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基于行业特色的文化重塑:“成才”走向“成人”
2016-09-28王怀宇
王怀宇
摘 要 高职院校一直以来以提升学生岗位技能、强化动手能力为主要目标,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有待加强。由于缺乏文化积淀、校企文化尚未真正融合,高职院校的文化育人功能未能真正实现。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建筑业”为主线,大力推动鲁班文化、绿色文化、艺术文化、创新文化的四结合,打造精品校园文化,形成鲜明行业特色,实现校企文化融合,有力推动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 高职院校;文化重塑;行业特色;“成才”;“成人”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7-0068-04
长期以来,“以就业为导向”一直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之一。但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育人”始终是其应恪守的首要职能,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也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建院”)在办学实践中以“文化育人”引领学校全局发展,坚持打造精品校园文化,并充分结合行业特点将校园文化与行业特色相融合,形成鲜明的育人特色。
一、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缺乏长期的文化积淀
校园文化体现了一所学校历史的凝练和精神的升华。但是,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历史较短,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也只有十余年的时间。从高职院校构成上看,一部分学校从中专升格而来,原有的校园文化特征已无法满足现实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还有一部分学校由几所学校合并而成,校园文化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期进行重新梳理和整合。以上这些现实问题,导致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相对迟缓,仍然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尚未显现出校本特色。
(二)校企文化尚未实现真正的融合
高等职业教育同时具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特性,职业性与行业性是其突出特征。因此,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同样需要契合这种特点,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中要积极营造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氛围,努力实现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1]。然而,在当前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中,一些学校对校企文化的融合从认识到实践仍有很大的差距,相应的文化建设并没有及时跟上。
(三)缺乏清晰的文化育人定位
和其他层次的高等学校相比,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普遍不高。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业成绩不理想,很多人抱着混日子的态度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因此,无论从家庭还是个人来讲求学的积极性并不高;另一方面,一些高职院校缺乏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对于正处在成长阶段的青年学生缺乏深入的研究和了解,未能从育人的战略高度思考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价值,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就是按部就班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和管理,未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完整的大学生活体验,形成“轻素质重技能”的培养惯性。
学生进入社会之后虽在短时期内能够快速进入岗位角色,但从长远来看,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个人综合素质、职业品德与精神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潜在的消极因素。因此,在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大学作为育人的教育机构应该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功能和文化价值,要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从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走向文化育人[3]。
二、基于行业特色打造校园精品文化
浙建院是浙江省唯一一所公办建设类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专业基本涵盖了建筑和房地产的主要领域,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学校在办学实践中,逐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从建设行业的基本特点出发,坚持“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素质养成为根本”的办学理念,实现“鲁班文化、绿色文化、艺术文化、创新文化”的四结合,将职业素养、职业品质、艺术修养、创新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打造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校园精品文化,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关注专业精神,以鲁班文化促职业素养提升
