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罗斯加德:用“诗意的解决方案”联结创意和梦想
2016-09-26
蔡丹娜
荷兰设计师丹·罗斯加德(Daan Roossegarde),中国人熟悉他是因为他的雾霾净化塔(Smog Free Tower)项目“减霾计划”(Smog Free Project)。
雾霾净化塔其实就是一个空气净化器,罗斯加德当时到北京参加设计论坛时产生的灵感,他惊叹央视大楼可以在眼前因雾霾而忽隐忽现,“就像是楼顶有一个巨大的吸尘器”。
没过多久,罗斯加德就设计了这款“雾霾吸尘器”,与带静电的气球吸附头发的原理类似,这一设备利用埋设于地下的铜线圈产生的离子静电场,把空气中悬浮的10纳米以上的粒子——包括雾霾粒子吸附到地面,然后对之进行清理。罗斯加德说:“可以吸收空气中75%到80%乃至更多的雾霾,清洁30000立方米空气只消耗30瓦特电,与一只灯泡无异。”
他并不止于此。罗斯加德又发现,开机4小时后,收集的灰尘中40%是碳。于是他突发奇想,把它们压缩做成“雾霾宝石”,制成戒指。一颗“宝石”大概净化1000立方米空气。
罗斯加德将“雾霾戒指”放到国外众筹网kickstart上,发起“共建雾霾净化塔”项目,目标是筹集5万欧元,但仅仅3天就募集了82760欧元。
在罗斯加德看来,废物颗粒再利用很好地解决了污染物处理问题,而制作成艺术品更有提醒的作用。他说,通过制作精美的“雾霾戒指”募集的资金将用于改进雾霾净化塔,部分资金将用于建造北京第一个空气净化公园。
除此之外,他还有更多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的项目:位于荷兰的一条炫酷自发光智能高速公路,一条能在晚上展现梵高画作“星空”的自行车道。现在,如果你到了阿姆斯特丹广场,在夜晚的天空中,你能看到碧蓝的水光在你身边波动,宛若身处海底。
“参观者的互动,本身就是作品的一部分。”因此在所有作品中,罗斯加德认为《沙丘》系列最能表明他的设计理念。这是一个交互景观装置,由许多光纤组成,周围人体的存在都会使之发生物理变化。只要从它旁边走过,它就能根据物体的移动或者声响做出反应,发出不同的灯光和声音。
在接受《新营销》记者采访时,罗斯加德一直强调“好的设计要关注自然、关注人”。从他的很多作品可以看出他希望增强设计和参观者的联系。他的设计很多都是“活的”、“流动的”,他喜欢这个比喻--“就像装在瓶子里的一阵风,它已经不是风了。必须有流动,要开放。”
因为距离遥远,记者通过电话采访。尽管如此,交谈之间,仍然可以感受到罗斯加德作为一名设计师的思维特质,充满激情,思维跳跃,随时准备着被启发。听他谈设计,经常听到这样的字眼:“很好玩”,“非常有趣”,“让人感到非常兴奋”。他说自己没有爱好,只是一直在工作。但是,当一个人对自己的所有工作项目都非常痴迷,而这些项目都致力于让世界更美好,那不是一件最妙的事情吗?
其实,罗斯加德有自己的爱好,他说:“我的爱好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用“诗意的解决方案”联结创意和梦想
Q:你的很多灵感来源于日常生活,但非常实用。你是如何寻找创作灵感的?
A:设计师的角色就是改进生活,对我而言,设计不是设计一张椅子或桌子,更多是要考虑如何改进人的生活。要提出实际解决方案,或者诗意的解决方案(Poetic Approches),要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
之所以强调诗意解决方案,因为解决方案关键不在于某项技术,关键是要以人为中心思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首先要有好奇心,这一点非常重要。好奇世界如何改变,好奇自己怎么让做的事情更有意义。当然,因为是设计师,要有个人的着迷方向。还有一点很重要,要追随自己的梦想。
譬如,有一天自行车公园给了我灵感,有一天北京的雾霾给了我灵感,看看周边的世界,很多事情都让人感到兴奋,要学会从中获得灵感,并把它作为一种元素运用到设计中。
Q:很多时候,创意设计既要遵守规则,又要跳出规则,要怎么把握?
