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词KILLV-ing名化构式的认知研究

2016-09-25严敏芬刘海艳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构式范畴语料

严敏芬,刘海艳

(江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动词KILLV-ing名化构式的认知研究

严敏芬,刘海艳

(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V-ing动词名化构式因其能产性强,构造简便而受到广泛使用。考察COCA语料库中2012-2015年的新闻语料发现,以KILL为代表的动词名化构式高达600多例。根据其名化程度,将其分为三个大类,诸多小类,依次为KILLING、KILLING OF、KILLING+NP.。这三种子构式不同程度地展示动词关系意义向名词实体意义转变;三类子构式经历非范畴化和范畴化进程,进入新的构式范畴,即构式家族,具有家族相似性;三类子构式各自包含更小子类,组成构式网络,环环相扣。KILLING为代表的V-ing构式,体现了语言与认知的紧密联系,揭示了语言背后认知机制的变化。此构式对V-ing动词名化构式的深入研究具有借鉴作用,也对语言学习者理解、使用语言意义重大。

动词名化构式;范畴化;构式网络;认知机制

动词和名词在人类语言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这两类主体词的转变已经成为语言不可或缺的成分。Croft认为,动词和名词的区别是人类语言的非限制共性,两者之间可能发生的转化也是一种普遍现象。[1]46动词名化是动名转化的典型代表,其中V-ing动词名化更体现了能产性强,构造简便,应景能力强的特点,因而得到结构主义、转换生成语法、系统功能语法的普遍关注。随着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深入,V-ing动词名化得到了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研究者的热点之一。Langacker按照名化方式将V-ing动词名化分为类型名化和实例名化两个类别,并对其侧显变化和扫描方式变化等认知机制作出说明。[2]22-48Heyvaert(2008)以语料库为基础,对V-ing动词名化进行了认知功能分析。但该研究仅聚焦V-ing动词名化的动名词一种形式,因而概括性不够。国内学者张权(2001)、张高远(2006、2007)、高航(2007、2009)、林璐(2014)等均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将V-ing看成是构式,对该构式的形式差异及认知意义进行分析。尽管如此,这些研究大多基于前人研究中选取的典型案例,因而未能对自然发生的语料中的典型V-ing动词名化形式的类别、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也缺乏V-ing动词名化构式(以下简称“V-ing构式”)意义差别的阐释。有鉴于此,本文以KILL典型动词为例,基于COCA新闻语料库对其V-ing动词名化构式(以下简称“KILL V-ing”)进行个案分析,目的是进一步挖掘构式V-ing动词名化的构式特征及产生的认知机制,加深对动名转化的认识。

一、理论依据

为了全面分析V-ing构式,我们以构式语法理论为主导,结合认知语法理论和范畴化理论,对KILL V-ing的动词名化的构式特征和认知机制进行研究。

1.基于用法的构式理论

所谓构式,简而言之就是“形式和意义的配对”[3]4。Goldberg的构式语法和Langacker的认知语法都基于用法。Goldberg认为,不管意义或者功能是否可以从一个语言图式的组成部分中推测出来,但只要出现频率足够高,那么这个语言图式也可以称之为构式。[4]5频率和数据的真实性基于用法理论的核心内容,而频率是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来讲,语言系统是一个动态、浮现的系统,讲话者的语言知识是由语言使用来塑造的,并且高频率的构式往往占据语言系统的中心地位。相反,低频构式则处边缘地位。基于用法的理论模型认为,语言知识包含了不同具体化程度的形式-功能对等组成的网络。因此,我们假定V-ing构式是形-义配对,包含了从抽象到具体,从中心到边缘的图示网络。该网络有中心,有辐射,构成了一个构式家族。KILLING动词名化构式作为V-ing构式网络中一个具体化构式,对研究整个构式具有启迪作用。

2.侧显

侧显(profile)作为凸显度(prominence)的一种特殊形式,是语言变化的一种重要认知机制。在语言表达的特定区域,注意力被引导至一个特殊的子结构,即为侧显。侧显作为注意的焦点在即时管辖域中占据突出位置。一个语言表达既可以侧显事物,也可以侧显关系。认知语言学认为动词侧显过程和关系,而名词侧显事物和实体。侧显变化直接导致表达的认知意义产生变化。V-ing动词名化构式侧显变化,即由对动作过程、关系的侧显转变为对动作中某一个具体方面的侧显,这样的侧显变化和转喻机制息息相关;另外,侧显区域的变化,失去了时间化关系,变得内部同质而无界。从这层意义来说,侧显能够解释以KILL V-ing构式背后隐藏的认知机制。

