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引配合调整枕头治疗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165例
2016-09-26张继伟陈新李丰雨黄俊卿
张继伟 陈新 李丰雨 黄俊卿
(1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2015级,郑州450008;2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2014级,郑州450008;3河南省中医院骨病二科,郑州450002)
牵引配合调整枕头治疗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165例
张继伟1陈新2李丰雨1黄俊卿3*
(1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2015级,郑州450008;2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2014级,郑州450008;3河南省中医院骨病二科,郑州450002)
目的观察牵引配合调整枕头对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门诊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的患者165例,均拍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所有患者均采用牵引配合调整枕头来治疗,疗程结束后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和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来评价效果。结果颈曲改变:复位23例;基本复位87例;尚可52例;差3例。临床症状:治愈62例,显效103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结论牵引配合调整枕头对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及颈椎生理曲度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牵引;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颈椎生理曲度;药枕
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是指因慢性劳损、颈部肌力失衡,导致颈椎椎体偏歪、倾斜、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或椎间孔狭窄,刺激到颈椎神经根、臂丛神经和相邻的交感神经以及椎动脉出现的系列症候群。本病由韦以宗教授在《中医整脊学》中首次提出,并且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所接受。笔者于2014年10月—2015年10月跟随导师采用牵引配合调整枕头治疗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的患者165例,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从而我们也摸索了一套治疗颈椎生理曲度(以下简称颈曲)异常的办法,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65例,男74例,女91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在(40.60±11.90)岁;其中神经根型110例,椎动脉型45例;初次就诊者33例,反复发作者132例;病史最短者3天,最长者13年;主要症状:颈肩部疼痛165例,颈部活动受限97例,一侧或双侧肢体麻木122例,头晕、头痛39例,恶心或呕吐32例,血压异常15例,视力障碍3例,心慌5例,其它症状20例。主要体征:多有颈椎棘突旁明显压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或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67例,旋颈试验阳性35例;X线表现:颈椎生理曲线变直109例(占66.06%),其余反弓或加深56例(占33.94%),另有双突双边征21例,椎体骨质增生98例,前、后纵韧带及项韧带钙化23例,椎间隙狭窄41例,齿状突偏移66例。
1.2诊断标准依照《中国整脊学》制定。颈肩部、枕后部疼痛或麻木,颈部活动受限,头晕、头痛,遇劳加重,休息减轻,上肢疼痛或窜痛,沉重无力,可伴吞咽不适、胸闷、心悸、心慌、失眠、记忆力以及视力下降,血压波动或胃肠道功能紊乱等;查体:椎旁可有压痛,旋颈试验(+)和(或)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影像学检查:X线片颈椎椎曲变直或者反弓,或有阶梯状改变,或有双边征,部分患者椎体或钩椎关节增生,或有项韧带的钙化;CT、MRI显示有椎间盘退变、膨出或压迫硬脊膜;多普勒彩超检查可发现椎动脉扭曲、狭窄等[1]。
1.3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年龄在18~65岁之间;③此次发病未经其他治疗者;④有颈曲变直或反弓、椎间隙变窄、失稳、退变等X线表现;⑤不中断治疗。
1.4排除标准①颈椎骨折、脱位者;②颈椎结核、肿瘤,椎管内占位性病变;③颈椎融合、椎旁骨桥及严重骨质疏松者;④颈椎有外科手术病史者;⑤颈椎有严重创伤病史者;⑥未能按计划完成治疗中断者。
1.5诊断分型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在临床上可分为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
