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杜林论·哲学编》生态思想解析

2016-09-26苏晓娟

卷宗 2016年7期
关键词:反杜林论生态思想辩证法

摘 要:《反杜林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在批判杜林错误思想的基础上,构建起的一套较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各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反杜林论》中,融合在自然界、人与自然、社会三个角度,从自然界自身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中人的观念三个方面解读生态思想,涉及辩证法、认识论、道德观、真理观、平等观等多个方面的生态思想意蕴。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寻找依据,正确引导我国人民的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关键词:《反杜林论》;生态思想;自然界;辩证法

1 《反杜林论·哲学编》生态思想探究意义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越来越严重地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生态危机也日益成为全球范围内关注的重心。地球环境被破坏, 不是由于自然生态系统自己本身的活动,而是人类构成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关系的复合社会体系与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产物。如何寻找更好的方式克服生态危机带来的负面效应,真正抵制社会危机,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理论等多方面寻找支撑采取措施。我国继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个文明建设之一,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流化,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其中蕴含的生态文明思想很有探讨的必要。马克思并未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但其著作中蕴含丰富的生态思想,本文将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从自然界、人与自然、社会三个方面深入剖析《反杜林论·哲学编》中的生态思想。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研究也由此拉开序幕。西方学术界并没有直接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概念,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危机”、“马克思主义与自然”、“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 等一系列的形式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理论进行研究,经历了一个复杂的研究过程后,将之归结到马克思主义是否有其生态文明理论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经历了一个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由“空场”到“在世”的思想历程。西方学派从生态学角度对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的生态思想进行解读,进而将他们的生态思想发展分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三个流派的研究。

国内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始于20世90年代,近年来成为学界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对生态社会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等各学派思想的介绍与研宄,以及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文本挖掘。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是否存在这一问题,国内多数学者持肯定态度,认为不存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空场”。中国学者们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从多学科、多视角、多维度展开了探讨。

我国学者从各个角度深入研究《反杜林论·哲学编》文本,为中国社会建设寻找理论依据。周新生指出,《反杜林论》奠定了辩证的唯物自然观的基石,确立了辩证自然观的核心及辩证范畴的体系, 把对立统一规律视为辩证法的核心,概述了意识的起源与本质问题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陈敬泰通过对《反杜林论》“哲学编”世界的统一性、自然哲学问题、时间和空间的辩证法、运动和静止的辩证法、生物的进化和起源、辩证法的运动规律、唯物史观的产生等问题的论述,认为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辅相成,没有辩证法就没有彻底的唯物主义。马怀玉、李春燕比较了杜林的永恒道德观和恩格斯的科学道德观,恩格斯科学道德观是对道德的根源和本质的认识:道德在人类历史上是发展变化而非永恒的;道德具有阶级性,由经济状况决定;道德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王树华、郑胜宴指出, 恩格斯批判杜林錯误的真理观点,提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人的思维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统一,人的认识在本质上是相对的,真理和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毛娟认为,恩格斯通过系统考察平等观念的历史发展,科学地揭示了马克思平等观的基本思想:第一,平等观从来都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第二,在阶级社会里,平等观念是有阶级性的;第三,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质是消灭阶级。牟永生认为,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认为,承认必然的客观实在性乃是自由的前提。但是,历史进程总是受其内在规律支配的,人们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必然乃是自由的基础,认识必然,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乃是自由的根本途径。

综上所述,国外对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研究比国内开始较早、较为广泛,而国内对于《反杜林论》的研究虽然涉及到自然观、辩证法、道德观、真理观、平等观等方面,但甚少从中挖掘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意蕴,对于《反杜林论》中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研究亟需进一步加深。

3 自然界自身规律

世界是本身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辩证存在。这种存在表现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自然界本身作为一个系统,一切运动都是普遍、联系、发展的,其发展规律都是辩证统一的。

