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甄嬛传》到《芈月传》
——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探索
2016-09-28李岩
李 岩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14)
从《甄嬛传》到《芈月传》
——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探索
李 岩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摘 要】前不久,《芈月传》在各大卫视热播,该剧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后崎岖坎坷的一生与国家的命运相连,在她身上体现出了厚重的历史感和以天下苍生为念的博大胸怀。该剧在赢得好评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本文将重点针对剧中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并借此分析当下影视剧创作的现状。
【关键词】《芈月传》;《甄嬛传》;真实
不久前,《芈月传》热播,重现了当年《甄嬛传》的收视狂潮。不过,认真审视就会发现,在两部作品高收视率的表象下掩盖着我国当代历史剧创作中的一个相同的流行病象,即对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把握不到位。众所周知,艺术真实是评判任何一部艺术作品所公认的美学尺度,这也正是低碳美学与低碳艺术的核心理念。本文试图在这一理论框架下探讨历史剧创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芈月的一生跌宕起伏,其中贯穿着完璧归赵、秦楚丹阳之战、五国灭齐等重要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春秋战国时期最为风云变化的70年。但是在这个精心构造的时空内,也不乏某些刻意营造的虚构情节,它们确实使剧情更加生动、跌宕起伏,但从艺术真实的角度来看,这些情节影响了整体效果,甚至让人哭笑不得。那么,关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应该如何把握呢?
一、人物年龄引发的史实错误
据史料记载,芈月生辰不详,于前265年驾崩。我们大概推算一下芈月的生辰,芈月的儿子嬴稷为前325年生人,根据当时女子一般15到25岁生育计算,芈月临终前至少75岁,也就是说她的生辰至少为前340年。而据史实记载,屈原为前340年-前278年战国时期的楚国人;黄歇为前314年-前238年战国时期的楚国人。这就是说,历史上的芈月应与屈原为同一年代的人,而黄歇事实上应该至少比芈月小26岁。这样一来,芈月与黄歇的相识相知便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而她与屈原的师徒关系更是显得滑稽可笑。马立新教授在《论低碳艺术的本体特征及其建构机制》中提道:“从本质上说,艺术作品对人性的真实表现和再现是一种内容的真实,而内容真实的本质则是理性的真实。”[1]既然内容真实的本质是理性的真实,而观众调动经验和知识后判断出这种人物年龄的错误是一种历史虚假之后,此情景毫无疑问就属于艺术虚假。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内容的真实绝非等同于我们通过学习历史、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所把握和理解的关于某一学科知识和理论的真实,后者实际上是关于某一社会具体领域的知识体系。人们对这些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虽然也需要调动全部心灵官能,但总的来说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占了主要成分。”[2]这句话同样可以说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一部作品符合历史真实,但不一定就是符合艺术真实的;倘若符合艺术真实,那么它的内容必然不会存在历史虚假。也就是说,艺术真实是一种较之历史真实更高层次的真实,它所涵盖的范围更广、更深,需要审美主体“调动全部人生经验和知识储备来配合”[3]。
从历史时间段来看,黄歇与芈月的情感段落纯粹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心理而编写的。一个人最美好的记忆往往停留在初恋时期,芈月也不例外。黄歇这一人物形象的出现确实能为剧作添彩,也使芈月这一中心人物的性格更加丰富、立体化,而且剧中塑造的黄歇为人正直、真诚,处处为他人考虑,符合大众对“初恋形象”的认知,该人物形象的设置是极为讨巧的。但以上种种并不能掩盖事实——一切都是虚构的,它并不符合艺术真实的标准。不可否认,艺术作品并没有还原历史的义务,但这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就可以肆意地篡改历史。黄歇是历史中的确存在的人物,关于他的生平,《史记》当中也有明确的记载,但是《芈月传》却依据剧情需要而随意安排了一段爱恋的情节,实属不当。而且极为讽刺的是,剧中所展现的黄歇是一位有情有义的谦谦君子,而历史上的黄歇虽极具才华,却是爱慕虚荣、投机钻营之人。《史记》中记载:“赵使欲夸楚,为玳瑁簪,刀剑室以珠玉饰之,请命春申君客。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赵使大惭。”[4]写的就是平原君与春申君(即黄歇)相互攀比谁更奢华。这与剧中看似完美的黄歇相差何止千万里?
二、成语典故的穿越
说起成语典故的运用,要从芈月的一句“老虎屁股摸不得”开始。据了解,这句话最初源自毛主席《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不许人讲话,老虎屁股摸不得,凡是采取这种态度的人,十个就有十个要失败。”[5]用来比喻自以为是,听不得批评意见。这句流行语源自现代,竟然能从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女孩口中说出,实在可笑。并且剧中运用此歇后语仅仅是参照了字面的意思,对其含义并没有体现。除此之外,《芈月传》中的“眉目传情”出自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举手之劳”出自唐朝韩愈的《应科目时与人书》,还有“闻所未闻”本出自《史记》等。
其实并非观众对剧作的要求过高,也并不是说吹毛求疵,观众只是希望编剧不要出现像成语典故“穿越”运用的低级错误,将日常对话的成语运用张冠李戴,将不属于这个朝代的东西随意置于剧中,这些显然是不明智的。因此,编剧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下笔时字字句句一定要慎重斟酌,确保每一句话都可以让人信服,做到滴水不漏。剧组也可聘请相关的人员对剧本进行核对,确保不会出现上述提到的低级错误,使剧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每一处用典,甚至每一个字都符合它所处的年代。
《芈月传》出现此类种种“失误”绝非偶然。纵观当下的影视剧作品,随意观看任意一部,总能轻而易举地找出那么两三个显而易见的错误,即便好评如潮的电视剧也难以幸免。比如《甄嬛传》,笔者确实很喜爱这部剧,但是也不能否认它其中存在的错误。就服饰方面来看,暂且不谈剧中各个女子均穿戴得花枝招展,颜色绚丽,如同走进了百花园,就说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事实:清代对于服装有严格的规定,不同等级的嫔妃,衣服的颜色、花纹、款式均是不同的。还有不久前刚刚上映的《女医明妃传》,在开播之际就遭到了网友的吐槽,明史专家马渭源说:“朱祁镇死时,女医才3岁,剧中的爱情故事都是编导编出来的,仿佛童话故事。”该剧从刚一开始依托的史实就是错误的,这么做的原因说到底就是为了博人眼球,制造悬念,从而赚取收视率。同《芈月传》一样,编剧完全可以创造一个历史上本不存在的人物,任随他穿越,任由故事离奇都不要紧,娱乐一下观众也无可厚非。但是,既然是历史剧,就不能以违背历史为前提进行创作,这是最基本的常识。
纵观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影视剧与历史的关系应该为尊重,而非遵照。影视剧没有传播史实的义务,不要求完全照本宣科。一丝不苟地照搬历史,必然会使影视作品的观赏性大打折扣,丧失了原本的意义;再者,所谓“尽信史不如无史”,史书也非绝对可信。而尊重则意味着影视剧要在参照历史大概脉络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符合剧情发展的艺术再创造。总而言之,最正确的态度就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孔尚任认为历史真实,首先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都不能虚构。”[6]对于《芈月传》而言,它站在历史的宏观角度,贯穿着众多史实,亦不拘泥于后宫的勾心斗角,确实值得赞赏,但若在此基础上将细节处尤其是在关键人物的设置上再加以缜密的考虑,将会更好、更完善。
参考文献:
[1][2][3]马立新.低碳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122.
[4]《史记》卷七十八,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5]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78-7-1.
[6]郑铁生.沉重的话题: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J].文艺研究,2009(06).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0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