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价格波动与流通关联性实证研究
2016-09-26赵亚丽
赵亚丽,赵 玻
(1.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2.浙江外国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12)
农产品价格波动与流通关联性实证研究
赵亚丽1,赵玻2
(1.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安徽蚌埠233030;2.浙江外国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首先对“新常态”背景下农产品价格波动与农产品流通关联的价值予以分析,然后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结合我国农产品发展特点,选择2001—2013年31个省份的数据作为面板数据,利用Pooled OLS、Panel FE 、panel RE、Panel FD 、panel FE_TW五种模型对农产品价格与流通关联性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比较好,在不存在资源投资过度的情况下,农产品流通效率与农产品价格之间呈现负相关的关系。
新常态;农产品价格;农产品流通
一、“新常态”背景下农产品流通与价格波动关联的价值性分析
“新常态”最初由美国的埃里安提出,具体指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将长期处于高失业率、低经济增长的一种状态。习近平主席2012年考察河南时,正式提出我国“新常态”概念,经济新常态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大约维持在7%左右;二是经济结构开始转变,在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同时,增加对内需和消费的依赖性,使第三产业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2001年以来,农村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在波动中呈现上升趋势。在农村商品交换中大部分以农产品为主,因此,农村商品零售价格走势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农产品的零售价格走势。从长期来看,农村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呈上升趋势,由2001年的99.6上升到2012年的102.2。从短期来看,农村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在2006年至2008年间上升明显,2009年又由106.7回落到99。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使得农业生产者的决策和消费者的生活受到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影响。因此大量学者从农产品生产成本、城乡居民收入、货币供给量、国内通货膨胀、国际农产品价格、国际石油价格、汇率等方面研究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但鲜有从农产品流通效率视角出发的文献,即使仅有的几篇也是从理论层面进行阐述。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缩短流通时间能否改善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的趋势,值得进一步探讨。另外深入分析农产品物流效率与价格波动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中国农产品价格形成和波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能够为保障国家农产品安全和稳定物价提供借鉴。
二、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文献很多,研究视角也比较宽泛,主要从汇率、库存、食物消费、生物质能源、贸易政策等方面研究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国内的研究则更侧重于供给、需求等市场因素,但鲜有从农产品流通效率视角出发的文献,即使仅有的几篇也是从理论层面进行阐述,没有相关的实证支撑。
对农产品流通的研究大部分学者以定性分析为主,通过与其他国家农产品流通发展状况作比较或者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构建衡量农产品流通的指标。涂洪波(2013)通过对中美日法四个国家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关键指标进行比较,指出农产品流通规模与效益水平、流通组织与经营方式现代化、流通设施与技术现代化、流通体制现代化四个方面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应该重点改进的四个方向[1]。赵英霞(2007)根据目的性、科学性、系统性等原则将农产品物流评价指标分为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外部环境、内部流程以及农产品物流总体效益三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并指出每一个二级指标应该通过哪几方面来衡量[2]。寇荣等(2008) 指出社会、流通者、生产者、消费者关注的流通效率侧重点不同,因此农产品流通效率是一个复合多维的概念,应从流通模式、流通结构、流通主体、流通技术、流通网络布局等各方面来进行分析。也有一部分学者主要研究农产品流通中的某一环节或者某一区域、某一类特定农产品流通,虽不具有宏观整体性,但也为农产品流通领域做了巨大贡献[3]。罗必良等(2000)研究农产品流通组织制度的效率,认为排除非经济的强制约束,农产品交易费用的高低将起决定作用[4]。与主流的交易成本范式不同,张闯、夏春玉等(2009)引入农产品交易关系中的社会关系要素,通过对辽宁省普兰店市和昌图县的蔬菜流通渠道进行分析,指出农产品交易基本属于关系交易,农产品购销大户比众多的小规模收购者更能提升交易效率,政府的适当介入会提升农产品的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5]。周应恒、卢凌霄(2008)以南京市农贸市场为例对马铃薯、甘蓝、番茄等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进行分析,研究指出随着流通环节的增加流通费用,生产者分得率即农产品的零售价格中生产者得到的比率在不同农产品之间差异不大[6]。方湖柳(2013)以蔬菜为例指出无论是通过批发市场实现的产销间接对接还是“农零对接”,批发价差与零售价差均呈非线性波动趋势,且二者关系表现为“非均衡零和博弈”,对零售价差1个点的冲击会使批发价差反向波动0.81个点[7]。对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定量实证研究的学者较为少见,具有代表有欧阳小迅、黄福华(2011,2013)在同一个分析框架下定量分析了2000-2012年28个省份的农产品流通相对流通效率,指出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整体不高,但呈上升趋势,其中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农村劳动力质量、农村信息化水平能显著促进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高,农村农产品流通专业化水平对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作用较弱[8-9]。孙剑(2011) 利用农产品流通效率的速度、效益和规模三大类共12项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提炼出三个公因子来计算我国1998-2009年农产品流通效率,指出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经历了1998-2001年无效率状态、2001-2008年效率有序状态、2008-2009年流通效率大幅下降三个阶段[10]。
