。一般居民60、70岁的在山路上仍能健步如飞。
二、旅游线路建议
依据前峧村地理位置分布状况,我们建议将该村的旅游线路规划分为东岸、西岸和前夼(kuǎng)三部分。
(一)东岸线路
东岸线路从前峧村77号院起,沿小巷向北约50米,再转向东约20米,后为南北小巷约100米。本条线路的特色有三个:
1.房屋历史悠久,集中连片,涉及多个时代,构造协调一致
本条线路上房屋建造历史大都在40年以上,历史悠久的有建于明洪武年间的94号院,建于光绪三年的77号院,其余房屋大都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如84号院建于1980年,95号院建于1968年,76号院建于1954年。房屋墙体大都为黄泥、碎石混合垒成,灰瓦布顶,有的门楼有歇山顶、砖雕,正房多为二层。房屋构造各有特色,大致协调,集中连片,很多房屋上具有明显的建造年代标识,有的还保留有上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的集体经济时期的墙画,时代气息强。
2.千年古槐一棵
古槐树干周长3米有余,树冠直径30余米,树木枝繁叶茂,长势旺盛,约有千年树龄。古槐南一米处有石狮一座,历史悠久。
3.山泉水池
山泉水池位于千年古槐东北40米处,宽约2米,泉水清澈见底,甘甜凛冽,村民至今饮用。泉源在水池20米之上,从山体裂缝中喷流而出,村里多长寿老人,据说与此泉有关。曾有一位徐申氏老人,在世时以其121岁高龄居当地历史上寿星之首。
4.典型院落
(1)76号院。房屋位于南北向小巷东侧,正房3间,正房西墙上方有“一九五四年十月起”字样,墙体为碎石、泥土垒成,灰瓦顶。青砖门楼,下有两层青石台阶。房屋、门楼保存完好,有人居住。
(2)77号院。建于光绪三年,在正房西墙上方可见建房年代。正房5间,碎石、泥土磊墙,两层。门楼为歇山顶,有精细砖雕,青砖垒成。正房、门楼保存完好。户主为徐福栓,仍居住于此。据传杨秀峰曾在此居住。
(3)84号院。建于1980年,在正房南墙上方可见建房年代。门楼上方有砖雕。
(4)94号院。整个院落为小四合院结构,建造于明洪武年间,正房三间,两层,坐东朝西,门前有台阶,猪拱门。北厢房三间,两层,西厢房二间,上为阁楼。南厢房两间,两层。房屋均为灰瓦布顶,碎石、泥土混合筑墙。整个院落房屋保存完好,现为村中五保老人居住。
(5)95号院。房屋建于1968年,建筑保存完好,碎石、泥土混合筑墙,西墙有“自力更生”字样。
(二)西岸线路
1.西岸线路的两个特色
一是古建筑众多。有建于明朝北宋时期的三教堂寺院、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村中最大院落——徐家大院、建于清同治年间的秀才府邸。二是可以爬小段山路,参观刘伯承女儿寄养地,并欣赏山上风光。
2.典型古建筑介绍
(1)三教堂
三教堂(儒释道三教)寺院坐落于前峧村小学北侧(小学处原为三教堂禅房及僧房,现已建为现代建筑),与小学共走一个大门。寺院最早建于明朝北宋时期,内有明万历十八年间香鼎一座,上有三教堂“自靖康二年重修……”的镌文记载,还有明朝天启三年(1623年)、清朝康熙年间石碑各一通及碗口粗柏树一棵。寺院由正殿、西偏殿、南偏殿构成。正殿坐北朝南三间,正中供奉释迦牟尼,西侧供奉孔子,东侧供奉老子,琉璃瓦顶,屋顶近年曾重修。正殿保存完好,门额上有蛇形盘字“三教殿堂”。西偏殿四间,为水陆殿,供奉弥勒佛,保存完好。南偏殿供奉地藏菩萨,建筑主体未变,屋顶近年重修过,北墙近年用红砖修补过。南殿东北侧有石碑一通,字样为“重修三教堂……伽蓝祠……钟楼,并改山门记……”。寺庙东南有一小间寺庙,供奉关爷、周仓、关平。庙宇有专人管理,香火旺盛。
(2)村内最大古院落——徐家大院(319号院)
徐家大院建于清乾隆年间,为一进四院落。大门门楣处有“芝兰室”三字,门楣两侧有砖雕,门楼保存基本完好。二门门楣处有乾隆年间“行传义诺”四字牌匾。此牌匾上款题:勅授文林郎知涉县事加一级记录五次吴爽为;末款记:慕义徐桂芳立 乾隆岁次乙酉年(清乾隆29年,即1765年)十一月毂旦。在“行传义诺”上方,刻有涉县知县吴爽的印鉴。据老人传说,是当年徐桂芳出粮救灾,时任知县吴爽所赠。二进院为小四合院。正房三间,坐北朝南,有精致木雕,灰瓦布顶,未曾维修过。东、西厢房皆为三间二层小楼,近年维修过。此院称客房院。由此院向北直到317号院,包括其间的318号院一体建筑,均为清乾隆年建。317号院原有三节楼(三层,是为主房),2012年刚翻新成今状。这些建筑统为徐家大院。
(3)秀才府邸(203号院)