A:规则是一直摆在那里的。但是规则更多涉及的是某种技能,譬如以前是传统的画画技术,现在可以运用一些新的技术做实验。一个画家要了解如何运用各种画画的基本技法,但是最重要的是媒介,即要明确自己要向别人传递什么信息。
因此,必须找到一个联结点,联结创意和梦想。因为,这不只是一个想法,我们还要把它落地,在细节上花很多时间,并且尽力争取好的质量。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就我个人而言,因为我不是设计科班出身,之所以成为设计师,是因为我对设计很着迷,于是读相关的书,更多和别人交流。因此,在80%的项目中,我学习思考,在尝试、实践的过程中学习。我觉得这能让人保持一种很开放、很新鲜的感觉。
Q:在产品设计中,如何找到天马行空和现实世界的交叉点?
A:一开始可以做一些小模型实验。我们公司是一个由设计师和技术工程师组成的国际设计公司。有些成员从事芯片、传感器和软件开发,其他成员研究作品材料和交互性问题。因为制作交互式设计的过程需要不断为客户或展览内容发掘独特的元素。
譬如雾霾净化塔,我们一开始就想净化空气,做了一个小型的塔。一方面,我们很清楚最终的解决方案是净化技术,希望未来城市里有更多的自行车和电动车,但是,怎么开展行动,如何加速这个进程?因此,我们想,如果我们能将城市里的空气清洁到一定程度,譬如说75%以上,那么人们就能够感觉到环境的不同,呼吸的感觉也不一样。
同时,如果能让人们互动进来,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而不是成为问题的一部分,那就更好玩了。因此,要先绘制一个蓝图,让大家知道通过这个方式能让天空变得不同,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力的声明。
之后,我们觉得还可以将灰尘加以利用,于是有了“雾霾宝石”的想法。人们会想把它送给女朋友或男朋友,于是这枚戒指很快就流行起来了。这非常有趣,看到人们因为某种情感联系而分享互动,之后产生事件话题,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和大众互动的好方式。
就雾霾而言,以前大家都知道这是个问题,但现在会在一起思考如何找到一种更有创意的解决方案。现在,我们和中国政府合作,做了一个“减霾计划”雾霾净化塔城市巡回活动,9月雾霾净化塔会到北京。这个项目我已经推动了两年,花了很多时间,很高兴终于看到它有了进展,之后还会到不同的城市,希望能和更多的人分享空气净化的信息。
建立一种彻底解决问题的“新语法”
Q:你说过,在同自然交流时,我们需要一种“新语法”,因为以往的交流方式已经被各种高科技媒介解构。设计师或企业如何建立这种“新语法”?
A:在传统的解决方案里,我们遇到问题时通常想到的解决方案,只能帮助改善5%,譬如从污染很严重转化到污染情况稍微好一点点。这就是我认为的“旧语法”。但是,我认为现在这样的方法不能再发挥作用了。因此我们必须有新的解决方案,因为旧体系很难解决问题,不仅是中国,还有欧洲及世界各地,因为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如何使用资源,如何解决城市塞车等各种问题。因此我们要更有好奇心,找出一个彻底的解决方案。
我们应该停止优化,改变以前只让事情稍微变好的做法,我们要创造一些全新的东西。
如果要找到一些改变世界的方案,必须有一种诗意的解决方法,譬如“减霾计划”雾霾净化塔,首先要有为所有人净化空气的愿景。同时又要很实际,和行业、政府合作,建立一种互动方式。
作为设计师,有时更实际,有时更诗意,必须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Q:你的作品非常多样化,是否有一个万变不离其宗的设计原则?
A:对我而言,作品都是一些能够互动的景观。未来的设计都会使用技术,运用创意思维和人互动。譬如《沙丘》系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很多智能灯光,就像一个梦幻中的景致。
我之所以热衷于运用科技,就是想让事物更开放,不是一种让它只是一个雕塑或一块金属。你可以喜欢它,也可以不喜欢它,这些对人们都是开放的。而人们对它们的态度本身就是过程的一部分。
譬如迪斯尼,我觉得迪斯尼创始人非常有创意,他是一个革新者。他有一个非常有力的梦想和想象力,而且运用了很多技术让自己的梦想成真。迪斯尼之后的人非常有意思,但是在我看来,现在迪斯尼互动性不太强,不太开放,买一张票进园,就只是在里面浏览。
而我更多是想激发人们成为行动者(Maker),让他们做更多的决定和行动,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好的设计思维着眼于未来
Q:在商业设计中,如何让产品更具互动性、更富有人性?