关于农产品价格有流通关联性的文章更为少见,即使鲜有的几篇也均是从理论层面进行阐述:王冲、陈旭(2012)指出解决农产品流通过程中费用高,损耗大以及流程多的问题,着力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是应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有效对策[11]。廖杉杉、鲁钊阳(2013) 从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以及新型农超对接的农产品销售市场等三条主要农产品流通渠道,指出农产品流通环节如何导致农产品价格风险的形成原因[12]。纪良刚、刘东英(2011) 指出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低、环节多、成本高,造成农产品从生产出来到最终用户手中价格波动大。然而也有学者认为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难以达到降低农产品价格的目的[13]。张扬(2013) 得出现有的流通环节是经过长期的优化和沉淀而形成的,每一个环节不一定非要存在,但每一个环节又都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各类要素的整合环节,实现农产品供给紧平衡才能有效抑制农产品价格波动[14]。
三、物流业发展“新常态”下农产品物流指标的选取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我国物流业的增长状态也开始温和、资源要素成本高、内需成为主要推动力的“新常态”发展阶段。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中,消费者“买难”和农户“卖难”现象交替出现,尤其在生鲜农产品中“贵买”与“贱卖”同时存在,“两头诉苦、中间喊冤”时常发生等种种迹象表明“新常态”下农产品流通障碍仍然存在。一方面大白菜、洋葱、生姜等农产品增产不增收,“谷贱伤农”导致下一年种植量少,“供不应求”又造成“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轮番上演,如此循环导致“买难”“卖难”交替出现。另一方面,农产品滞销,农户不得不压低价格出售,农产品经过多条流通环节最终价格又居高不下,农民、市民诉苦,流通商利润水平也不高,“贵买”“贱卖”现象同时存在。因此,如何针对“新常态”下我国物流业所具有的特点来选取农产品物流指标,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学者常用的农产品流通效率研究指标如表1所示。
许文富(1992)认为流通效率可以分为基于营运的技术效率和基于定价的经济效率[15]。参考他的分类方法,本文将农产品流通效率分为技术效率和生产效率,其中技术效率对应的是农产品流通中运输成本、流通环节、农产品损腐率等指标,由于农产品种类繁多,不同农产品流通渠道、流通方式不同,其数据也比较难找。农产品技术上升后必然使各个环节的利润率、总体经营效益上升,因此可以考虑用效益指标来代替技术指标。农产品批发零售企业数量、流通从业人员、物流基础设施、农村流通专业化水平等指标均可以来描述农产品的规模效益。
四、实证分析
(一)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思想,影响产出最主要的因素是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由于技术在现实中没有统一的指标进行测算,因此,本文将技术这个因素剔除,通过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结合我国农产品发展特点,选择2001—2013年31个省份的数据作为面板数据,以农产品流通从业人员、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分别作为劳动力和资本,以农产品零售价格指数API作为因变量进行分析。其中,农产品流通相关资本存量CCS以农村居民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中交通运输邮政业及批发零售餐饮业部分表示,为得到总值,将该部分原值与各地区乡村户数相乘,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及各省份历年统计年鉴。农村农产品流通相关从业人员WAP由农村物流从业人员加上农村商贸从业人员数量表示,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农业年鉴》。农村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表1 我国学者对农产品流通效率的研究指标
表2 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二)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根据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农产品流通从业人员的增多必定能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因为分工既能提高工人的熟练程度又能节约个人与生产没有直接关联的时间。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扩建也会遵循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当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资不足时,扩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必定能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当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资到一定规模甚至是投资过度时,就会引起资源的过度浪费,这时再增加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便不会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农产品流通从业人员与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都可以看作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指标(欧阳小迅、黄福华,2011;欧阳小迅、黄福华,2013)因此,本文假设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农产品零售价格指数与农产品流通从业人员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与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之间存在着一种不确定的关系。
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使原有序列线性化,同时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现象,所以对所有变量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变换,构建了如下模型:
