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外SOHO城市设计评价和提升策略探讨
2016-09-28郐艳丽
贺 琼 郐艳丽
(1.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2.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872)
北京建外SOHO城市设计评价和提升策略探讨
贺琼1郐艳丽2
(1.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210046;2.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72)
基于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从宏观、中观、微观和节点尺度,分别考察了北京建外SOHO总平面、街道、失落空间、广场四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SOHO城市设计和管理经验,提出了提升建外SOHO城市设计和管理的策略。
建外SOHO,城市设计,街道,广场,失落空间
1 研究背景
SOHO指小型化的办公或者家庭办公的模式[1],自美国兴起,于1995年引入中国。其家庭办公理念使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分离,能大大缓解城市压力,优化生活环境,改善居住空间;且SOHO建筑模式一般开放、灵活,有助于构建人际关系,促进人性回归[1]。北京建外SOHO是著名的SOHO区之一,由日本建筑师山本理显设计,其内部线路明确畅通,玻璃幕墙建筑简约现代且轻快明亮,空间界定明确,总体来说,建外SOHO建筑设计和空间区划精致且合理,有力的实现了建筑、环境、人的有机的统一[2],成为北京的地标性空间。
当前,建外SOHO已经使用10年,其城市设计方面的成就依旧为人称道,但是也逐渐呈现出一些硬质空间和软政策方面的问题。本文运用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等城市设计经典理论,综合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的结果(问卷包括对广场活动和使用率的调查,问卷共发放100份,工作日和周末各50份,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填取,有效率达100%),运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式,对建外SOHO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以及节点尺度,分别对总平面、街道、失落空间和广场等城市设计空间要素的运行效果进行考察,并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希望能对建外SOHO的城市设计更新和管理提出改进意见。
2 宏观空间格局——总平面
1)问题:高层建筑居多,围合较弱,缺乏场所感。
追求高层发展已成为当今城市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关键方法,其趋势不可逆转,建外SOHO同样如此(见图1):东区楼盘除2号楼外,大部分为35层,为保证采光、通风等要求,楼层间距尺度大。对垂直形态的追求导致大量连续空间被高层隔断,造成大量广阔但被高层建筑碎片化的空间失去连续性,缺乏“场所感”。
2)解决办法:扩大裙房面积,增加围合感和场所感。
创造积极空间最简单的办法是使用低平的建筑密集布置,从建筑群中勾勒出积极主动的空间,就建外SOHO而言,可通过扩大裙房面积,在高层和水平地面形成高度缓冲,创造连续空间,增强高层建筑围合空间的场所感。
3 中观街道尺度——街道
1)问题:D/H过小,空间压迫感强;建筑临街外立面与水平过渡生硬且城市家具欠缺。
“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3]。”尽管Jane·Jacobs说的是一个城市的情形,但街道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同样重要。而当前,建外SOHO尚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大部分街道宽度和建筑高度之比过小,造成空间拥挤和紧迫。建外SOHO大部分街道在2 m左右,建筑高度是街道宽度的50倍,D/H=0.02(35层,层高计3 m),大大低于D/H=0.5左右的合理比例[3]。
二是由于建外SOHO严格的建筑外立面物业管理等原因,街道与建筑的过渡过于“简洁”、生硬,行走其间使人产生压抑感和疏离感。此外,街道两旁城市家具缺失,导致空间功能未能实现。如SOHO外围街道附近的大面积绿地(见图2),由于缺乏适宜供人休憩的设施,除满足整个SOHO的绿化指标外,基本未提供任何其他作用。
2)解决办法。
增建裙房,柔和立体与水平的过渡;增加或合理化城市家具设置,增加人性化气息。街道是使用最多的空间之一,往往对形成空间整体形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创造人性化的街道空间,应该成为空间创造者的不懈追求。针对以上问题,一是增建裙房,完善高层建筑与街道的过渡,使得裙房的高度与街道的宽度之比大概在0.5~1,在高耸的塔楼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形成缓冲,塑造地面空间的延续性;二是针对立面问题,适当放宽建筑外立面广告设置等的限制,柔和街道行走空间,增加人性化气息;三是在街道和绿地的两侧布置供行人休憩的长凳、座椅等,完善建外SOHO城市家具体系。