1.5.1神经根型主要表现为与脊神经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障碍及反射变化。临床症状可见颈部单侧局限性疼痛,颈根部呈电击样向肩、上臂、前臂乃至手指放射,且有麻木感,或以疼痛为主,或以麻木为主。疼痛呈酸痛、灼痛或电击样痛,颈部后伸、咳嗽,甚至腹压增加时疼痛可加重,上肢沉重,酸软无力,持物易坠落。
1.5.2椎动脉型主要症见单侧颈枕部或枕顶部发作性头痛,视力减退、耳鸣、听力下降,可有猝倒发作。常因头部活动到某一位置时诱发加重,颈部旋转时引起眩晕发作时本病的最大特点。
1.6治疗方法
1.6.1颈椎颌枕带牵引患者取坐位,颌枕带持续牵引,牵引角度、重量根据患者病情、颈椎X线摄片生理曲度改变而定;采用颈前屈10°~20°,并结合病情适当调整牵引角度。牵引重量一般为2~6kg,操作以病人有着力感,且无明显不适为宜。每次牵引20~30min,1次/日。
1.6.2药枕选用具有舒经活络、清利头目的一些中药统一做成具有一定硬度、舒适的长圆筒状枕头,枕头高度为病人自己拳头的高度。做好后,嘱患者白天或者夜间卧床时使用,仰卧位,将枕头枕在患者的颈部。
1.6.3功能锻炼嘱患者两手五指交叉放于颈后部,两手向前用力,头部向后与之对抗,每次20下,每天2~3次。以上治疗方法10天为一疗程,治疗6个疗程观察疗效。
1.7疗效评价方法
1.7.1颈曲复位指标[2]根据Borden氏测量法(图1):自枢椎齿状突后上缘到C7椎体后下缘作一直线为A线,沿颈椎各椎体后缘作一弧线为B线,在A,B线间最宽处的垂直横交线为C线,即为颈椎生理曲度深度(弧弦距)。Borden氏测量法正常C值为(12±5)mm。主要观察治疗前后颈椎侧位片C值的改变。
图1 B o rd e n氏测量法
复位:X线侧位片上C值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基本复位:X线侧位片上,C值基本恢复,且各椎体序列基本正常,无明显阶梯状及双边征;尚可:椎曲改变的主要椎体C值较治疗前恢复2~3mm,残留有阶梯状改变;差:椎曲改变的主要椎体C值较治疗前无改变。
1.7.2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根据《中国整脊学》制定。痊愈:症状、体征消失,青壮年颈曲恢复到Ⅰ~Ⅱ级者,中老年颈曲改善Ⅰ级以上者。好转:症状、体征减轻,青壮年颈曲较治疗前改善Ⅱ级以上,中老年颈曲有改善或改善Ⅰ级。无效:症状、体征和颈曲均无改变。疗程结束后均再次拍摄X线正侧位片;并在治疗结束后的第1个月、第2个月随访患者的治疗效果。
2 结果
2.1颈曲改变复位23例;基本复位87例;尚可52例;差3例。
2.2临床疗效痊愈62例;好转103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3 讨论
脊柱的生理弯曲是人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直立行走的姿势逐渐形成的。颈曲是脊柱最上端的生理弯曲,是维持颈椎生理功能的基础,是确保颈椎正常生理功能的前提条件。颈曲的存在,能增加颈椎的弹性,减轻和缓冲震荡,防止对脊髓和大脑的损伤。所以颈曲无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的改变,都将导致一系列复杂的病理变化,继而产生一系列的症状。由此可见,颈曲对维持颈椎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3]。
随着年龄的增长、长时间伏案工作学习、卧位时枕头高度不适、颈部受风寒湿侵袭或外伤时,均能导致颈部肌力的失衡,从而导致颈椎生物力学改变。临床有不少病例出现颈曲变直、反弓甚至发生“S”状弯曲;颈曲异常严重时常合并关节突关节的紊乱,加重了对椎间孔的神经、横突孔内椎动脉的挤压或刺激,在以上因素作用下,可产生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因此颈曲异常被认为是诊断颈椎病的X线征象之一[4]。
韦以宗等认为椎曲是由椎体相互排列组成的,任何一个椎体的旋转或倾斜均可导致椎曲改变,由此,中国传统整脊学运用旋转法等八大整脊疗法,都是通过调整椎体的位移整体来调整椎曲的。关于颈椎劳损病的病因是椎间盘退化或受椎曲紊乱的力学改变,是学术界多年来探索的课题。有学者指出,椎间盘突出、退变不一定有症状,究其原因,关键是多个椎间盘突出或退化未引起椎曲的异常,所以不发生症状。韦以宗等在研究人类椎曲形成机制时,已论证了正常的椎曲是维持正常脊柱运动功能和生理功能的基础。因此,在劳损类疾病而言,椎曲的改变与否,是判断颈椎是否出现症状体征的重要依据[5-8]。
因此,恢复颈曲是治疗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的首要目的。
颈后之项韧带及头颈夹肌是维持颈曲、支持头颅重力的重要支柱,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的患者查体时常可见颈部肌肉明显僵硬,压痛明显。因此保护此组肌肉韧带,是预防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的重要措施。牵引可以使颈椎椎间孔增大、恢复椎间盘的高度,缓解肌肉痉挛;使用与自己拳头高度的枕头、枕在颈部,符合颈曲正常解剖结构,利于颈曲的恢复;而与项立争式锻炼可以使粘连松解,肌力增强,同时也可以调整颈曲。
对正常人颈椎曲度测量表明,颈曲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小,因而,临床评价颈曲,应结合年龄判断。韦坚认为:在颈椎退变尚未明显发生时,颈曲是反映颈椎平衡的重要指征,对于青年来说,颈曲的改善与症状、体征的消失呈明显正相关,此时的治疗应以恢复颈曲为重要目标;但随着年龄增长,椎体增生、骨质疏松、韧带钙化等日益显著,颈椎生理应力状态完全改变,颈曲只在其中参与部分受力,此时颈曲只宜作为参考观察指标[9]。也有学者认为颈椎曲度变化与骨质增生之间关系密切,骨质增生和单纯颈曲变化可以看作颈椎骨性退变和非骨性退变的不同阶段。因此,采用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受年龄、病程和病情轻重的影响。一般中青年患者大部分能达到完全恢复,且疗程在2~4周左右;而中老年患者只能达到基本恢复或改善。本研究中病例复位尚可或差者,几乎都是中老年病例。另一方而,病程长,病情较重者复位所需时间长,约为4~6周,且多为基本恢复。
