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浅谈幼儿园造型艺术活动材料的开发与运用
2016-09-26李蓉娇
文 李蓉娇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浅谈幼儿园造型艺术活动材料的开发与运用
文 李蓉娇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造型艺术活动就是要让幼儿接触到生活中、大自然中各种丰富的物质材料,并自己决定用什么材料干什么,使幼儿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尽情地使用不同的材料来进行艺术创造。
幼儿园活动材料选择收集
一、材料开发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
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是以幼儿自身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的。为了了解幼儿对什么样的材料更感兴趣,我们在班级设置了“百宝箱”,孩子们可以把自己喜欢的物品存放在“百宝箱”里,当进行造型艺术创作时,再从“百宝箱”中将它取出,进行艺术加工。
以角色游戏为例,我们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乐乐今天的角色是小吃店的厨师,当他拿起厨师帽时,发现厨师帽的顶上破了个大洞,他皱着眉头说:“老师,这可怎么办呀?”我看了看帽子说:“没关系,我们可以自己再做一个厨师帽。”于是,我引导乐乐自己到百宝箱里寻找可以制作厨师帽的材料,反复挑选后,他选择了一次性纸碗,他把纸碗扣在头上试了试,大小正好,这时小吃店的服务员贝贝也凑了过来,贝贝笑着说:“哈哈,你是卖羊肉串的吧。”乐乐也笑了:“那我们就来卖羊肉串吧。”只见两个小朋友一起商量着,在百宝箱里拿出了许多吸管,又找出了纸黏土,还真的串起了羊肉串……
可见,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更多是源于有趣的游戏之中,这时候材料就起到的重要的支撑作用,这一切的出发点就在于孩子们可以随时找到这些材料,并有机会去操作和摆弄它们,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发展。
2.开放性原则
美术教育家勒温费尔特说:“儿童只要被给予充足的时间和帮助,获得与创造性材料接触的机会,而不被强迫的接受成人的模式和范式,那么每个儿童都是能成为艺术创造的能手。”开放性是幼儿造型艺术教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内容的开放性、材料运用的开放性和师幼关系的开放性上。
以造型区为例,我们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早晨的区域活动时间,天天选择了造型区进行游戏,首先他在百宝箱里找了一个小方篓,然后用卡纸剪了一些彩色的纸片贴在小方篓上,接着将毛根插进小方篓的洞中,他说:“老师,你猜这是什么?”我猜:“是笔筒?”他得意地笑着说:“不对,是大象!”可不是吗!小方篓是大象的头,彩色的纸片就像大象的大耳朵,翘起来的毛根是大象的长鼻子。这时,圆圆也被吸引了过来,圆圆说:“我还会做小乌龟呢!”说罢圆圆也用小方篓当小乌龟的身体,用魔法玉米粘上了小乌龟的脑袋和四肢,“圆圆做的小乌龟真可爱!”我鼓励孩子们将作品放在展示区展览,我说:“我有个好主意,我们一起来做个动物园吧,谁还能制作出其他的小动物呢?”这下造型区热闹起来,孩子们都在百宝箱里挑选自己需要的材料,有的孩子说想做小蛇、有的孩子说想做小兔子……
因此,为了让幼儿能够在更加开放、宽松的氛围下进行艺术创作,可以充分利用每天的区域活动时间,让幼儿在造型区充分的接触各种材料,鼓励幼儿通过动手操作、相互交流自由地进行创作,我们教师则需注意肯定和接纳每个幼儿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与幼儿分享创作的快乐。
3.生活性原则
想要开展造型艺术创作,固然要花大量的时间来收集材料,因为用材多,在开支上也会比传统美术创作耗费多,材料可选范围之广有时候也会让教师伤透脑筋。因此,在材料开发方面,我们应尽可能地用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教育功能。在经济方面,各种材料如果都靠买,对于幼儿园来说肯定是昂贵的,这时我们需要思考,看看身边有没有可替代的物品,尤其是性能相似的生活用品、废旧物品,找到了替代物将会大大地减少成本。例如:用鞋盒盖子加工成创意相框,用来展示幼儿作品;用旧轮胎刷上彩色油漆,布置创意花坛等等,只要教师多花一些心思,便可以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开支。
4.适宜性原则
材料资源的开发最终还是为幼儿服务的,任何材料都是有发展的,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应该遵循幼儿的认知和身心发展规律。根据罗恩菲德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学龄前的幼儿处于直觉思维阶段,思维以具象和表象思维为主,这时候我们需要开发一些有趣的、简单易操作的、容易出现强烈视觉效果的材料,再针对不同年龄段和发展特点的幼儿,有针对性地开发多元的活动材料。如:小班幼儿适合进行“实物拼贴”,在对实物的认知、感受的前提下,进行拼贴绘画,不但可以丰富幼儿的形象思维,而且能够拓展对造型艺术的认知;而中大班幼儿可以参与制作简单的体育和角色游戏材料,如飞盘、鬼脸袋等,结合幼儿感兴趣的活动,适时投放材料及材料的重复操作,是激发和维持幼儿兴趣的重要保证。
二、材料的选择与应用
