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建筑现状及发展研究

2016-09-28王连鹏崔汉超

山西建筑 2016年25期
关键词:民居利用建筑

王连鹏 崔汉超 徐 坚

(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乡土建筑现状及发展研究

王连鹏崔汉超徐坚

(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

介绍了乡土建筑的概念,从乡土建筑现状入手,研究了乡土建筑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昆明地区“一颗印”民居为实地调研对象,提出了乡土建筑保护与更新再利用的对策,指出乡土建筑对当代建筑设计与建造有一定的意义。

乡土建筑,民居,保护利用,文化价值

伴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现代文明科技及全球化趋势的冲击,地域之间的差异性在缩小,“变化”的周期在缩短,“文化趋同”现象也在继续发展。现在的村落改造规划建设中,乡土建筑的保护问题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具有很高历史文化价值的乡土建筑在旧村改造规划建设中被毁坏、拆除,带来了许多没有办法弥补的损失。

1 乡土建筑的概述

1.1乡土建筑的概念

乡土建筑是乡土环境中各种建筑的总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也被称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简单地说,乡村里的建筑、传统的、土生土长的建筑就是乡土建筑。它存在于整个乡土社会中,是与乡村大众的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的建筑[1]。

1.2乡土建筑的价值

乡土建筑不只是房子,它是人们情感的寄托,记忆的载体,是广大劳动人民长期智慧的积累和结晶,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质朴、最有生活气息的。乡土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它的建造以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哲学观念为载体,深受儒家礼制精神的影响,反映了长幼尊卑等级森严的宗族观念和家族秩序。同时也反映了一个特定民族、特定地域的文化习俗和生活理念,代表了一个区域所特有的内涵和场所精神。乡土建筑还有极高的情感和岁月价值,在时间的长河里,它们与一代代人共同栉风沐雨,像一个个生命有机体一样留下了岁月的痕迹。由于乡土建筑结合地形、地貌,适应当地气候,所体现出的生态价值也是值得重视的。

1.3乡土建筑的现状

现在的乡土建筑现状极不乐观,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下,很多人把乡土建筑看成是落后、又穷又土的象征。在新农村规划中,部分乡土建筑被盲目的拆除重建,使乡土特色丧失,就算有些被保留下来,也被孤立于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这和人们的生活观念转变和对现代科技的追求有关,大部分村里人都以

能有座气派的小别墅而自豪,于是村子里各种类型的别墅、楼房一座座拔地而起,使得仅存的乡土建筑丧失了赖以存在的整体环境。人们很难再感受到乡土建筑以一个聚落存在的形式,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损失。除了破坏整体环境的“小洋楼”现象之外,还有部分村落出现了空心村现象。

2 乡土建筑实例——昆明地区的“一颗印”民居

2.1“一颗印”民居的特点

昆明地区的“一颗印”民居是当地人结合北方合院式住宅与当地气候特征长期演化而来的成果。“三间四耳倒八尺”是“一颗印”的典型布局,即三间正房、四间耳房、倒座进深八尺。“一颗印”采用退台式布局,倒座、耳房、正房的台基和立面高度依次升高。“一颗印”采用双坡顶,内侧坡较长,外侧较短,这便于雨水的汇集,形成四水归一。内侧屋檐出挑形成檐廊,是室内外的过渡空间。“一颗印”的结构采用木材打造,外墙只是起到围护功能,俗称“墙倒屋不塌”。墙体底部多采用砖石,这有利于减少雨水长期冲刷对墙体的破坏,上部多采用土坯,土坯墙能很好地起到保温隔热的功效。屋顶采用瓦来覆盖,极其简洁,又能起到散热的功能(见图1)。

2.2“一颗印”民居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乐居村位于昆明西北部郊区的西山区团结镇龙潭乡,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彝族村落,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现已成为“空心村”。乐居村是典型的山地聚落,整个村落依山循势,沿等高线分层布置,村前是河谷田坝,村后是茂密的山林,具有典型的“上面宜牧、中间宜居、下面宜农”的彝族村寨布局特征[2](见图2,图3)。基本形制为昆明典型的“一颗印”院落民居,建筑基本上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具有很高的科学文化价值,但是现在已经变得破败不堪。有些房屋已倒塌,有些变得岌岌可危,整体环境保存的很好,并成为乐居古寨一个旅游景点供人参观游览。保护开发由于种种原因被搁置下来,乡土建筑就这样被“原真”的保存着,在风吹雨打中逐渐地被破坏着。