3.范畴化和非范畴化

范畴化 (categorization)这个概念是1970年由Eleanor Rosch及其同事提出,其含义是把实体看作是一组成员中其中一个的能力。以Rosch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范畴化的形成依赖于原型(prototype)以及典型效应(typicality effects)。原型范畴化强调超越词汇语义结构,用原型范畴化理论解释句法层次结构。认知语言学将原型范畴化用来解释词汇和构式多义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Lakoff(1987)、Taylor(1989/ 1995)及Goldberg(1995)运用原型范畴化理论解释构式多义性现象,即构式不仅包含中心构式,还有边缘构式,中心构式能够直接体现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是构式的中心范畴,中心构式与边缘构式同属于一个构式家族,具有家族相似性;非范畴化(decategorization)最早由Hoper和Thompson提出,主要用来解释词的范畴属性的动态性。刘正光(2007)从两个方面解读非范畴化:语言研究层面和认识方法层面[5]。前者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范畴成员逐渐失去范畴特征,逐步获得新范畴的某些特征的过程;后者指有限的语言资源表达无限思想内容的思维创新方式和认知过程。非范畴化和范畴化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也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的、完整的整体。从(无范畴化)范畴化到非范畴化再到重新范畴化,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也是语言发生变化的动因之一。V-ing构式也遵循了这一动态发展的过程。

KILL V-ing构式作为动词名化构式的一个代表,使用真实语料库对其分析,遵循了基于用法的理论,侧显和范畴的变化更能说明其实质变化。

二、研究方法

1.研究目的

本文的目的是尝试寻找2012-2015年COCA新闻语料中所有KILL V-ing构式,统计构式分类,概括构式特征,解释构式语义;解释KILL V-ing构式形成机制,语义变化机制,找出语言变化与认知关系,探究语言变化背后动因;组建构式网络,建构构式家族,找出中心构式与边缘构式,显示其家族相似性。

2.研究问题

(1)以KILL V-ing动词名化构式共分为几种典型?

(2)不同的KILL V-ing构式有何不同的构式特征?为什么会不同?

(3)不同的KILL V-ing构式之间存在何种联系?

3.语料来源,语料收集的方法和分析方法

本课题的语料来源于COCA语料库2012-2015的新闻语料,COCA是现如今收录词汇较大的语料库,新闻语料具有客观性、真实性、时效性。将KILLING作为目标构式输入语料库,筛选所有2012-2015包含KILLING的新闻语料,再将所有语料导出,先排除不相关形式,再对相关构式根据形式以及意义进行分类,统计不同类构式出现频率。选择KILL作为个案研究的理由如下:选取最近四年语料库,具有高时效性;V-ing构式经常在客观性、真实性强的新闻语料中使用,KILL在选取语料中出现频率达1000多次,高频率足够概括其分类;之所以没有对所有动词进行研究,因为V-ing构式出现频率极大,数量极多,用KILL作为典型进行分析研究,对其他的V-ing构式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三、结果与讨论

1.KILL V-ing构式分类

KILLING出现次数共计1010次,但是作为动词名化构式有639例,分别为KILLING、KILLING OF、KILLING+NP.。

表1 KILLING V-ing的构式分类

按照构式的形式和意义对其进行分类,KILL V-ing构式共分为三大类,出现最多的是KILLING +NP.,共292个,占据总数的45.7%;位居第二的是KILLING单独出现,共236个,占据总数的36.9%;出现最少的是KILLING OF形式,共111个,占据总数的17.4%。本文将按照其名化程度进行排序,分析,探讨,依次是KILLING、KILLING OF、KILLING+ NP.。

2.KILL V-ing的构式特征及认知机制

(1)KILLING

作为三种分类中名化程度最高的构式,不论形式还是语义都和名词原型高度接近,最能反映出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联系,可谓是动词名化构式中的原型构式。语料显示,这一类型包含三小种类型:这三种KILL动词名化构式最具有名词属性,和原型名词具有相同的语义功能,但是三种类型的动词名化在认知层面具有些许差异,导致其名化程度也有差异。

A.A triple homicide in Florida is being investigated as a possible ritualistic killing connected to the recent blue moon,a sheriff said Tuesday.