表3 取对数后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三)计量结果呈现
根据计量经济模型,以2001-2013年全国31个省市相关变量数据(对原始数据取对数以确保模型估计的准确性),借助于stata软件12.0,利用Pooled OLS、Panel FE、Pooled RE、Pooled FD以及双向固定效应多种方法对假设模型进行回归,最终得到表4的回归结果。
表4 农产品价格波动与流通关联性实证结果
五、结论与建议
从农产品价格波动与流通关联性实证结果可以看出,每一种计量方法的农产品流通资本存量与农产品零售价格指数均是呈正相关关系,农村农产品流通相关从业人员与农产品零售价格指数均是负相关关系。在加入时间效应以后,模型的拟合优度R2明显提高为0.7728,因此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但是此模型中lnCCS并不能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在进行固定效应回归时,由输出结果(此处予以省略) 可以看出应该拒绝“H0∶all ui=0”的原假设,即固定效应优于混合回归模型。对于一阶差分法,尽管lnWAP和lnCCS的影响系数符号均与其余模型相一致,但是lnWAP在统计上不显著(p值为 0.338),且一般认为FE比FD更具有效率。因此通过豪斯曼检验就可以判断出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的优劣,豪斯曼检验详情如下:
表5 豪斯曼检验结果
由于p值为0.0000,故拒绝原假设“H0∶ui与Xit,Zi不相关”,认为固定效应比随机效应效果好。
由固定效应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lnWAP的产出弹性系数为负,与我们预期的结果一致,说明农村农产品流通相关从业人员的增加后,分工更为细化,提高了农产品流通的效率,能改善农产品零售价格指数,农村农产品流通相关从业人员的产出弹性为-0.053732,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lnCCS的产出弹性系数为正,这有可能和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大力兴建物流园区有关,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6年我国已经有十几个省份出台了全省的物流规划,当年正在建设和规划建设的物流园区和基地多达几百家,进入“十二五”以后,物流园区的重复建设、土地浪费、恶性竞争等问题源源不断的产生,物流园区的过度建设造成农产品流通资本存量超过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上限,这时再增加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便不会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因此,农产品流通资本存量与农产品零售价格指数均是呈正相关关系,lnCCS的产出弹性系数为0.0382354,在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由此可见,农产品零售价格指数与农产品流通效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近年来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和频繁波动,使得农业生产者的决策和消费者的生活受到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影响。农产品流通在农产品由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无论从流通规模与效益水平还是从流通组织与经营方式、流通设施与技术、流通体制等现代化指标都与其他发达国家有显著差别,因此在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的过程中要重点往这方面倾斜(涂洪波,2012)[16]。在着力发展农产品物流效率过程中,也要注重流通环节能否减少以及损腐率等重要指标。
[1]涂洪波.中美日法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关键指标之比较[J].中国流通经济,2013,(1):22-27.
[2]赵英霞.中国农产品物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商业研究,2007,(1):211-213.
[3]寇荣,谭向勇.论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分析框架[J].中国流通经济,2008,(5):12-15.
[4]罗必良,王玉蓉,王京安.农产品流通组织制度的效率决定:一个分析框架[J].农业经济问题,2000,(8):26-31.
[5]张闯,夏春玉,梁守砚.关系交换、治理机制与交易绩效:基于蔬菜流通渠道的比较案例研究 [J].管理世界,2009,(8):124-140.
[6]周应恒,卢凌霄.生鲜蔬菜供应链效率研究——以南京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08,(2):69-72.
[7]方湖柳.蔬菜批发价差与零售价差联动性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3,(6).
[8]欧阳小迅,黄福华.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度量及其决定因素:2000—2009[J].农业技术经济,2011,(2):76-84.
[9]欧阳小迅,黄福华.入世对我国农村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2013,(1):68-76.
[10]孙剑.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测评与演进趋势[J].中国流通经济,2011,(5):21-25.
[11]王冲,陈旭.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与流通改革的思路探讨[J].中国软科学,2012,(4):11-17.
[12]廖杉杉,鲁钊阳.农产品价格风险的成因及规避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13,(3):27-30.
[13]纪良刚,刘东英.农产品流通的关键问题与解决思路[J].中国流通经济,2011,(7):18-20.
[14]张扬.农产品供给紧平衡,农产品流通新导向[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3,(7):34-37.
[15]许文富.台湾的农产价格政策与其对农业生产及农业收入之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1992,(10):13-19.
[16]涂洪波.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的实证遴选及应用[J].中国流通经济,2012,(6):18-23.
F323.7
A
1672-4658(2016)03-0093-05
2016-04-15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小农户对接大超市:中国的障碍及拉美国家的政策启示.项目编号:11YJC790291
赵亚丽(1991-),女,山东人,产业经济学专业,安徽财经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流通研究;赵玻(1978-),男,四川人,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产业流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