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类招生形势下农业院校学科专业的改革初探
2016-09-28刘玲纪淑娟周倩张旋
刘玲 纪淑娟 周倩 张旋
摘要:近年来,按类招生成为很多高校普遍采用的招生模式,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阐述按类招生在国内外高校中的发展情况,分析按类招生的主要特点,并以食品专业为例,探讨按类招生对应的学科专业改革,以实现按类招生的预期成果,提高学生面对社会综合需求的能力。
关键词:按类招生;发展;特点;改革;农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6-0085-03
2001年教育部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分类为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等11个学科;11个学科下又分若干专业门类,如理学分为数学类、化学类等;每个门类又分为若干个专业[1]。按类招生就是指按照以上的学科门类招生,而不按照专业招生。
1 按类招生在国内外高校中的发展情况
在国内,1997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率先进行了将专业整合成大类招生的尝试[2],之后,很多大学特别是一些重点大学先后进行了相应的改革。目前,按类招生在高等学校中普遍采取“按院系招生”,即在同一院系中不分专业,只按院系大类填报志愿。例如:中国农业大学按学科大类招生,将32个专业归成9个大类;南开大学2015年按类招生由原来的12个大类增加至16个;清华大学著名的机械学科2016年也采用了按类招生。除了按院系招生,一些高等学校也开设特殊实验班,这些实验班实施“通识教育”,不分专业。例如:清华大学的“社会科学实验班”、浙江大学的“工科实验班”、北京科技大学的“理科实验班”等。近几年我国高校按类招生的趋势比较明显,探索发展按类招生是未来高校专业设置的大趋势,但目前发展并不是很迅速,处于探索中稳步前行的状态。
在国外,哈佛大学、加州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等著名高校都在二年级以后开始选择专业,一年级按类学习。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把核心课程分为七大领域:文化传统与变迁、道德生活、美国、世界中的社会、理性与信仰、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同时,所有本科生还必须修一门写作课,并掌握一门外语。这些通识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知识领域,淡化在某一具体专业上的深度。这样做的核心理念是:大学要为学生面对现实生活做实际的准备,而不仅仅是提供专业知识。
2 按类招生的主要特点
2.1 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趋势
我国的高校长期以来按专业招生,由于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范围过窄,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难以面对社会的综合需求。学生专业口径窄,导致毕业后适应性较差、实际应用能力差。而今,国内外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学科正在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界线逐渐淡化,理工、文理、人文学科相互结合;学科建设的内涵加深、向高新技术领域扩展[3]。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国外高校多数以大类学科作为研究的基础,为学生开辟广阔的学习口径和就业前景。
另外,考虑到学生在读大学阶段之前选择专业带有很大盲目性,一般在学生大学学习一段时间之后进行专业选择更加符合学生的要求,一年级往往先按类学习。例如:耶鲁大学让理科的学生在第二学年开始时选择专业,文科的学生在第三学年开始时确定专业。这样,学生经过1 a左右的学习,对所在大学具有了初步了解,加上对专业的认知,选专业时远比上大学之前实际得多,这使得专业与学生需求的匹配度升高,既有利于高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未来的发展。
2.2 专业选择与基础知识面临的问题
由于大类招生是将几个专业合并在一起招生,进校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教育后,学生会再次面临专业选择。许多学生认为再次选择时会以个人意愿为准,但实际上因为大类所包含的专业之间有“冷”“热”之分,为了避免学生扎堆某个专业而导致不均衡,高校的专业分配一般都是结合多种因素考虑的,学生的专业选择也有一定限制。
另外,为了让学生在二年级时专业选择余地更大,一年级通识专业教育往往课程繁多而复杂。而多数学生在高中时是被动学习,很多自律性差的学生无法适应大学这种主要依靠自学来吸收多重知识的学习方式,结果适得其反,一些学生因课程学习困难而对学习产生了畏惧或者厌烦情绪。对于一些入学成绩比较低的院校,盲目开设按类招生,容易导致学生无所适从、专业知识不扎实等问题。
3 按类招生对应的学科专业改革
3.1 借助按类招生来取长补短
按类招生需要配套和整合教学、管理、后勤资源,调整现行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建立完整的专业大类培养体系,建立新型的监管体制,改进人才培养模式[4]。从食品类相关专业来看,将原来的食品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工程、食品营养及食品质量安全专业整合成为同一大类专业方向,这些专业之间本身存在一定差异。从原来专业的内涵来看,食品科学、食品营养和食品质量安全趋向于理科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工程是工科专业。在工科类的高校如各轻工类高校中,工科专业为老牌优势专业,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师资资源都有明显优势;而在农业类院校中,食品类专业多数是从相关专业如园艺、农学等门类中分离出来的,在原料的基础研究方面比较有优势。按类招生的目的是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全面人才,因此,借助按类招生,取长补短,将原来培养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加强、优势环节发扬是上策。
3.2 按类招生后的课程设置
按类招生培养的要求,需要统一基础课平台上的课程结构模式,淡化“专才”教育思想,强化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课程结构设置,培养视野开拓、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通才”[5]。因此,基础平台课程将构建成综合性强、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这就要求专业课程不能机械地压缩,而是应该扩大专业方向选修课,增加课程的弹性,使学生获得必需的专业方向基础知识。由于一年级和二年级进行通识教育,一些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需要在高年级开设,使得专业课程在高年级过度饱和。可以通过多设置选修课程,让学生有目的地修完自己选择的专业课程。例如:在食品门类的课程设置中,为了使学生学到相关的食品基础工艺、食品营养和化学、食品分析、食品微生物等专业基础课程,需要对这些课程进行知识结构的优化和整合,使内容精炼并灵活地反映最新发展,而其他的很多专业课程需要设置为限修和选修课。考虑到学生对选修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需要对课程学分、限修科目数量、课程开设学期进行规划,以改变课程选修冷热不均、师资分配不足、学生为满足学分而盲目选课的问题。
