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结构游戏“好玩的毛根”培养幼儿合作与交往的能力
2016-09-26葛红燕
文 葛红燕
通过结构游戏“好玩的毛根”培养幼儿合作与交往的能力
文 葛红燕
结构游戏的意义主要是通过幼儿建造各种物体或建筑物,能促进思维发展和动手操作的习惯,形成手脑并用的目的。在幼儿园常用的结构材料有积木、积塑、雪花片等,而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运用了颜色鲜艳、可塑性强的毛根这一特殊材料让孩子们进行建构,并注重在建构的过程中运用各种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合作与交往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交往合作
背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分工合作。”
在一天区域活动的时间,我发现有一些孩子正蹲在地上玩着什么。走近一看原来是我们教师布置环境时剩下的毛根边角料。看到孩子们这么喜欢玩毛根,于是我干脆拿出了一些完整的毛根材料放在桌上供孩子们制作。大家纷纷动手动脑进行制作,作品也形象丰富。看到这种情景,我便设计了《好玩的毛根》这一结构游戏,引导幼儿根据毛根的特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运用已有的建构经验和技能来进行创造性建构。这一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此我还特地申请了个人课题,并成功在市级立项,即将毛根建构与提高幼儿交往与合作的能力相结合着重进行研究。后期我又设计了《毛根变变变》——毛根系列活动之二。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我对幼儿提出要求,围绕要求进行造型、连接,大胆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主动寻找同伴组合作品、创编故事。这些活动使得幼儿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更加频繁与深入了,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与体会。
一、让幼儿享受到主动合作、交往中的乐趣
在活动中我发现,只有让孩子感受到交往的乐趣,获得同伴间互动的愉悦经验,才会觉得自己需要和别人交往。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中,多安排一些需要合作完成的活动,让他们从生活中真正体会到交往合作带来的益处。在第一次的活动中我没有要求幼儿合作,而是让他们各自为战。总会有孩子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而需要帮助,而同伴都在做自己的工作,因此只有寻求老师帮忙。而在第二次的活动中,我提出并设置了要合作的要求,从一个人做,到两个人、三个人、一伙人合作,孩子们感受到其中的好处与快乐,遇到困难不仅仅可以找老师,还可以寻求伙伴。因为牵涉到共同的作品,伙伴也十分乐意地提供帮助,所以在以后的区域活动中总能看到幼儿合作的身影。
提高幼儿在交往合作中的愉快体验,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注意通过每次活动,让幼儿充分感受与同伴合作、交往带来的乐趣和满足,从而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
二、材料的设置为幼儿提供合作、交往的机会
合作、交往有助于幼儿逐步成为健全的人。他们在人与人的接触交往中建立初级的人际关系,学龄前的孩子正处在刚刚开始认识周围生活与发展同伴初步交往的时期,认知的水平也较低,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指南》指出:“鼓励幼儿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并注意调整难度,让他感受经过努力获得的成就感。”在活动前,我没有像平常那样准备充分的材料,而是根据幼儿的人数,在孩子中间投放了少量的毛根。为孩子后面的操作设置了一些矛盾冲突,并且适时地引发幼儿讨论:“如果材料不够,而我们的个人作品无法完成怎么办?”幼儿纷纷发言,有的说:“等别人用完,我再用。”可是立刻遭到否决,要有作品展示的话,别人作品上的材料是无法取下来再利用的。也有的说:“我可以和他一起做!”等等,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找同伴合作是最可行的方法。于是大家很自然的进行了分工合作,有的二人一组,有的三人一组,还有的幼儿干脆一个大组进行合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重点巡视了孩子们的分工,以往总认为在幼儿的分工搭配中,“强带弱”是很好的方法。能力强的可以起到决策作用,能力弱的则可以做辅助工作,避免了活动中的纠纷。但是通过这次观察其实不然,有的组组员能力相当,也合作得很好。例如涵涵、子骏、翰翰等几名能力相当的男孩子所在的一组,制作前大家商量准备做一个家,涵涵说:“我来做房子!房子我会做!”子骏说:“那我就做烟囱和窗户。”翰翰说:“我做门口放的花。”说完各自进行了制作,每个人都有事可做,在连接的时候他们还能相互帮忙,你帮助我拿着作品,我把接头处弄牢固,合作得有质有量。
三、给予幼儿自由操作的空间和时间,懂得适时地介入
另外,在活动中应以幼儿为主体,给幼儿一个足够的空间,有效地发挥同伴间交往的作用。其中,提高交往的自由度是极为重要的条件。在平等的原则下,幼儿可以自由选择伙伴,共同协商游戏规则,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不要去影响孩子自由的交往氛围,让孩子在无拘无束、不受“监控”的气氛下与同伴交往,充分发挥孩子的能动性。当然,如果孩子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老师也要能关注到,并给予适宜的引导。那么幼儿的建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能够得到提高。例如:一次两个孩子在合作制作一辆自行车时,就是无法把车轮和车身较好地结合在一起,我便提醒他们可以一个人拿起车身,另一个人连接车轮,这样就比较方便了,两人一试,果然成功了。反之,如果教师没有及时介入,该组幼儿便失去了一次很好地通过合作解决困难的机会。在观察中,我发现孩子们在选择同伴时,喜欢寻找自己玩得比较好的伙伴们。看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也是有商有量,我充分地相信了孩子们的能力,愉快地在一旁充当一名旁观者,细心地观察着孩子们,建构过程中合作与交往的情况。
四、注意个别差异,因势利导
不可否认,也有一少部分的孩子因为缺乏交往的技能,在进行此类活动时无人选择。而他们自己也不能够主动地寻找合作伙伴,在这个时候,我便给予积极的引导,请一些交往能力强的孩子来邀请他们,或把这些孩子编成一组,老师加入他们进行活动,引导他们进行交往。当看到合作的作品成功时,幼儿会心的欢笑是无法假装的。教师在指导幼儿开展建构游戏时,应以支持者、合作者、帮助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参与游戏,时时关注幼儿的发展需要。在自主、创造游戏中,抓住教育契机,把指导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统一起来,“学会认同、学会共享、学会呼应”,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有意义,让幼儿的“学”看得见!
这次系列活动,给了我很深的感受: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合作、和谐的社会。要达到真正和谐,必须要会与人有效地交往、合作。而提高幼儿的合作、交往的能力,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凭说教就可以达到目的的。这也需要老师与家长共同配合,做有心人,积极地挖掘一切生活中可以利用的资源,共同提高幼儿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第一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