2002年建院伊始,浙建院结合建设行业的主要特点,提出“传承鲁班精神、营造品牌文化氛围”的育人思路,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作为首要目标,全力打造以求实求新为特征的“鲁班文化”,并将其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写入校本教材,进入课堂,其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实践、锲而不舍、敬业创新的精神。
在鲁班文化建设中,学校全力开展“五个1”工程,即1个鲁班文化馆、1项“鲁班之星”评选活动、1个“鲁班传人”优秀校友库、1个鲁班文化研究中心、1本鲁班文化研究论文集。学校以“新时代鲁班传人、建筑业能工巧匠”为目标,加强对学生建筑技能、建筑人文、建筑人生的培育,形成“三位一体”极富特色的鲁班文化,使学生掌握熟练的建筑技术技能、具备传承建筑文化的素质。在学校的大力弘扬下,鲁班文化逐渐发展成为文化内涵提升平台、人文艺术熏陶平台、职业道德养成平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身心健康发展平台、建筑人文素质拓展平台,成为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同时,“铸鲁班魂 育新鲁班”作为学校的文化品牌,其“职业”特色得到充分彰显。2011年,鲁班文化及其系列内容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并被评为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
(二)关注生态意识,以绿色文化促职业品质提升
浙建院将教育发展理念、国际先进技术和行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紧跟时代发展脉博加快育人理念的创新,在建设行业背景下构建生态环保理念,大力引入国际先进建筑技术教育资源,全力打造绿色节能示范基地,建设多元合作生态化校园。
1.基地建设先行,提供培养舞台
学校在全国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开发和建设了包括绿色建筑学院、建筑节能应用工程、省级建筑节能研究所、建筑节能技术展示中心、建筑节能检测公司在内的绿色建筑技术示范项目。以节能样板楼、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实例和建筑节能检测所为载体,打造绿色建筑节能示范基地,使其成为集节能技术体验、教育、培训、检测与研发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基地,为学生的培养与训练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舞台。
2.共建合作学院,构筑成长通道
2011年,浙建院与位居全国房地产业前50强、业内知名的绿色建筑倡导者金都房产集团有限公司开展“强强合作”,共建金都绿色建筑联合学院。绿色建筑联合学院创新性地开设了“绿色建筑大课堂”,每年选择对绿色建筑感兴趣的学生参与,传播绿色建筑知识和国际先进理念,使学生成为绿色建筑知识的传承者和倡导者,为国内绿色建筑行业培养和输送未来的生力军。
3.开展国际合作,注重引领示范
浙建院先后与德国凯莱建材国际有限公司等多家德国企业合作,引进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节能材料和节能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校内共建建筑节能技术样板楼及外墙外保温技术实训基地,聘请德国专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节能新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培训,让广大教师和学生了解掌握国际最先进的节能技术和发展趋势,以节能样板楼为载体举办了“中德合作”城乡发展与生态节能建筑研讨会,取得了良好效果,也使节能技术和意识逐步深化。
4.倡导绿色文化,拓宽参与渠道
学校联合浙江建设职教集团连续举办四届“绿色建筑科技文化节”,仅2014年第四届文化节就开展活动20余项,参与企业达到80余家,参与的职教集团企业员工有700余人次,学校师生2500余人次,社会参与人员达4800余人次,开展巡演7场。在活动中,学校不仅力求让广大学生亲身体验绿色建筑科技文化,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通过巡展等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步入社会扩大宣传力度,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充实和完善对绿色理念的理解和认识。
(三)关注审美情操,以文化熏陶促艺术修养提升
学校始终坚持“教书育人,德育为先,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人文素质的培养和身心健康的发展”,认为实现“人文素质提升”和“学生快乐成长”的目标,艺术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深化艺术教育改革,完善课程结构,提升教学水平
目前,学校开设艺术教育任选课12门,包括艺术理论课程、艺术实践课程、艺术欣赏课程三大模块,其中,社交礼仪、古筝演奏、音乐欣赏等审美鉴赏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学校在艺术教育工作中,提出“重创新、重融合、重熏陶”的指导思想,稳步实施“坚持原创打造精品、深入课堂跨界合作、传承经典全员参与”的战略,这种将艺术与职业紧密结合的办学思路,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品味,而且从全新的视角深化了学生对自身专业的理解、认识和尊重。
2.艺术社团丰富多彩,艺术品牌特色明显
学校建有7个艺术类社团,包括合唱团、舞蹈团、打击乐队、礼仪队、吉他社、话剧社、戏剧社等;开展8项艺术类活动,包括“居为上”合唱比赛 、“新声”十佳歌手大赛、“金话筒”主持人大赛、“品味书香”书画展、“荷花杯”筝乐秀、“缤纷杯”花艺展、“舞秀堂”巡展、“海棠艺苑”戏剧比赛等。2012年,学校编排的舞蹈作品《实习日记》在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优秀创作奖、精神风貌奖及优秀组织奖,并参加闭幕式演出。2014年,舞蹈《建工班的同学们》获浙江省大学生艺术展演第一名,并在2015年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得舞蹈组一等奖。
(四)关注职业成长,以技能竞赛促创新活力提升