B.While all killings are tragic,systematic state killing adds extra indignities,by leaving the dead stained with unproven charges of terrorism…

KILL本身凸显“杀”这个过程,但是在此类中的动词名化构式表示杀人活动或者结果,侧显方式发生了变化。Langacker认为同一个词根由于侧显关系谓词的方面不同,产生不同的名化构式,如有的侧显射体,有的侧显地标,有的侧显产品,有的侧显背景或者处所。[2]23此类构式的认知机制是转喻机制,即Lakoff&Turner所说的转喻由相同经验领域或概念结构内的映射构成。[6]103-104KILL作为动词包含着“杀”从准备,到实施再到结束的整个活动过程,其动词名化构式只侧显过程的一个方面,如B所示的代指活动的结果,用部分代指整体,是一种转喻。此种类型的构式,将过程名化为一个具体的事件,一种悲剧性的结果,失去了动词的关系意义,取而代之的是名词的实体意义,是一种有界事件,可以接受具体化、量化的语义功能,跟原型名词尤为接近。

A.Unlike guns,cars are not designed for or intended for killing.

B.Common sense would suggest that devices designed for killing should be subject to stringent regulation.

此种类型的构式相比前一种,不再是具体的事件或者结果,而是一种无界事件。KILLING只是广泛意义上的“杀”,具有内部同质性,发挥不可数名词的作用。这种动词名化方式的侧显区域发生变化,代表了概念组织的更高层面。如下图所示,此种类型名化取消次第扫描,使事件获得整体识解;仅凸显述义直接管辖域,而该辖域包含一系列内部成分状态;在抽象层面上识解这些成分状态,从而抵消状态之间差异。[2]27KILLING侧显“杀”这个区域,强调其同质性和无界性,因而是泛指意义且是不可数名词。

图1 关系侧显

图2 整体侧显

A.Richard Stacy criticizes President Obama for focusing on Trayvon Martin's killing by a white man while ignoring the more serious problem of black on black violence.

B.Anyone with information about the person or persons responsible for Stallcup's killing is urged to call the Garden Grove Police Department at 714-741-5704.

此种类型的名化构式前有所有格修饰,根据百科知识,这种所有格并不是表示所属或者拥有,而是原动词论元,表示界标。即A和B表示别人杀死了Trayvon Martin和Stallcup,而不是他们俩实施了杀人活动,即名词所有格在语义表达上表示受事者。Anastasia Smirnova对名词化的论元实现作了研究,认为其名词前修饰语表示施事还是受事,不是由百科知识决定,而是决定于原动词的语义特征[7]。有些动转名词继承动词的论元结构,必须实现其内部论元。虽然KILLING名化程度较高,但是其受事以修饰语的形式出现在名词前,这跟KILL动词本身的语义息息相关,其名化后的形式还是摆脱不了动词的影响,跟泛化的活动相比,表达一种具体事件,但表达的是类型的具体化,而不是实例化。

(2)KILLING OF

认知语法将其称之类型名化 (a process type),因为其是对光杆动词的名化,物化后是一种类型概念而非实例概念,其实现背景化和实例化需要其他元素帮助实现。表面上KILLING OF名化得比较彻底,实质上并非如此。其论元角色将有固定词素OF引出,依然带有动词色彩。在语料库中,此种类型的名化按照其形式和意义分为四个类别,其认知机制和V-ing+NP.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将动词表示的顺序扫描变成整体扫描。张权认为V-ing of动词名化名化是“名词性动名词”和“向心型”,相比于V-ing+NP.的“动词性动名词”和“离心型”。[8]

图3 顺序扫描

图4 整体扫描

图3为顺序扫描,其包含着从一个场景到另外一个场景的连续切换,是KILL这个动词所表达的含义,包含了一个又一个场景,其概念化的过程是动态的,;而图4则是整体扫描,是KILLING所表达的含义,它是一种更高层面的概念化,表达一种去时间化的关系,是一种静态概念,是一种单一的完型。

A.“I was only speaking the truth,that Jordan should not participate in the killing of civilians,which is forbidden in Islam,”he said.

B.Is the killing of Christians different in your view from other ethnic,religious and tribal killing?

A.Michael Brown's family has believed all along,and that is that the tragic killing of their unarmed teenage son was part of a systemic pattern of policing of African.

B.Anti-Iran protests targeted the Iranian consulate last December over the alleged killing of several Afghan workers by Iranian security forces,forcing it to close temporarily.

