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国产校园电影青少年形象的建构和反思

2016-09-28欧阳一菲

文艺评论 2016年5期
关键词:人物形象青春青少年

○欧阳一菲



新世纪国产校园电影青少年形象的建构和反思

○欧阳一菲

校园电影作为青春电影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的发展折射出青春电影的演变。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和教育普及工作的开展,教育环境、教育方式等问题受到了更多的关注。青年亚文化的传播,也使校园文化和学生生活日益丰富多样。这些都为校园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校园电影以学校为故事背景,讲述青少年群体在青春期所经历的诸多变化,以其成长体验、情感需求和精神面貌等方面的蜕变为主要叙述内容。由于校园电影独特的叙述背景、清新的画面镜语、青春成长的叙事主题以及贴近当下青少年审美的人物设置,使其获得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相对稳定的受众群体。青少年作为校园电影的叙述主体,其存在样态、生成原因都值得我们关注。此外,结合当下社会文化语境,我们还需要对大陆校园电影中青少年形象塑造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和反思,并为其今后发展提供有力的指导。

一、校园电影青少年形象的生成语境

大陆校园电影中的青年人形象具有多样化的特色,通过对造成这些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的原因的探索,可以映射出社会的各个层面。故而,青少年人物形象的塑造,必然受到多重语境的共同影响,我们可以从社会文化语境和青少年个人诉求等方面对青少年形象的塑造进行剖析。

(一)青年亚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双重来袭

社会的发展、信息的汇入,“推动了青年自身意识的觉醒,而青年人又难以通过主流文化或成人文化来寻找自我。于是,青年人便创造出能够在其中建立自我的文化形式”①。青年人在社会结构中处于非主流状态,因而,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非主流的青年群体所占有的文化便具有强烈的亚文化特性,在此情况下就形成了代表青年群体的青年亚文化。《十三棵泡桐》中的叛逆青少年们,他们对于成人权威的反抗,总是体现在与成人要求的背道而驰上,比如去酒吧、逃课等,这些都是对成年人文化的反抗,对其原有规约的抗拒,也正是青年亚文化中戏谑性和发泄性的表现。

全球化的今天,外来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和姿态涌入中国市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的日常生活。青少年作为时代的先锋人物,对新事物具有较敏感的感知能力和较快的接受能力,因此,外来文化对其身心的影响更是深远。他们乐于接受各种新鲜的西方文化,并愿意跟风模仿,去实践、体验、尝试各种新鲜事物。然而,由于先天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后天西方文化的植入又呈现“快餐化”模式,在这一环境影响下的当代中国青少年的成长之路显得不那么理想,现实的社会总会给予他们适时的敲打。他们的独立总是倚傍依赖心理,外向自信的背后总会流露出脆弱迷惘。

(二)青少年群体渴望被认同的个人诉求

对于当下的“80后”青少年而言,获得认同、强化群体共通性已然成为他们不断追寻的目标。“80后”的一代,对于属于他们的集体文化具有较大的眷恋和认同,即使在成长过程中他们需要不断面临怀疑和抉择,但其对于未来的希冀与期待却没有减弱。他们敢于展现自我,敢于用近乎自恋的方式捍卫自信,敢于用颓废诠释时尚,这一代整体呈现出一种外放式的成长体验。因此,“80后”观众在接触青春电影时,更乐意将个人经历与影片的故事情节相挂靠,影片中表达的相似经历,更容易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属于这段成长经历中的纷繁青春个体,则成为各自心中必不可少的青春颜色。

结合青少年心理成长的诸多表现和现实需求,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浪漫的青少年形象,还是自毁式的青少年形象,其产生发展都不是偶然。青春期是个体心理发生变化最明显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敏感、细腻,对于异性的依赖也更加明显。因此,青少年在青春期普遍会对异性出现朦胧的好感和爱慕之情,且这种情感会和青少年的懵懂青涩相互交织,变得纯粹而唯美。成人世界的世俗性被青少年的纯真所遮蔽,初恋变成了青涩的回忆,浪漫的青少年形象也因此在影片中占据了绝对优势。而自毁式青少年的形象养成,则多与其生存环境相关联。青少年阶段本身就是一个不稳定的生长时期,其人格尚未健全,思维判断力较弱,模仿能力却极强,此时,社会、家庭、学校和青少年亚文化等诸多元素的负面影响都容易导致青少年成长的偏差,致使其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