1.辩证主义自然观的由来

恩格斯考察了辩证法由古代朴素辩证法到形而上学再到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发展规律。“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自然界作为一个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循环运动、生生不息的,这种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正确的,但缺乏事实材料的支撑。而形而上学的辩证法太过孤立、静止、片面,真正的自然界不可能孤立存在,必定是在某一个系统中,自然界有自身的容量,若一旦超过限度,自然界的物质并不可以自身修复。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中,“把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黑格尔的辩证法太过于唯心,但为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提供了“合理内核”。马克思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历史的自然观:“自然界是一个沿着狭小的圆圈循环运动的、永远不变的整体”。提出了“同这种自然观相反,现代唯物主义概括了自然科学的新近的进步”。“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只有经常注意产生和消失之间、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之间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具备辩证的思维方式以及自然科学知识,从自然界错综复杂的变化中,找到固有规律,并用理论的形式表述出来。

2.世界模式论

恩格斯认为世界的统一性不在于它的存在,而在于它的物质性。“这种物质性不是有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这里涉及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自然本身是客观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的构成因素;人类的精神也是主观物质的——意识。自然界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基础来说多种多样,但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物质性,这个物质性是一切存在前提,若前提不存在,其余一切都将不复存在。而人类社会带来的精神现象,是排在第一性的物质之后,精神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世界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物质——精神——物质,从物质的存在、完善,到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态意识,再从行动上真正保护自然界。

4 人与自然关系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归根到底意识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客观内容是对自然界、社会及其规律的反映。人只有在认识到自然界的重要性,形成一定的共存意识,才能形成人与自然间的正确反映。

1.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杜林先验的从原则出发来构成哲学体系,他的原则不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而是思维的产物,是杜林头脑中所固有的,他颠覆了思维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恩格斯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才是正确的唯物主义观点。人面对自然所形成的观念,不是我们的意识先于自然,并能无限制的用以改造自然,相反,是我们的自然决定我们的意识,我们面对自然所形成的自然观念只有在符合自然必然性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人面对的自然是按照其自身规律运动着的自然,这种运动是自然本身的规律和人的能动影响的共同作用,而我们在任何一个历史时代所处的自然环境都是无限自然中的有限的存在,我们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是有限度的。

2.认识论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唯心主义先验论妄图构建的终极真理的哲学体系,论述了人类认识过程的辩证法。杜林从终极真理构出存在的基本原则,再由此推论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恩格斯认为“思维和意识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來的,归根到底也是自然界的产物的人脑的产物,并且是相适应的。”杜林则逃离人和自然对待思维,这样的情况下必然导致上帝,人的认识领域从此完结。

人类认识的任务与人类认识的本性是处在相互矛盾中的,这种矛盾只能在认识的无限前进过程中不断得到解决,人们不可能完全穷尽对自然界的认识。人类的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是认识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运动过程。对自然界的行为属于实践,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形成思想;而将这种思想完善、综合,用来改造世界,实现思想。

5 社会中人的观念

认识到自然界的本性,需要求真的价值尺度,如道德观、平等观,真理是事物的本身面貌,而价值是人的判断标准,二者不可等同。人应从客观真理出发,发现自由和必然的规律,采取相应的实践行动,因势利导,而不违背规律,使自由与必然相吻合,从而顺应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1.真理观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思维是无限的,认识能力对于具体的人、具体的时期来说是有限的,但在认识链条当中却又是无限的。人作为主体,对自然这一客体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在这有限的认识中发现了生态的重要性,就要尽我们当前有限的能力保护我们的生态。

“但是认识就其本性而言,或者对漫长的世代系列来说是相对的而且必然是逐步趋于完善的。”思维的成果是趋于增多的,对自然界的认识由仰望——共生——忽视——重视,认识在不断地变化、发展,成果也越来越多。这里也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研究方法,通过历史的研究,能够更好地认识现在,预测未来的自然发展。

“对立的两极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真理的界限并非绝对的,真理与缪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真理与缪误属于思维的产物,自然界的破坏有时却是不可逆的。比如:水污染、大气污染等,即使现在有提取方式,但对于它的饮用及一系列问题还未可知。由此可见,生态问题的重要性刻不容缓,转换思维方式,发现当今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十分急迫。

2.道德观

恩格斯阐述了基督教的封建的道德、现代资产阶级的道德、未来无产阶级的道德。道德问题即价值观问题,是曲折发展的。恩格斯认为:“一切已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道德是有历史性的,在人类历史的领域中发展变化的。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追求无产阶级的道德,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这种价值导向中,无私奉献、律己助人是悄然存在的而把这种价值导向更好的贯彻到生态文明建设中,不仅需要价值导向,更要有法的约束。观念上层建筑的建立更加有利于思想上层建筑的实施,二者结合,才能更好的建设我国的生态文明。