3 乡土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

3.1保护与再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乡土建筑在时代飞速发展下已不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原封不动的对大量的乡土建筑进行“博物馆”式的冷冻式保存不但行不通而且也没有任何意义。乡土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保护与再利用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乡土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所以有很多聚落开始发展旅游,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人们在利益的驱使下进行旅游开发,新加建各种服务中心、酒店,对原有的乡土建筑进行修复改造装修,功能上满足了现代人的需求,却使乡土建筑丧失了原真性。这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过度商业旅游开发严重损害了乡土建筑的原有面貌和整体环境,一切浸透着商业的气息,离传统的文化越来越远了。但是像乐居村那样原封不动的保护任其自由衰败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有些乡土建筑被改造成餐馆、咖餐厅,实现了乡土建筑的功能转化,在时代发展中得到了重生。但是厨房的油烟也给建筑带来了一定的破坏,这也是应该关注的问题。如钱王街2号由“一颗印”改造成的咖餐厅(见图4,图5),要看到它顺应时代带来的效益,也应注意由此带来的问题。在这样的建筑中,人们可以领略一颗印的风采,但是已毫无传统文化气息。

3.2保护与再利用的策略

乡土建筑的保护是对传统的继承,再利用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对乡土建筑进行保护再利用,首先要对其进行定位、分类,

可分为文物类乡土建筑和一般性乡土建筑。对文物类乡土建筑要进行博物馆式的冷冻保存,保持其完整性和原真性,要修旧如旧,不能进行任何的改造和功能的转化。对一般性乡土建筑可以进行修复和改造再利用,可以进行功能的转化,也应注重其原真性,保护其整体风貌,改造时应注重新旧空间关联,根据空间的适宜性匹配来改造成为满足现代需求的空间,也可以根据解释性关联对其进行现代的阐释来实现意义的延续,对于一些残破不堪不能再修复的建筑可以对其局部构件进行回收再利用。乡土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首先应该上下联动,政府应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除了保护好文物类乡土建筑外,还应提高公民对大量普通的乡土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意识,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其中不乏能工巧匠,只有广大群众参与进来,保护与再利用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其次,所有权要明确,由于农村土地所有制,部分建筑的产权不明,住在里面的人也就没有保护的积极性。此外,保护与再利用还应得到专业人士的指导,让整个社会广泛关注,达到整体、动态的平衡,实现有机更新,也就是把乡土建筑看成是生命有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式的更新。乡土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一种模式都有其针对性的效果,也有其相应的局限性及适用范围,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克服视野单一、理论离散的局限,切实做好保护与更新这一系统性工程,使之聚焦于乡土建筑研究的根本目标:探求建设健康的聚居环境和传承悠久的地域文化的多种途径[4]。

4 结语

乡土建筑是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为广大建筑师带来了大量的创造灵感。但它们的现状不容乐观,数量在急剧的减少。在城市化浪潮下乡土建筑的衰败不可避免,人们不能阻挡这种进程,但至少可以减缓乡土建筑的衰败过程。立足于乡土建筑的现状,让乡土建筑存在于它赖以生存的环境中。乡土不是一种物质产品,也不是一种静态的文化遗产,它是一种动态的文化过程,是通过传统与现代、稳定和变革、保留与创造的相互作用生成的,是对历史和场所保留的同时,通过变革和创新与当代意义发生关联[5]。设计者应该以现代化为基础,从传统文化精神中获取灵感,从乡土建筑中摄取丰富的营养,沿用一些传统建筑符号,并将其相互融为一体,创造设计出独具自身文明特色的现代化乡土建筑[5]。

[1]刘亚美,何俊萍.云南乐居村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旅游发展策略[J].华中建筑,2013(5):173-176.

[2]杨新平.我国乡土建筑遗产保护及其转型[A].第四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C].2007:527-530.

[3]李晓峰.乡土建筑保护与更新模式的分析与反思[J].建筑学报,2005(7):8-10.

[4]郑小东.全球化语境中的新乡土建筑创作[D].北京:清华大学,2004.

[5]汪原.迈向新时期的乡土建筑[J].建筑学报,2008(7):20-22.

Research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Wang LianpengCui HanchaoXu Jian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School,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research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and taking the “heart of India” houses in Kunming area as the investigation object, proposed th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and reuse countermeasures, pointed out that th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had certain significance to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dwellings,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cultural value

1009-6825(2016)25-0012-02

2016-06-21

王连鹏(1990- ),男,在读硕士;崔汉超(1993- ),男,在读硕士;徐坚(1969- ),女,硕士生导师,教授

TU241.4

A

猜你喜欢

民居利用建筑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建筑的“芯”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