3.3 按类招生对学生的评价机制
按类招生需要更加深化学分制培养模式。由于多数课程综合性强、信息量大,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按照教学计划中的学分要求,在规定的学习期间内完成相应的专业分数即可毕业。为了培养创新性、综合性人才,在课程的学习中,应注重对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加强对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对学生成绩的评价方式应更加灵活。以食品相关专业为例:食品质量管理类课程、食品标准化生产类课程、食品工厂设计类课程适合给学生提供阅读、查找资料、案例分析、讨论发言等灵活内容,评价学生也适合以完成论文、设计方案、课堂发言表现等方式,突出推动学生深入思考、深入自学、深入实践的培养和评价机制。
3.4 教材与实践课程的改革
基于按类招生的目的和要求,教材应适应专业必修课的大幅度缩减,教材内容需要体现基础精练、结构合理、综合性强的特点,自编教材与授课大纲和授课多媒体需要对应,内容应与时俱进,体现当代最新成果的发展趋势,避免照抄照搬、简单拼凑、内容繁杂、基调不协调等弊端。
实验实践课程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方式,因此实验课程适宜将相同方向的几门课程整合开设综合性实验实践课程。例如:食品安全评价类实践课程,可以将食品理化分析、食品微生物检验、食品感官鉴评、食品掺伪检测等合并为一门检验分析课程,在其中开设综合性评价实验,让学生系统地、全面地形成一个分析框架和流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
3.5 为学生建立起指导机制
新生入校后,往往对专业了解不足,对就业形势了解不够,他们在一年后的专业选择时往往出现盲目扎堆现象,因此在选择专业前需要有适当的指导。哈佛大学在每个新生入校后指派一名学业导师,在第一年选课前学生与导师沟通,导师根据每位新生的情况,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帮助新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课程和专业,减少选择的盲目性。以食品专业为例,可以将未来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提前分配给学生,让导师与学生尽早建立相互了解的机会,这样导师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建议,这不仅有利于学生选择好专业,也有利于导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地安排毕业课题内容和开展计划。
另外,学校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例如:在一年级后半年,学校可以对各专业近几年的就业信息、拥有的教学资源等进行分析,再对学生专业分流意向、各专业未来几年的就业状况等进行预测,然后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导师和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学院、导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专业选择中获得真正的收获。
4 结语
按类招生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对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改革,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为农业类高校,从生源层面来看,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分数起点差别较大,入校前对专业和就业趋势了解较少,这就需要学校、导师与学生多进行交流沟通;从学校层面来看,对按类招生培养模式需要认真研究制定各项配套政策措施,明确自身人才特点和定位,优化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循序渐进,不能盲从重点名校,这样才能使按类招生培养工作取得预期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赵志泉,杨玉荣,李倩茹.高等农业院校按类招生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12(2):141-144.
[2] 刘青,傅剑.高校大类招生体制下人才培养的思考[J].丝绸之路,2009(12):108-110.
[3] 谷进军.高校按类招生培养策略及协调机制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8):57-61.
[4] 熊晓燕,肖蕙蕙.地方高校实施按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7):121-124.
[5] 段晖,侯宇澄.基于学生感知的人文社会科学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结构及其路径分析——以中国人民大学为案例[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4(3):58-6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lassified enrollment has become the common enrollment mode used by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will become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n future. 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classified enroll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me and aboard, analyze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ified enrollment. And taking the major of food for example, discussed the corresponding subject and major reform to realize the expected results of classified enrollment and improve students capacity to meet social comprehensive demand.
Key words: enrollment of students by classification;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reform; agricultur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