病人的功能锻炼也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本研究中所采用的与项立争式,目的是恢复颈后部肌肉功能,利于椎体稳定。随访病例中发现,随访复发的多与没有坚持功能锻炼有关;出院后坚持功能锻炼的就能够维持良好的疗效。因此说功能锻炼不仅是重要的治疗方法,也是预防复发的关键。
笔者跟随导师运用本法治疗多例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的患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同时我们也摸索了一套简单易行的调整颈椎生理曲度方法,临床值得推广。
[1]韦以宗.中医整脊学[M].北京:人民卫生版,2006:365-367.
[2]王涛,周理乾,孙孟馄,等.6种颈椎曲度测量方法的可信度及可重复性比较[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5,25(4):323-327.
[3]张明才,石印玉,王翔,等.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对颈椎病发病作用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骨伤,2010,23(10):746-749.
[4]张永臣.针刺结合华佗药枕对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3):151-152.
[5]韦以宗.颈腰椎X线片测量[J].中医正骨,2004,16(2):61-62.
[6]韦以宗.中国整脊学的椎曲论[J].世界中医骨科杂志,2004,6(1):78-81.
[7]孙永章,韦以宗,韦春德.颈椎病病因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2):118-120.
[8]韦以宗,陈连勇,孙永章,等.颈腰曲病理改变类型调查研究[J].中医正骨,2005,17(8):8-10.
[9]薛建喜,毕大卫,魏威.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病理机制研究进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1(3):214-216.
ZHANG Jiwei1, CHEN Xin2,LI Fengyu1, HUANG Junqing3*
(1. Grade 2015Graduate, Henan University of TCM, Zhengzhou 450008, China;2. Grade 2014Graduate, Henan University of TCM, Zhengzhou 450008, China;3.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Henan Province Hospita1of TCM, Zhengzhou 450002, China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1inica1curative effect of traction combined with adjusting pi11ow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1vertebra1abnorma1syndrome.Methods Se1ecting 165cases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1vertebra1abnorma1syndrome,they was received cervica1positive and 1atera1X ray fi1ms.A11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traction combined with adjusting pi11ow.After treatment,the therapeutic effect was eva1uated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c1inica1symptoms and the change of cervica1physio1ogica1curvature.Results In the aspect of cervica1curve change,23cases reset,87cases basic1y reset,52cases were fair,and 3cases were bad.In the aspect of c1inica1symptoms,62cases were cured,103cases were marked1y effective,0cases were inva1id,and the tota1effective rate was 100%.Conclusion The traction combined with adjusting pi11ow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1vertebra1abnorma1syndrome and cervica1vertebra has better therapeutic effect.
traction;cervica1vertebra1anoma1y syndrome;cervica1physio1ogica1curvature;medica1pi11ow
10.3969/j.issn.1672-2779.2016.12.051
1672-2779(2016)-12-0117-03
(本文编辑:李海燕本文校对:李丰雨2016-03-19)
13939003396@139.c 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