A.Obama has held up the May 2011 killing of Osama bin Laden,the decision to intervene in Libya to overthrow Moammar…

B.The debate was inflamed by the July 1 killing of Kathryn Steinle along the San Francisco waterfront,allegedly by an illegal immigrant with…

前三种类型的名化构式在本质说属于同一种类型,只是后两者更详细说明了V-ing of构式的典型特征。“杀”这个动作由顺序扫描识解为整体扫描,即表达“杀”的静态事件,相比前者,具有压缩性和静态性,失去了动词特有的时间化关系,转化为静态事件,具有名词特性。定冠词“the”的出现则实现了KILLING的实例化功能,即这个名词在实例域中占有一席之地。跟原型名词相似,tragic与alleged两个形容词以及the May 2011和the July 1对动词名化构式KILLING造成修饰,无论从实例化,还是修饰语,充分体现了其名词特性。但是,of引出的参与者使这个构式变得耐人寻味。林璐认为因为概念意义的增加,V-ing of构式比纯粹的V-ing构式更加复杂。[9]Of引出的名词正是KILLING的受事,其参与者身份实现了Langacker所说的背景化实例。由此可见,KILLING OF这种构式,既有名词的语义功能,也保留动词的内部论元,是不太彻底的名化形式。

A.The perception of racial injustice growing out of the police killing of an unarmed black teen in Ferguson is a major issue within the African-American community..

B.Understood in this context,the Iraqi army's killing of protesters in Fallujah last month is a watershed event similar to the destruction.

这种类型相比前几种,有很大的区别。The police和 The Iraqi分别以名词和名词属格形式出现,属于意念上的主语,语义上的施事,而且是动词的域外论元。属格形式更好理解,因为动词名化被理解为“物”,其属格形式表示物的领有者,即动词的施事论元。然而,这样的理解未能解释A句。A和B都出现了原动词KILL的施事,在这里表示参与者,既有施事又有受事,很好地实现了背景化实例,但是这种用法仍然保留很强的动词特征。

另外,与传统的语法不同,认知语法对此种类型的OF进行了专门研究。传统语法认为,OF在句中只是一种形态标记,没有任何实质意义。而Langacker(1991)认为,OF的功能体现为图示性意义,即表示实体之间的内在关系,但是这种关系该如何理解还要依赖于动词侧显的是射体还是界标。KILL这个动词的名化构式中,OF引出的全是界标,即动词引发的具体过程和OF介词引发的图示过程一致。因为KILL过程物化,及物性丧失,只能由OF引出参与者,实现概念意义的完整性。

(3)KILLING+NP.

此种类型的动词名化构式几乎占据了总数的一半,或多或少体现了其构造的简洁性以及需求的高度性。其认知机制和第二类相似,不再赘述。但是,与其相比,其拥有更高的概念组织能力,因为KILLING +NP.构式可以直接拥有自己论元,形式上只能由副词修饰,充分体现了其动词特性;但是由于在句中承担名词成分,所以整体上呈名词性。这是三种类型中最像动词的一类,也是名化最不彻底的一类。语料库中其类型主要分为两种:

A.Colorado Springs police arrested Torres on charges of first degree murder for allegedly killing a 59 year old man.

B.that happened earlier in the day,"says Martin,who grappled with accidentally killing children during the hunt for insurgents."You think about it later."

此种类型占据了大多数,少数具有明显的副词修饰。为了表达语义的完整性,原型动词KILL的受事必不可少,且由副词修饰,体现了限定小句的句法特征。然而,由于KILL加上ING使其失去了时态、体态等特征,只能是未背景化实例。

A.Kathy Anger St.Louis Insensitive reporting of Bosnian man's killing St.Louis has been living some of its darkest days recently.

