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低段语文有效朗读的训练方法

2016-09-27何华英

黑河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朗读训练小学低段有效教学

何华英

[摘要]对于小学生低段语文学习来说,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朗读能力比较欠缺。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朗读,不仅仅是教学生要把语文课本里的知识读懂,还要引领他们自己去尝试与挑战一些新的知识,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有效朗读训练成为小学低段语文阅读教学的必然。教师要通过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创设良好的朗读情境,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精心选取朗读材料等途径,为学生创造朗读交流的平台,达到有效朗读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朗读训练;有效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是让学生通过书本上的知识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在小学开设朗读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现在,很多小学校都开设了专门的朗读课程,其目的是为了通过一种课外朗读的方式让小学生更好地接触社会,精神层面得以更好的提升。当然,这样的改革也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那么,如何实现有效朗读呢?

一、朗读训练的功能

1.朗读能够发展小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把发展小学生的语言能力作为基本任务。语言其实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由语音和词汇以及语法所组合而成的。如果要想让小学生掌握好语言,那么就应把上述三种因素进行“内化”。有效朗读能让学生非常快速地把书面语言系统根植大脑中,从而把语言学习的过程转化成为语言习得的过程。

2.朗读能加深小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力大多数都不集中,而让低年级学生对书本进行大声的朗读,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他们注意力的稳定性,而且还能提升他们对于语文书面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语文课本里的所有课文都是运用书面语言所表达出来的,低年级学生依靠教师的讲解与自己的默读,已对课文内容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再把朗读这一项加进去,就能让小学生利用语音的停顿和语气的急缓以及语音轻重,使课文里内含的思想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从而加深了低年级小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3.朗读能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无论是教师示范朗读或者是放录音,还是学生试读,只要是朗读得好,那么就能够创造出情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此同时,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推敲课文的含义、韵味以及情调,把自己想象成作者,通过朗读来代替作者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体味程度。

二、提高小学低段有效朗读训练的策略

1.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

当前社会,网络之风盛行,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受网络的影响非常大。在这样的形势之下,不少学生的朗读时间就会被游戏所取代,那么怎样才能扭转这个局面,趋害为利呢?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是什么人,要想做好一件事情,就必须首先对所要做的事情产生一定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所以,为了更好的激发低年级学生的朗读兴趣,语文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年龄特征,为他们布置不同的阅读任务,采取灵活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朗读的积极性,让他们养成主动朗读的好习惯,提高朗读效率。

朗读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具备的一项基本功,为学生示范朗读是对语文教师普通话水平能力与语言文字功底,以及对文本再创造能力的一项综合性测验。语文教师在为低年级学生示范朗读的过程中,要用自身的情感去感染小学生,这样才会使学生与教师共同对朗读内容产生共鸣。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其身心发展尚不健全,对于事物的认知水平还比较低,但是他们的好奇心又特别强,特别喜欢听一些故事,这时教师就可以根据他们的这一喜好,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活动,给他们朗读一些好的童话故事。如《童话寓言故事》《格林通话》等,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相应的表情、动作等来吸引学生,让学生走进教师所讲的故事中去,这样他们的朗读积极性就会大大地提高。同时,教师也可以适当开展关于图书朗读分享交流的活动,让每个学生把自己读书过后的心得体会讲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这样一方面是让学生更好地沟通,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使他们以更加饱满的阅读兴趣和热情,主动开展课外朗读。

(二)创设朗读情境,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要让小学生主动学会朗读,需要有教师的积极引领与带动,而其前提就是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朗读情境,以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例如:在讲授《丑小鸭》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让学生了解课文。在课文讲述完以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的认识,然后教师再加以引导,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进行主动的思考,也能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进而学生的朗读兴趣就会更加浓厚,这对于他们朗读能力的提高有非常大的帮助。

3.为学生创造朗读交流的平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对于知识的主体的认同,越来越多地由教师转向了学生,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不再是主要依靠教师的教授,而是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自己代劳一切的做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朗读教学,积极与他人分享交流。例如:教师可以定期在班级举行读书交流活动,最好每周都举行一次,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给其他学生讲述自己的朗读经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去尽可能多地把自己朗读过的文章通过话剧、表演等形式呈现给其他学生;另一方面也可以督促学生站在讲台上将自己喜欢的故事重新复述一遍,以期对自己朗读过的知识有一个全新的巩固,进而让其他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分享自己的朗读感受,共同提高朗读的有效性。

4.利用课文情境图,使学生热爱朗读

在小学低段语文书上,通常都有和课文内容相互结合的情境图,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课文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看图,为学生创造一个活泼、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学习课文。例如:教师在教学《雨后的森林》这篇课文时,可以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情景图,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对雨后森林的热爱。在读到“蘑菇撑开小伞,木耳爬满老树,红果枕着绿叶,葡萄滴着水珠”这句话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看书上的情境图,边展示“撑开”“爬满”“枕着”“滴着”这几个动词。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课文内容,体验思想感情,而且最重要的是在读中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与情感。

5.咬文嚼字与说说写写相互结合,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在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善于表现自己的特点,利用扮一扮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演一演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情节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互动当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提升获取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树叶》这篇文章时,为了能让学生充分了解树叶的作用,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成课文中的角色,向大家介绍“我是谁、我拿树叶做什么”。这样能够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抓住文中的重点动词,达到预期的朗读教学目标。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工作,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咬文嚼字与说说写写结合在一起,才能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从而形成富有成效的语文能力。

总之,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做的就是积极培养学生朗读的主动性,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这对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是大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袁江平.浅谈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朗读训练方法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2013(10).

[2]杨开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研究新课程[J].2015(08).

[3]刘胜广.小学低段语文拓展朗读教学的研究[J].吉林教育,2014(12)

[4]潘杏琪.重视朗读训练,提高教学质量[J].新课程(上) 2015(09).

[5]廉爱敏.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26).

(责任编辑 付淑霞)endprint

猜你喜欢

朗读训练小学低段有效教学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