因此,青少年的个人诉求、所处青春期的个人体验都为大陆校园电影中不同性格类型的人物形象塑造提供有利的契机。除此之外,中国教育体制所特有的高考制度,以及高考所带来的附属品,都成为校园电影中不可避忌的重要元素,这一元素与青春期相遇在校园中,必然会擦出绚丽的火花,而映衬到青少年身上,则成为其今后性格养成的必要元素。

二、校园电影青少年形象塑造及其关系建构

与校园有关的影片一直备受青少年观众的喜爱,这些以青少年生活为叙述内容的影片,尽管在故事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却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所特有的心理特征和生活状态。大陆校园电影中的青少年形象丰富多样,人物性格也各具特色,这与青少年群体自身的多样化特质和不稳定性因素有关,同时也是对当下青年人生存情状的真实再现。

(一)多元化的青少年形象塑造

1.“乌托邦”式的美少年形象

青春校园电影多具有怀旧、励志等类型元素,其中塑造的青少年也多是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正面形象,学霸、女神成为此类“乌托邦”式人物形象的代表。爱情是校园电影的“常客”,它经常能为影片营造出一份纯粹、浪漫的基调。在《匆匆那年》《同桌的你》和《青春派》等一系列作品中,都有一群梦幻、浪漫的人物。《匆匆那年》中的陈寻,在高中毕业15年的聚会上,大声呼喊他曾经在高考时为一个女生放弃了一道大题。《同桌的你》中的周小栀,在自己的婚礼上,泪眼婆娑地向林一细数多年来她所看到的属于他们的“房子”。这些影片把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的恋爱经历,以及他们的内心感受刻画得真实自然,让人仿佛置身其中,重温了过往青涩又甜蜜的青春爱情。

上述影片着重通过人物的内在性格凸显青少年真实果敢的青春气质,而在另一些影片中,青少年身上昂扬执着的青春气质则是借助外部环境加以烘托。例如为大众所熟悉的校园场景、青少年所钟爱的流行元素以及青少年特有的表白方式等。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青少年积极健康的身影,听到流行的青春乐曲,感受属于学生的特殊生活方式。生日聚餐、文艺晚会、社团活动等具有青春气息的生活场景也频繁出现,再配上朦胧暧昧的青春情愫,此中的青少年显得浪漫又时尚。《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高度还原了诸多校园景象,英语角、迎新晚会、大排档等都成为青少年男女增进感情的胜地,暧昧时尚的场景营造成为渲染人物性格的重要途径。再如《青春派》中的居然,在毕业典礼上,借用泰戈尔的诗作向自己心仪的女生表白;齐明智在一千多层台阶上写满了“小慈生日快乐”;贾迪则在楼下点亮心形蜡烛向女生表白。这种带有狂欢和浪漫色彩的情节,也为影片中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塑造增添了一抹亮色。

2.叛逆阴郁的偏激少年形象

一直以来,果敢执着的青少年形象在校园电影中占据主导位置,成为影片正能量的代言人。然而,校园电影中还有一些叛逆、颓废,甚至暴力的形象存在。他们对于外界的认知多是源自与各种暴力间的对抗,与社会机制的抵抗、与传统规约的抗争、与成人世界的抗衡。在他们看来,这些非主流的生存方式是其获得个人成长和人身自由过程中最直接、最便捷的法门。