B.In the 11 cases that involved whites killing blacks or blacks killing whites,no discrepancy in conviction rates was apparent-four of five blacks

与前者相比,此种类型的明显特点是拥有自己的施事,且施事分别以属格和名词形式出现,在句法上更加接近限定小句。Heyvaert(2008)针对此种类型的名化构式作了系统研究,把无主语和有主语的名化构式分别称为过程类型的具体化和实例化的过程类型。虽然具有一定的的片面性,但是可以看出这两种类型具有强烈的动词和小句特征。

3.不同KILLING动词名化构式的图示网络

从语料显示的结果来看,动词KILL的动词名化构式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存在,而是KILLING、KILLING OF、KILLING+NP.组成的连续体。KILL认知上本是动词范畴内的原型动词,表示关系意义和过程意义;由于语言表达的无限需要,KILL逐渐实现非范畴化,在其后加上ING的形态标记,形成动词名化构式。非范畴化后的KILL失去了原型动词的过程意义,取而代之的是实体意义或是去时间化的关系意义;在表达上失去了原型动词本身具有的时态、体态等特征,取而代之的是非背景化的实例。KILL在非范畴化过程中,有的变成了彻底的名词,成功进入新的名词范畴,而有的则介于原型动词和原型名词之间,范畴边界相当模糊。这种非范畴化的动态性和原型范畴化理论不谋而合。KILLING形成的动词名化构式,是一个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构式家族,KILLING、KILLING OF、KILLING+NP.这三种类型的名化程度依次减弱,其中最具有名词特性的KILLING占据构式家族的中心地位,其形式和意义最为接近;而KILLING+NP.则位于构式家族的边缘地位,因为其动词性并未完全消失,名词性特征已显现;除此之外,每种类型的构式又是一个网络,也存在自己的中心和边缘,如KILLING这个类型中既有表达结果的可数名词,又有带原型动词论元的抽象名词。这样,KILL V-ing作为V-ing动词名化构式的一个典型,说明了构式是一个网络,这个网络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组成一个大的构式网。

四、结语

基于真实的语料库,以KILL为代表的V-ing动词名化构式特征鲜明,按照其形式-意义,共分为三种典型子构式,KILLING、KILLING OF以及KILLING+NP.。这三种构式充分说明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配对,不同意义决定不同的形式;同时,KILLING作为动词名化构式中的一员,具有构式家族的典型特征,也是构式网络中的重要一点;其不同的意义和用法背后,隐藏着认知机制和概念化组织的差异。但是,本研究也有些许不足,只是对KILL这种典型动词进行研究,不能够说明V-ing动词名化构式全貌。今后研究可以按照动词分类,细致分析V-ing动词名化构式特征,说明动词与构式之间关系。参考文献:

[1]Croft,W.Typology and Universals[M].Cambridge:CUP,1990.

[2]Langacker,Ronald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Descriptive Application[M].Stanford:Stand University Press,1991.

[3]Goldberg,A.E.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95.

[4]Goldberg,A.E.Constructions At Work: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5]刘正光,语言非范畴化——语言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6]Lakoff,G&M.Turner.More Than Good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9.

[7]Anastasia Smirnova,Nominalization in English:Semantic Restrictions on Argument Realization[J].Linguistic Inquiry,2015,46(3):568-579.

[8]张权.英语动词名词化的认知结构分析[J].外国语,2001(6): 29-34.

[9]林璐.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视野下的动词名化V-ing构式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6):91-97.

(责任编辑:徐星华)

Cognitive Study on KILL V-ing Nominalization Construction

YAN Min-fen,LIU Hai-ya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Jiangnan University,Wuxi,Jiangsu 214122,China)

V-ing nomina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widely used for its strong production and convenient construction. KILL V-ing construction occurs more than 600 based on the COCA Corpus about news from 2012 to 2015.They can be classified into 3 parts according to the extent to which they are nominalized,including KILLING,KILLING OF,KILLING+NP.These three sub-constructions show the shift to substantial meaning from relational meaning.Besides,three sub-constructions undergo the process of categorization and decategorization,entering new construction group,which is called construction family. Additionally,three sub-constructions contain smaller constructions which are made up of construction network.KILLIING V-ing reflects the close rela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cognition and reveals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of language.This construction has a good effect on other V-ing nominalization constructions,further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language understanding an language learning.

V-ing nominalization construction;categorization;construction network;cognitive mechanism

10.13877/j.cnki.cn22-1284.2016.09.009

H314

A

1008—7974(2016)05—0042—06

2016-04-08

严敏芬,女,江苏张家港人,英语语言学博士,教授,硕导;刘海艳,女,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构式范畴语料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基于归一化点向互信息的低资源平行语料过滤方法*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回路范畴的扩张及其应用
“不可推导性”作为标准的虚妄:兼评“修辞构式观”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主观性在口语构式中的非常规表达——以口语构式“V+他2+NumP”为例
强化显义与突出内涵:当代流行构式“不是所有的X都叫(是)Y”研究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