学校在全力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十分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开发与引导,并创造各种条件、机会和平台,鼓励和支持学生创新,使校园成为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舞台。以创新创意大赛、社会实践方案评比、三维建模比赛等子项目组成的“鲁班杯”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已经成为学校的经典赛事,学校确保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有场地、有专款、有专职指导教师,并致力于将竞赛活动系列化、规范化、制度化和品牌化。同时,学校通过建设开放的职业素质培养环境,通过办好“挑战杯”等系列竞赛活动,切实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浙建院学生在国家级竞赛中获得一等奖32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20项;在省级竞赛中获得一等奖46项、二等奖77项、三等奖51项;其中,浙江省第二届高职高专院校“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浙江省结构设计大赛、浙江省工程测量竞赛均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名列第一名;此外还获得全国高职院校算量大赛总冠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在2010年全国高职技能大赛中,学校获建筑楼宇智能安装调试竞赛一等奖。
三、经验与启示
实践证明,浙建院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建设行业”为主线,通过发展的理念、科学的设计、合理的规划、积极的引导有机结合,营造浓厚向上而富有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这是高职院校充分实现育人功能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对高职校园文化的认识需提升到“育人”的高度
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质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最主要的是个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素养。浙建院认为,高等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特色在于其职业性,既具高校素质教育的一般性,又具有其特殊性,是一种“职业形态”的素质教育。这是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的一种形成其职业素质、养成其职业精神的教育活动[4]。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浙建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集素养、道德、品质、能力、修养于一体的校园文化体系,鼓励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成长时期形成良好的个人素质,培养学生不仅“成才”,更要“成人”,为日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思路清晰主线分明,寓校园文化于行业特色之中
浙建院的校园文化建设紧密围绕“建设行业”大做文章。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有清晰的主线,重点突出,针对性强,能够充分满足建设行业对人才标准的全面需求;另一方面,打破传统的高职教育以提升学生岗位技能为宗旨的教育目标,注重对青年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紧密围绕“建设行业”加强对学生基本职业素质、职业精神、艺术修养、生态意识、创造力的培养,努力将学生培养成更完整的人、更全面的人、更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人,力求为社会输送更多未来建设行业需要的高素质接班人。
(三)加强统筹实现整合,合力打造精品文化
浙建院创新工作机制下大力气狠抓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以艺术教育为例,学校设立了健全的组织机构,职责明确,工作有力。专门成立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会主任由院主要领导担任,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担任副主任,委员会成员包括院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财务处、人文系、团委等职能部门。在艺术教育工作中,院学工部统筹管理群体性艺术活动,院团委统筹协调竞技性艺术活动,人文系统筹负责教育性艺术活动,通过资源整合、系部合作,形成合力。学院党政领导定期听取艺术教育工作汇报,研讨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在师资队伍、工作经费、相关制度上给予保证和支持。学校每年划拨20万元经费支持艺术教育工作,确保其持续发展。
(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实现润物细无声
文化育人不是一种有形知识的灌输,而是向人们的思想理念注入人性中诸如尚德、责任、包容、感恩、进取、良知、诚信、谦虚、勇敢、创新等崇高美德,基于此内化为一种健康向上的意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人的灵魂和精神[4]。走进浙建院,便是一座充满“建设文化”气息的校园。“融天下建设于心,担建设天下于肩”是学校执着不变的追求,已经根植于学校的每一寸土壤和师生员工的内心;校门口矗立的古今中外、形态各异的建筑石柱无时不在传达着建筑的丰蕴与经典;图书馆艺术资源共享空间不仅显示了学校与时俱进的信念,也表达着对师生的人文关怀;鲁班雕塑落户月牙亭,时刻昭示着建院人的精神风貌和永恒追求。浙建院的校园文化,将建筑与环境赋予了生命和灵魂,使之成为人才成长的摇篮,成为“学生快乐、教师幸福、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幸福家园。
参 考 文 献
[1]周婧旻,等.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缺失及未来定位初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134-135.
[2][3]徐公芳.高技能人才培养:素质和技能融合[N].光明日报,2011-11-18(7).
[4]徐公芳.坚持文化育人 引领高职发展[N].光明日报,2012-05-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