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低谷下的活力
2016-09-26杜婕
本刊记者/杜婕
中国电影:低谷下的活力
本刊记者/杜婕
第25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暨第3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新闻发布上正式公布百花奖提名名单,《寻龙诀》《亲爱的》《捉妖记》《老炮儿》等影片获得多项提名
七月开始的暑期档历来是中国电影的收割机,但是2016年却让很多人失望了。据统计,7月票房为45.15亿元,与2015年7月份55.056亿元的成绩相比,下滑数额接近10亿元,下滑幅度达到惊人的17.99%。而这也是今年中国电影市场第三次出现同比下滑情况。
对此,业界人士普遍认为今年中国电影票房需要调低预期。影视市场肯定会有波动,任何产品都会有淡旺季,创作也会有高峰和低谷。中国电影拍出来是为了让更多的中国人爱看,而不是军备竞赛。所以票房降低的背后,是电影回归本体,回归文化表达,这完全是正常的。
降速与掉队?
北京聚光绘影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徐飞对《中国名牌》说,今年暑期电影的确没有火,观众或许对大银幕审美疲劳了。而文化部外联局翻译处处长蒋好书对《中国名牌》评价说,不仅国产片,有人说上半年的进口大片也不行,这也是影视产品淡季旺季轮替使然,有些人看电影就是冲着进口大片来的,但看多了也会审美疲劳。
也有的业内人士持不同观点,影评人阿历克斯对《中国名牌》表示,对所谓总体下滑的景象还需要做细化分析。从公布的数据来看,上半年票房过亿元的新片有34部,比去年的40部少了6部;过10亿元的影片有7部,比去年多5部。这要看不同的统计方法,如果说过亿票房可以称为“好片子”的话,那上半年“好片子”的数量的确减少了。但是如果说过10亿元票房可以称为“大片”的话,上半年“大片”的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很多,更何况《美人鱼》这样的现象级大片。
过亿票房的电影数量减少,10亿元以上票房的电影数量增加,最后的结果却是使总票房下滑,这说明电影的“中坚力量”掉队了,从表象上可以看到,所谓的“烂片”增加了。高质量大片的票房不敌烂片的“拖后腿”,自然总体结果就不理想了。谈到掉队时,阿历克斯对《中国名牌》特别提出,上半年掉队的主要是国产影片,这是一个值得严重关注的现象。国产影片的坍塌一定程度上是上半年票房滑坡的主因。然而这也是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国内电影。目前国内电影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未来在内容质量上更加下功夫。
观影结束后,观众走出北京首都电影院
活力依然强劲
对于去年的热火朝天,目前业界开始认为那是一次井喷,一次超常规的发展。今年上半年电影市场产出245.82亿元,比去年同比增长20.07%,比2013年的全年票房还要高,可见中国电影市场仍然活力十足。环顾四周,还有多少行业能够保持20%以上的增幅?所以,即便下半年或明年的增幅接着下滑,也不应当恐慌。北京微影时代高级副总裁杨丹对《中国名牌》评价道,电影市场现在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现在依然处于上升期,每年20%的增长实属正常范围。
中国电影仍然充满活力的另一个表征是电影的竞争更加激烈,电影投资人们强烈感受到电影投资是个高风险项目。今年上半年有近150部国产片进入院线上映,但真正挣到钱的国产片屈指可数。在上半年电影票房排行榜榜单中,前100名的电影中,只有前74名的票房过了1000万,而第100名《水果宝贝之水果总动员》的票房只有392万元。数据表明,50%以上的进院线放映的电影票房不过1000万元,在动辄几千万元的投资额的当下,这点收入无异于杯水车薪。当然,还有更多的电影进不了院线。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专资办统计,2016年上半年观影人次7.23亿,超过了2013年全年观影人次的总量——6.1亿。如果简单地乘以2,今年全年的观影人次将突破14亿。这表明中国人平均每年看1次电影。电影界普遍认为这是商业影院市场历史性的突破。
票补之战结束
为了票房,今年以来市场上各种手段都在使用。今年暑期档的开局,已经不仅仅是电影本身的竞争了,导演高群书说:“这完全是资本的厮杀。远远就闻到了血腥的味道。”有关数据表明,仅7月8日一天,市场的各种票补累计过亿元。
所谓“票补”即在每部电影上映之前,发行方(片方)和影院会商定最低票价,一般在30至40元之间,但观众总能从一些电商的网站买到19.9元、甚至9.9元的电影票。这二三十元的差价多数是由电商售票平台及片方掏腰包补贴,简单地讲,也就是电商和片方在“掏钱请观众看电影”。微影时代高级副总裁杨丹对《中国名牌》坦陈,随着观众的观影习惯越来越成熟,今年上半年的票补相对有减少。
山东影视公司电影板块的负责人李锋对《中国名牌》说,票补之战结束,各票务网站无钱可烧,直接导致三、四线城市观众观影减少,而三、四线影院的收入是票房的增量,这也就直接导致票房滑坡。一、二线城市观众中有一些与三、四线城市观众很相似,对价格也比较敏感。据国家电影资金办票房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16上半年电影票房总和246.86亿元中,第二季度只有100亿元。李锋说,票补的减少,或者票补仅仅作为营销手段来使用,才是中国电影应有的常态,用大量的票补推升出的票房只能是泡沫,而泡沫终究是要破裂的。而事实上,中国电影市场依然具有充分的活力。
Chinese Film:The Vitality in Val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