吕乐导演的影片《十三棵泡桐》,讲述了“80后”中学生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成长历程。主角何凤是一位问题少女,她对于未来的期许和憧憬都寄托在一个虚无的勇士身上。母亲的离开以及父爱的缺失,使她缺乏安全感和存在感,而她却将这份本该由成人提供的保护,寄托到同伴陶陶身上,以此来寻求身体和精神上的慰藉。在他们的青春成长里,充斥着各种晦涩、阴暗的经历,对于正在经历青春期的他们而言,这些实在的、可体验、可旁观的事件,无疑是对其成长经历的阻碍。不完整的家庭、混沌无聊的学习生活、不像老师的老师、青涩稚嫩的情感,这一切构成了他们的成长——一段自毁、叛逆的青春体验。

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中的主人公小坚,也是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叛逆少年。他希望拥有一辆自行车,以此彰显自己的优越感,并希望靠这辆自行车成功追求心仪女生。因此,他去恳求继父,希望他能让自己如愿以偿,在恳求未果后,他毅然决然选择了偷盗。通过这种方法达成的心愿,竟然成为其青春期里最值得炫耀的资本,并由此收获了爱情和友情。与《十三棵泡桐》中的性、暴力相比,这里的叛逆显得不那么激烈,但正是这种小事件,这种貌似逼迫而成的叛逆,反而更有力的印证了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身上的脆弱与迷惘。校园电影多以客观、直白、真实的手法塑造此类阴郁青少年,透过一个个问题少年,对其周遭的生活困境、精神桎梏以及社会问题进行探究,同时赋予影片人性善恶的思考。

3.清新明媚的“开心果”形象

校园电影中的青少年形象,除去积极乐观和自毁叛逆这两类,还有一种中间人物形象——“开心果”,而且相比于前两种人物形象,这一中间形象有时更令人印象深刻。《青春派》中的贾迪、《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的张开、《匆匆那年》中的赵烨、《万物生长》中的厚朴,这一个个“开心果”式的人物形象,成为青春成长过程中酸涩的调味剂。面对青春片中“男才女貌”的组合模式,这类“开心果”从外形到内在都不能够与“男神”匹敌,只能安守本分,甘做陪衬。但也正是这种幽默的性格设定和坦然的处事心态,使他们成为影片多元化人物间的润滑剂,在属于他们的角落造就出一片新天地。

校园电影中追逐梦想的少年是青春主流形态的代表,他们身上充满正能量,而影片中的“开心果”则代表了屈从与克制的一面,这里的屈从和克制与叛逆青少年的迷乱阴郁不同。“前者是秩序的挑战者,行动的急先锋,是永无止境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后者是秩序的服从者,行动的延宕体,是成长记忆中平淡无奇的保守因素与自我保护的缓冲带。服务于叙事需要,前者因其自身的独特魅力成为青春电影的主旋律,完成了现实生活中循规蹈矩的观众的欲望宣泄;而后者则以无厘头的方式部分地消解了惰性的消极意义,在偶像与社会的对立面之间,发挥了缝合‘叛逆’与‘归顺’的柔性作用”②。

(二)复杂的男女二元关系建构

除了故事与情节设定上的程式化之外,校园电影的人物也呈现出定型化的特点。男主角通常是积极向上的阳光男孩儿,或是个性化的男神学霸,或是多才多艺的文艺青年,女主角则多清纯细腻,或活泼开朗,或个性率真,有一颗对感情忠贞的心。本文将从女性视角着手,分析女性形象在校园电影中的主体地位,并将男性形象的建构与女性视角的运用相结合,分析二者之间的微妙联系。

1.被强化的女性形象

校园电影中的女性形象,逐渐摆脱了对男性群体的依附,独立意识日益凸显。影片中对女性形象的强化,首先表现在叙事视点的转移上,女性人物和女性生活成为影片的关注点和落脚点。影片以女性为支点来建构故事、寄托情感,采用客观冷静的平视视角,再现真实环境中的不同女性形象。影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女主角郑微的视点展开叙述,同时赋予郑微周边的女性朋友符号化的形象,郑微是标准的独立自主、追求平等的女性形象,阮莞是为爱痴狂的代表,而黎维娟则是被物欲现实所捕获的典型,朱小北在影片中是一个“假小子”形象,这些符号化的女性形象,从侧面体现出女性群体希冀与男性群体获取平等话语权的意愿。以展现高三学生学习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影片《初恋未满》,同样渗透着浓重的女性意识,女主角董啾啾的父亲在她生日当天意外离世,父亲形象的缺失自然打破了原本家庭的平衡状态,“没有男人也照样可以生活”是董啾啾每次将母亲相亲对象拒之门外时的呼喊。可见,女性意识统摄下的女性视角分散于校园电影之中,无论是青涩懵懂的中学时代,还是肆意大胆的大学年代,不同年龄段的女性都开始追求自身个性的释放。

