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网络新媒体做好机关事业单位的政治思想工作
2016-09-26龙志强
龙志强
摘要:网络信息媒体技术具有快捷性、开放性、交互性及共享性特点,这种新技术给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对此,我们要加强对网络新媒体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有效地运用好这种新的手段,在传统的政治思想工作上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 思想政治工作 机遇 对策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已步入信息时代,各种网络新媒体时刻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同时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全方位的挑战和深刻的变革。机关事业单位如何有效地运用信息网络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实现与职工更有效的沟通,提高职工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得到加强,覆盖面得到扩大,实效性得到提高。本文就以上论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网络新媒体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机遇
1.网络新媒体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教育平台。在机关事业单位,传统的职工思想政治学习教育通常是领导、政工干部在台上讲课,大家在台下被动听课,是一种填鸭式的单向知识传授。而利用互联网工具则可运用多种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单位门户网站等网络平台工具,将党员教育的日程安排表、课件置于这些平台,日常的党员培训内容电子档可以被更广泛共享,更便捷地学习。比如近期开展的“两学一做”,整个学习时间跨度长,学习内容多,如果党员们光靠上大课记笔记,则效果不佳。而将课件文档上传到QQ群共享文件内,则大家可以自由下载,主动学习。同时职工可以在网络平台里自由发表意见,相互交流、讨论,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互动学习,成为真正的学习型党组织。
2.互联网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种灵活的交流手段。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以当面言谈为主,受时间空间限制。而互联网则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倾诉空间,网络虚拟空间带来的安全感,使人们愿意在网络上袒露心声,表达想法。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网上即时通讯工具,第一时间掌握员工动态,解决职工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实时交流和引导,达到网络环境下人性化关怀的教育目的。同时,还可以建立网上党建活动群,通过“网上党建”生活,把职工关心和需要的一些重要信息及时传递给“群”中的每个人,并在“群”的讨论中进行有意识的引导,达到强化朋辈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目的。
3.互联网拓展了思想政治文化的覆盖面。过去我们常用的传统教育形式如听报告、读报纸、开会谈心等,效率低,覆盖面窄。网络媒体则具有信息量大、互动性强、成本低等优势,它产生的社会效应要远胜于传统媒体,这也给宣传思想工作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互联网相对来说是一块“自由之地”,网上“灌水”之处、“拍砖”之语,尽管理解上会有偏差,但大多是民生关注所在。政工干部要善于在网上发现问题并及时交流引导,在网下集中力量加以解决,实现网上与网下结合,虚拟与现实结合,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网络新媒体下思想政治工作应采取的对策
要有效地运用信息网络手段开展好政治思想工作,必须适应的形势和要求,在以往我党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依照客观规律,探寻出一条新的道路。
1.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政治机关和政工领导对加强政工信息化建设的关注度要高,要真正认识到信息网络对推动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积极意义和助推作用,不能搞“只建网,不应用”,政工干部要牢固树立利用政工网开展工作的观念,用网意识强、网络知识丰富、计算机操作技能娴熟,不要习惯于“面对面”,还要做到“键对键”,主动借助政工网、使用多种媒体开展政治思想工作。
2.要规范管理。我们党组织在使用互联网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时候,要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方案,要善于引导和管理,不能放任自流、听之任之,造成一些不严肃的言论、观点偏激的文章、缺乏格调的图片在网上流传;
3.使用效率要高。政工干部要学会充分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学习我党新的方针政策,能习惯并熟悉地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授课。平时能够利用网络与职工进行思想交流、为职工提供心理和法律上的咨询服务。要防止把网络变成单纯的打游戏、听歌曲、看电影娱乐平台
4.要多培养专业人才。要有意识地培养一批既熟悉政治工作又精通网络知识的专门人才。队伍要稳定、素质要过硬,只有这类专业人才保证政工网络软硬件平台的正常运行,保证未来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更多的创新和更大的作为。
总之,新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要从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出发,不断拓展思想政治工作阵地,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提高实效性,使其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和相关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形成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与职工之间长效良性的互动局面。
参考文献
[1]金钊,王政堂.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手册[M].人民日报出版社
[2]王健,李卓英.互联网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长白学刊,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