“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的生产和交换关系中,吸收自己的道德观念。”要想不被道德观念影响,“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的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强烈的阶级性,不存在超阶级的永恒道德。道德的阶级性说明消灭阶级的必要性。只有消灭阶级,才能成就真正人的道德。在与自然界的相处中也会更加怀有“仁爱”之心,对自己的行为体现更高的人性阐述。

3.平等观

恩格斯论述了平等观念由原始社会——基督教——中世纪——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变化,重点比较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关系,而这种历史关系本身又以长期的已往的历史为前提。”资产阶级的平等观念是为资产阶级的私利服务的,背后隐藏的是对工人的剥削。而无产阶级的平等观念是消灭阶级。平等观念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不同的社会形态对于平等的关注点不同,并不是永恒真理,而是相对真理。所以平等观念是纵向发展的,即使阶段性由于条件限制未能达到,我们也将一直处于追寻平等的道路上。无产阶级的平等观念给予人类与自然界关系以思考,二者也是无等级差别的阶级。人处于环境之中,环境给人以包容,更应该彼此平等相待。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观念在一段时期内,错误的引导了人们的思想,对自身位置的正确认识,能够更好的对待自然,从而追寻人与自然界更平等的关系,更加合理的互相对待。

4.自由和必然

“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自由是以承认自然界和社会的客观必然性为前提的,是对必然性的认识,自由在于正确认识必然性基础上的实践,是历史的产物。自由随着对客观性的认识而增加,随着科技革命,人类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认知上更加轻松、自由,实际上对物更加依赖了。对客观必然性为前提,形成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改造,反而使人更不自由。马克思的自由是人与人平等占有生产资料基础上的实质的自由,而这种自由是相对的,只有消灭阶级,从必然王国到达自由王国,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的自由,达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界都是不自由的,只能相对自由,随着生产力的提升,两者会更加自由。自由包括形式与实质自由的两方面,在这两方面实现个人与社会的自由,从自发实现自觉。

我们应该在认识规律的情况下,顺应自然规律办事。当然,自由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代价的,就像当年美国的南北战争,自由不是免费的,而是争取而来的。对必然认识的基础上,认识自然之后,真正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存下的和谐相处。

6 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的全球环境危机下,中国生态恶化的转变,更需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理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寻找根源,进而寻找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个人能够真正从自身养成生态理念,传扬给身边人。国内学者在寻找理论根源之后,用来具体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十八大等的“生态文明”建设,在不断地认识与修改中,建设成相应的制度,在依法治国的保障下,寻找到一条最适合中国的生态发展道路。社会应鼓励生态思想,形成全民生态意识。从三个方面入手,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打开新局面,真正改善我国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0卷,[M]人民出版社1995版。

[2][美]詹姆斯·奥康纳( James OConnor):《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臧佩洪译,[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 John B. Foster):《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和自然》 ,刘仁胜、肖锋译,[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广州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马克思恩格斯论环境》,[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杜秀娟:《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历史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6]张首先、张俊:《继承、批判与超越: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J].理论导刊,2011年(08)

[7]周新生 :《反杜林论》对唯物史观的贡献[J].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料学版)一九八五年第三期

[8]马怀玉、李春燕:论《反杜林论— 哲学编》的现代意义—浅谈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的道德观及现代意义[J]. 文化研究 2009.1 (上旬刊)

[9]马娟: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平等观的论述 [J]. 理论新探 2008.03(下)

[10]郝淑媛:平等是和谐的基石——简释《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的平等观[J].哲学研究

[11]王树华、郑胜宴 :《反杜林论·哲学编》的现代意义解读——真理观理论和现实意义 [J].《传承》2009年第6期

作者简介

苏晓娟(1992—),女,汉族,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现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本文用于学校科技基金论文发表。

猜你喜欢

反杜林论生态思想辩证法
《反杜林论》中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反杜林论》中的平等思想
浅析《反杜林论》的平等观及其当代价值
道教土地伦理思想探析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试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关于质量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生态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