新生代导演逐渐对女性身份有了一定认识,多将女性作为影片的叙述对象,关注她们在身心、情感等方面的状态,打破传统女性的“花瓶”形象,进而探讨女性群体的存在价值和社会意义。影片热衷于将不同的女性形象纳入表现范畴,体现其身上强烈的反抗意识,为现实中女性的自我成长提供重要参考。影片《匆匆那年》中的方茴可以说是多种女性形象的集合,中学时期是乖巧听话的邻家女孩儿,恋爱时也可以义无反顾地投入,为爱痴狂后毅然选择了叛逆的自我毁灭,直到最后在漫长的消失中重获新生。整部影片是通过多人多视角叙述完成,方茴频繁出现在叙述者的口中和银幕里,但她却从未作为叙述者出现,然而,这种缺失却为其形象建构增添了更多的神秘感。无形之中,方茴成为贯穿影片的一条主线,直到影片最后,一袭红衣回眸的她,印证了影片中各叙述者回忆的真实性,同时强化了其自身的存在意义。

2.被削弱的男性群体

与影片中强势的女性众生相比,校园电影中的男性多以陪衬的身份出现,角色形象一定程度上被弱化。被削弱的男性形象表现在诸多方面,首先是叙事主动性受到制约。《同桌的你》中的林一是影片的叙事者,影片通过他的回忆串联起他与周小栀之间的过往经历,初识时的悸动、相恋时的痴狂、分离时的不舍,以及再见时难以言说的无奈和苦涩。然而,从始至终他都只是一个叙述者,叙述他所经历的那些事,影片对于周小栀内心情感的叙述几乎是空白。直到影片最后,周小栀在自己的婚礼上微醉地对林一讲述这些年她的付出与等待,一切才了然。此刻,林一的叙述者身份被颠覆,周小栀转而成为有力的隐性叙述者。

影片中男性形象被弱化,还表现在个体行为方面,等待与被等待成为影片中男性形象的代名词。《匆匆那年》中的陈寻,与方茴失联之后,试图找寻,但最终还是选择无奈地等待,甚至最后方茴的再出现,对陈寻来说也预示着被操纵的开始,无奈的等待和被动的等待印证出男性形象的式微。《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对于男性群像的弱化更为明显,男性群体除去经历了无奈的等待,还独自面对着内疚悔恨。陈孝正曾经为了理想而出卖感情,也曾为了理想而放弃了爱情,最终却只能以祈求的姿态面对郑微。另一个男主角林静同样具有性格上的弱点,懦弱、逃避的性格使其在影片中的形象被削弱。与陈孝正和林静相比,许开阳面对感情时显得大胆直白,但面对来自家庭的压力时,只能无奈屈服。如果说陈孝正和林静男性形象的衰微是由于性格上的缺憾,那么许开阳男性形象被削弱的原因则源于家庭压力和社会地位。男性形象在面对自身困境和诸多压力的时候,多呈现出示弱、逃避状态,这与影片中日益独立、果敢的女性形象形成对比,这种女强男弱的人物形象设置,虽然只是在部分校园电影中得以实现,但其影响力和对当下社会现实的反映能力却不容小觑。