203号院建于清同治年间,为四合院,门楣处有“椿萱同永”四字牌匾。此牌匾上款题:“钦加同知衔、吏部郎铨知涉县教谕马为;末款记:恩荣徐九重,申氏长子、痒生徐原之,次子、痒生徐献之,三子、监生徐振之,四子、奎文阁典籍徐顺之。同治岁次七年十月。”这就是“秀才府邸”的来源。牌匾是时任涉县教谕马为表彰徐九重夫妇教子有方、倡导重教世风而赠。门楼保存完好。正房三间,坐西朝东,两层。东、南厢房各三间,均为两层。灰瓦布顶,碎石、泥土混合筑墙。整个院落保存相当完好,院内干净利落,有人居住。
3.刘伯承女儿刘解先寄养地
刘解先在1942年初到1944年,曾寄养在前峧村,奶养人是徐太宽、王巧云夫妇。当年居住的房子现为前峧村213号院。该院正房三间,东厢房一间加门楼,灰瓦布顶,墙体为黄泥、碎石混合垒成。正房、东厢房保存基本完好。土改时曾改分他人,现无人居住。土改后,徐太宽分到现在的徐家大院的后院,即前峧村317号(其子徐晚成现住址)。
从西岸线路上,走小路爬过一段山坡,即可到达这里。狭窄陡峭的石板路,沿路还有许多老房子、老院落。
(三)前夼线路
西岸,以徐家祠堂为界,再往前即为前夼。前夼线路从155号院东南方向的古槐起,沿小巷向南延伸到龙王庙,长约800米。此条线路道路较为平坦,无陡坡,房子大都坐落于小路西侧,碎石、泥土筑墙者多。
古建筑介绍:
徐家祠堂。建于清光绪十六年十月十二日,坐南朝北,一间。祠堂前有两根柱子,灰瓦顶,主体保存完好。祠堂前有光绪年间重修祠堂碑记。现祠堂被用作奶奶庙。
龙王庙。龙王庙西侧亦为庙宇,建于清代,以墙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分供奉观音,南部分供奉娲皇圣母,一层建筑,灰瓦顶,保存基本完好。
龙王庙建于明代,后曾多次重修。由龙王庙向南望去为筐凹山,植被茂盛。正殿坐北朝南,共三间,前为三间拜殿,用四个柱子支撑。正殿供奉龙王。正殿正南隔空地为三间戏台,保存完好。东偏殿四间,灰瓦顶,现代重修。西偏殿三间,现代重修。正殿前有六块石碑,东墙内有明万历三十四年石碑一块、明万历四十二年“皇明圣谕万古界记”碑一块、另一块石碑记载捐款人,墙西侧有“民国三年重修大殿、拜殿石碑”一块;西墙内有“顺治十二年石碑”一块,西墙东侧有1996年立石碑一块。
前夼沿线视野开阔,远处的东山形状奇特,左边的深谷既为山溪流淌,又是村民出山的交通道路。周围民居较少,灌木丛漫布,空气清新,有延伸开发的必备空间。
附一:龙王庙的传说
相传该庙原在浊漳河旁的天桥断边上,说天桥段与东海相通。龙王爷往返。有一年浊漳河发大水,“一家人不认一家人”,把龙王庙给冲了。前峧村一位老人到龙王庙的旧址前扶起了一块龙王的位牌,祝祷说:先请龙王爷委屈一时,日后为它重建庙宇。
老人这天夜里梦见龙王爷对他说:“谢谢老人家的善行!”老人连说不敢,并表示一定要为龙王爷重修庙宇,再塑金身。龙王说:“老人家真要行此善举,请另择一地。”老人忙问龙王愿居何处?龙王说:“你明天准备一领蓆子,到村上边的夼垴,把蓆子铺平,四角用石块压住,风会把蓆子吹起来,蓆子落在哪里,就建在哪里。”
第二天,老人如龙王所说,扛一领新蓆子上到夼垴,把席子铺平在地上,用石块压住四角。顿时一阵清风把蓆子吹起,飘飘下落,稳稳当当落在了村南头现在龙王庙的地方。于是老人便会请岭南六村(古时西峧村、东峧村、大港村、段曲村、张家头村、后峧村)的善人居士,酌议重修。很快就动工了。
正在兴建期间,老人又做一梦,梦见龙王爷说:“我碰见了观音菩萨和女娲娘娘,她们感佩您老的善行,也想在贵村寻一方居所,不知可否?”老人忙问选哪里为好。龙王说:“观音菩萨和女娲娘娘说了,不再劳你另行择地了,就在我主殿的西边给她们留出一间,冲北单开一门就行了。”
老人依言行事,所以就有了龙庙现在的格局。
附二:前峧村三教堂明代碑记
涉县东南五十里许,其名圈峪村,古刹三教堂,自靖康二年九月上旬重修,或央或拼。至咸化十二年,有僧志朗,同施主申某,建立南殿,山塑佛像一堂。至嘉靖十五年十月下旬,奉寺僧明延,同维那申英、徐万,发心重修殿宇,改塑佛像,又盖水陆神衹一堂,焕然一新,晨钟夕烛,暮礼朝供,祝玉皇万寿以无疆,保境居民而有庆,其在齿矣。特命工匠建立香鼎,以示他年不朽,而通今之日功勋。以作斯言,故为云耳。
大明嘉靖十八年十一月吉日立石
此次调查得到了前峧村两委的大力支持,村支部书记申新年、村主任徐现军亲自为考察组作向导。热心村民徐喜亭(69岁)、徐竹亭(67岁)和徐扶栓(70岁)也给予调查以极大的帮助。
[责任编校:孙爱民]
2016-03-01
侯廷生,男,河南安阳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赵文化研究所主任,教授。
F592.722.4
A
1009-5462(2016)01-0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