4 微观细节感知——失落空间
1)问题:外围失落空间界定不清,不具备形状和尺度等属性,使用混乱。
失落空间是指令人不愉快,需要重新设计的反传统的城市空间,对环境和使用者而言毫无益处;它们没有可界定的边界,而且未以连贯的方式去连接各个景观要素[4]。建外SOHO主要存在两类失落空间:
第一类是建外SOHO入口处大面积未做任何处理、使用率较低的空旷用地,空间界定不清楚,不具备形状和尺度等属性(如图3所示);
第二类是高架桥下常被用作停车场或根本未被使用的空间,低矮、压抑,是现代化交通枢纽地区应尽量避免但避免不及的“反空间”(见图4)。
2)解决办法:运用不同材质、色彩、形状铺装,界定和柔化空间。
空间不一定通过实体建筑进行界定,虚化手段同样能达到界定空间、造就轻松自然气氛的目的。大面积空旷的场地可通过采用具有色彩或形状差异的铺装,形成秩序感,将大而含混不清的区域划为比较清晰的单元。高架桥下的“反空间”,由于交通功能的设定,难以避免其产生,主要应采取在不影响驾驶员视线的情况下,种植低矮绿色植物的方法,以统一景观,并形成秩序。
5 节点综合分析——广场
1)问题:广场为被动存在空间,封闭感差;中央无视线焦点。
建外SOHO广场作为提供人交流、休憩的场所,对活跃建外SOHO氛围、增加开放性、促进交流合作起到了重要作用。调查显示,广场使用者主要包括建外SOHO工作人员(工作日)和游客、附近居民(周末),且56%的被调查工作人员对广场比较满意,65%的附近居民和游客都觉得较满意。总的来说,广场作为开阔空间吸引了较多的活动,是相对成功的空间。但根据罗杰·特兰西克关于成功的硬质空间三要素分析[4],建外SOHO尚存在一定瑕疵:
首先,从空间边界围合来看,广场只是在各单体建筑布置完成之后,将建筑之间遗存的空白空间以广场的形式存在,广场不是积极主动而是被动存在的空间,广场“空间感”相对较低;
二是从平面铺装来看,其采用的是和过道一样的灰色石砖,广场空间和街道空间界线不明确,融为一体,场所感较弱;
三是广场中央有喷泉,但喷泉平常关闭不开,缺乏雕塑等吸引视角的焦点。
2)解决方法:通过行道树或地面铺装界定广场边界,增设雕塑充当视域焦点。
为增强广场的围合感,根据意大利众多著名广场建设经验,其广场边界大都由建筑外墙担任[4]。但就建外SOHO而言,通过增设建筑等方法来加强广场围合感的手段可操作性不强。可考虑适当增设整齐且高度适中的行道树界定广场边界,通过材质或颜色异于街道的地面铺装来加强广场的场所感。同时可考虑在建外SOHO广场正中央增设雕塑充当平面视域焦点,或在广场中央设置偏浅绿色的地面铺装形成高楼俯视的地面焦点。
6 结语
任何实体空间都应追求完美,同时保证使用功能的完善。当前建外SOHO在总体布局、街道、广场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对此,北京建外SOHO可通过增加裙房、增加或合理化城市家具等城市设计手段提升建外SOHO城市设计水平;另一方面,建外SOHO还可通过加强前期规划设计审批、增强城市设计管理的方法进一步提升人性化、合理性水平,通过加强前期规划设计审批、设置SOHO城市设计等管理细则、积极引导业主参与建外SOHO城市设计管理等方法,进一步提升建外SOHO人性化、合理性水平,使在建外SOHO的工作和生活空间更贴近“SOHO”一词传递的概念,推动其成为工作和安居的乐园。
[1]黄楠.解析SOHO空间背后的多重设计理念[J].山西建筑,2012,38(35):17-19.
[2]马雯.人文主义的建筑体现——透析建外SOHO设计中的人文理念[J].中国科技信息,2005(18A):212.
[3]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彤,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4]罗杰· 特兰西克.寻找失落的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M].朱子瑜,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On design evaluation of Beijing Jianwai SOHO city and promotion strategies
He Qiong1Kuai Yanli2
(1.School of Geography and Oceanography,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46, China;2.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Based on the figure-ground theory, connection theory, and field theory, the paper surveys the problems in the SOHO overall plane, streets, lost space, and squares from the macroscopic view, intermediary view, microscopic view and node size, and points out the strategies to promote SOHO urban design and management by combining with SOHO urban management and design at home and abroad.
Jianwai SOHO, urban design, street, square, lost space
1009-6825(2016)25-0010-03
2016-07-01
贺琼(1992- ),女,在读硕士;郐艳丽(1970- ),女,副教授
TU24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