引导幼儿关注生活、欣赏生活、创造生活,从中体验乐趣,是艺术教育的目标。孩子认识周围事物大多依靠直接感知,只有让幼儿直接参与收集,才能激发他们创作的灵感。
1.亲近自然,探寻身边的自然材料
大自然中的树叶、树枝、石头、沙子等,这些随手可得的自然材料令孩子们既熟悉又新奇,它们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唤起幼儿的创作热情与创作欲望。于是,我们鼓励幼儿和家长结合季节、小区环境等情况,通过不同途径来收集自然材料。例如:在《秋天来了》主题中,小朋友们带来了落叶、树枝,围绕着这两种材料,我们设计了《树叶面具》、《树叶拼贴》、《插花》等造型艺术活动,引导幼儿结合不同的辅助材料,用撕、剪、贴、搓等多种方式对树叶、树枝进行艺术创作,将“造型艺术”与“自然材料”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们玩着学、学着玩。
2.变废为宝,巧妙利用身边的现成物品
各种各样有趣的玩具让幼儿爱不释手,而小瓶、小盒等生活废旧物品也同样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可以发动幼儿去寻找和收集周边生活中的自然物和熟悉的材料,如不起眼的包装纸、吃完的冰棒棍等,幼儿在主动寻找、搜集材料的过程中,不仅能认识到材料的不同特性、学会分类,而且在搜集的过程中,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对材料产生好奇,进而对即将进行的操作活动产生兴趣。在对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孩子们大胆创造了许多造型艺术作品。例如:用旧袜子和棉花制作的《可爱的毛毛虫》;用食品盒和果壳拼贴的《小房子》等,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幼儿通过与活动材料的积极互动,真正实现教育自我、愉悦自我、发展自我。
3.自主探索,挖掘活动材料的本体价值和可能价值
在幼儿园实践活动中,根据各年龄段幼儿能力发展水平,我们还需要为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筛选出较适宜的材料供幼儿操作,尽力挖掘材料的本体价值和可能价值。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动作控制能力弱,对活动材料的逼真性要求高,因此操作材料一般都是提供安全、美观的自制玩具或现成玩具;而中大班幼儿根据动手能力的发展,材料的种类和数量要逐步增加,幼儿开始会有目的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制作,在寻找材料的过程中,教师需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和材料的适宜性不断引导幼儿调整材料。
在大班制作活动《创意笔筒》中,幼儿用纸粘土为笔筒娃娃捏塑夸张的眼睛、鼻子,用毛根、纸绳为娃娃制作头发,然而在用双面胶为娃娃粘贴“头发”时,双面胶的黏性不够,头发总是粘不住,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开始反复地尝试和交流,双面胶、白乳胶、泡沫胶似乎都不大理想,最终有孩子发现纸粘土就是个很好的替代品,拿纸粘土代替双面胶,能够牢牢地粘住“头发”,制作活动获得了成功,看着一个个漂亮、夸张的笔筒娃娃,孩子们的成就感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一个不同材料搭配的问题,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实践,找到了最佳的解决方法,得到的不仅仅是问题解决的结果,而是幼儿在探索精神、知识经验以及独立解决问题后的成功与自信方面,都收获颇丰。
三、材料的收集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1.提高家长参与收集材料的意识
教师要善于跟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也了解造型艺术的乐趣,乐于参与收集,不仅可以为幼儿园节省财力,而且可以减少教师准备材料的时间。对于幼儿来说,在与家长共同收集材料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亲子关系,也可以与各种材料亲密接触,增加在操作活动中的兴趣。例如:我班家长在制衣厂工作,制作衣服余下的碎布料,在制衣厂已经没有了价值,而五彩斑斓的布块、布条,带到幼儿园来则可以变为孩子们手中的艺术品。
2.充分挖掘社区资源
注重发挥社区资源对孩子的成长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社区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文化资源都要比幼儿园里丰富得多,我们要善于挖掘社区能带给我们的帮助。例如:我们与幼儿园周边的超市进行了沟通,超市会为幼儿园留存一些废旧纸箱、纸板等,这些大型的废旧材料在家庭中较难收集,而对于超市来说这样的资源每天都能产生。
就这样,我们在开发幼儿园造型艺术材料的过程中,不论幼儿、教师、家长,我们每一个参与的人不仅体验到收集与创作的快乐,同时也学会了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美化生活。正如本文题目所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对于造型艺术活动来说,虽然我们的身边可选择的材料种类还有很多,但想要运用得巧妙、灵活,仍需要我们教师勤于思考,为孩子们挑选出适合他们的操作材料,从而为幼儿创造性的表达提供物质上的坚实基础。
(江苏省南京红山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