三、青少年形象的建构思路:真实感·思想性·多元化

大陆校园电影的持续升温,使其在青少年受众群体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故事情节、叙事手法、场景意象等固然是影片成功与否的必要因素,而影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则是强化影片个性的重要环节。当今社会,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受了多重文化的影响,且这些文化多以交错的形式呈现,并作用于青少年群体。不同青少年群体,对多样化文化思潮的认识不同、接受方式不同,都会导致不同价值观的养成。这是造成当下青少年性格多样化的原因,也是校园电影中人物形象塑造多样化的原因所在。校园电影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呈现多样化,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审美期待,但随着校园电影的升温,批量化的生产导致了影片中人物形象塑造的雷同和模式化,在部分影片中,人物形象塑造甚至带有符号化色彩。校园电影作为一种日益完善的类型电影,在情节、人物和视觉影像方面的程式化是其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然而这种批量化的人物形象塑造,必然会使青春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失去光彩,这种同质性的“个性”青少年也必将变成束缚青春电影成长的一大障碍。除去人物形象塑造的雷同,影片中还呈现出人物的异化状态,校园电影中的青少年形象“源于生活”,但却“脱离生活”。这种人物形象“同质性”塑造和异化的成长状态,都成为校园电影中青少年形象塑造的枷锁。

因此,结合目前大陆校园电影中人物形象塑造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对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思路。

首先,应该塑造更加“接地气”的青少年人物形象。“接地气”,顾名思义就是使人物形象塑造更加贴近生活,增强其真实性。大陆校园电影受到日韩、欧美青春片的影响,在借鉴的过程中,多将本土化的传统元素丢弃。在影片中,鲜少凸显青少年的价值观、审美和礼节等方面的追求。这些民族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民族性资源和文化性资源的辨析和传承,内涵上包含民族精神、民族智慧”③。我国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爱国奉献精神,家庭观念较强,这些属于中国青少年的本土化特质,都应该在影片的人物形象塑造中有所凸显,以此增强人物形象的厚重感。校园电影的真实性,多与影片中人物的行为举止、空间环境和人文风貌等有紧密联系。如若在真实性的把握方面出现偏差,则会造成影片整体风格上的失真。穿着中式宽大校服的学生,用港台腔演绎欧式浪漫爱情,这种“混搭”无法让观众体验到生活的本真,更难以收获好口碑、好票房。

其次,应该深度挖掘影片的表现内容,凸显青少年的思想性。校园电影与青年亚文化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影片中对于青少年形象的塑造,必然要与这种属于青少年的文化属性相挂靠。演员在外表上与青少年形象的契合是保证影片中人物形象真实性的前提,而影片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则是塑造有思想的青少年的必备要素。符合人物身份的台词设计,能够推动情节发展,揭示说话者的身份、性格,成为人物形象塑造的利器。有些电影“没有捕捉观众观影时的接受心理,一味地追求时尚元素的堆积和种种奢侈品的展示,既与影片的情节、人物脱节,也没有产生积极的正面效果”④,华丽的语句、辞藻的空洞,反而会导致人物形象的枯燥乏味,华而不实。因此,校园电影在内容上必须做到与人物形象相契合,塑造符合观众审美期待的、有思想的青少年。

最后,应该在影片中融入更多的类型元素,塑造多样化的人物形象。校园电影应该面向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人群结构,避免人物形象的刻板化和故事背景的固定化。对于青少年形象的塑造,不应该仅局限在都市校园中,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小众、偏远地区的青少年群体。所以,校园电影可以在区域文化、民族民俗等方面进行深度挖掘,展现农村青少年、少数民族青少年和都市青少年的生活状态,塑造多样化的青少年人物形象。一切能够展现青年人的生活情状和精神面貌,彰显时代气息、抒发青春激情的影片,都可以纳入到校园电影的考量范围内,为青少年人物形象塑造的多样化提供广阔空间。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①陆玉林,常晶晶《我国青年文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简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②聂伟,陈昶颖《“骑墙者”的隐喻:华语青春片的“胖子”群像分析》[J],《电影新作》,2013年第4期。

③胡智锋《中国电视传播艺术的“本土化”资源辨析》[A],《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之《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C],第164页。

④索亚斌《爱情喜剧的升级版》[J],《当代电影》,2012年第1期。

猜你喜欢

人物形象青春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