A:设计非常重要,因为好的设计师会有许多联想,有很多要素能够激活他们的灵感。要考虑的不只是功能,更多的是关系感觉,或者是明确你想要传递的故事。至于选用的设计形状或者材料,只是一种联结。
如果是我,我会认真看企业的历史,看对于行业而言,什么样的设计形状或外形很重要;同样我还会关注未来,作为个人,你的企业梦想是什么,然后把这两者联结起来。
因此,作为一名设计师,要注意历史和未来,譬如隧道,过去那么多年我们一直都在其中行走,但它没有太大的改变,而在未来它会更具互动性。
我认为,作为设计师,要想办法联结过去和未来这两个世界。同时,要让设计更具可识别性,这样品牌才能更具识别度,能够与更多的人建立联系。这对于未来的设计师而言非常重要。
而就互动而言,譬如“减霾计划”雾霾净化塔项目,它的灵感来源于中国古塔,一开始的想法是做一个可以净化空气的塔,我们想可以一两周开一次塔,让人们知道里面搜集了多少灰尘,这也能向人们表明雾霾净化塔的影响。然后又制作“雾霾戒指”,让人们相互分享,让人们成为这个项目的一部分,目的都是让它更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要找到一些能够联系人们情感的东西,才能促发互动。
Q:结合你运作的商业项目,客户对于商业设计主要有什么样的需求?
A:很多客户的问题是:如何在现有的情况下,增加一种思考的维度,找到一种新的功能,找到一种新梦想?
但是一开始这都是一些开放性的问题(open question),然后你要想有什么具体解决方案。
我们拒绝了很多项目,坚持只接“好项目”。这些好项目必须能够给我们带来学习、成长的机会,让我们获得新经验,不然我们不会做。必须能够有所学,而不是复制自己做过的项目。
各个国家的文化不一样,所以才需要对话,才能更好地了解彼此,理解各自的驱动力。
我们也和一些工厂合作,他们懂技术,但不知道怎么将技术和创意想法联结起来,而这正是我们擅长的。
譬如,空气净化技术,已经有15年、16年的历史了,但是我们是第一个提出要打造一个大型户外空气净化设备的,于是突然间就打开了一个新的细分市场。
有趣的是,很多发明不是由内行想出来的,而是由外行想出来的,对好的想法和项目进行联结。
Q:现在人们常常提到的一个概念是设计思维,即设计不止于产品,而是包括流程、经营模式、组织运作等方面。你怎么看设计思维?
A:在现有的技术和新想法之间,在不同的行业和领域之间,设计思维都对于创造更多的联结非常有用。创意性思维非常重要,因为世界改变非常快,很多时候要跳出来思考。
我认为好的设计思维要着眼于未来,思考人们需要增加一些什么,思考人们想看什么,可以看出中国正在采取一些相关措施。
现在中国人对品牌和质量更为看重,会买真正的牌子,而不是仿冒牌子。现在中国也渐渐意识到好设计的价值,开始思考设计思维。
我一开始只是一个人,后来项目做大了,有了一个团队。在这个过程中,包括如何创造一个工作室,如何创造一个企业都很有趣。但是,对于企业而言,要思考在企业变大时如何保持创意,不要太商业化。要在自由和系统化之间找到平衡。
因此,好企业仍然要时不时花时间,譬如一周一天或一个月一天,甚至是一年一天,聚焦于讨论未来。询问员工有什么想法?想做什么?这就是我的建议。
Q:科技在你的作品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未来的设计与科技相结合有哪些拓展方向?
A:技术是实现项目的重要方式。比起以前,现在做事情的方式有很大不同,因为能运用很多技术。技术是一件非常好用的工具。
在我们现在的时代,技术变得更加有形态感,和我们之间的距离更近。
我认为自然本身蕴含很多技术。譬如蚂蚁如何造自己的窝,这个过程非常聪明而且复杂。我非常着迷于自然科学,非常着迷于能从自然学到什么。我把这些要素运用到项目中,让它们更人性化,更自然。因此,我觉得未来科技不仅是各种软件,更多是要了解自然和科学的本质,并把它作为创作的一部分。
未来的设计应该更具有持续性,要创造一个不会浪费的系统。世界上很多城市都处于一种不太平衡的状态,存在很多问题。我认为我们可以从自然学到很多东西,希望创造一个不会浪费的系统,让世界更有活力、自然,没有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