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夫余王尉仇台考略

2016-09-25刘洪峰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公孙高句丽辽东

刘洪峰,张 芳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8)

夫余王尉仇台考略

刘洪峰,张芳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18)

尉仇台是夫余历史上较为重要的国王,其事迹在诸多史籍中都有提及,但其生卒年以及在位时间不详。深入探讨相关史料,推测其大致生存年代为公元100年至194年之间,并认为尉仇台与夫台为同一人。

夫余;尉仇台;《三国史记》

夫余国,公元前200年左右建立,公元494年灭亡,前后存在约700年。据现有史料,夫余历史上有名字的国王共14位,分别是东明、解慕漱、解扶娄、金蛙、带素、带素弟、始、夫台、尉仇台、简位居、麻余、依虑、依罗、玄,他们出现在中国史书《后汉书》《三国志》《隋书》《北史》《晋书》《资治通鉴》以及朝鲜史书《三国史籍》《三国遗事》等中。尉仇台是夫余王之一,在史籍中出现次数最多,详见表1。

目前,国内学界对于夫余王的专门研究成果不多,如刘子敏的《〈三国志·夫馀传〉中的错简问题探讨——与明学、中澍同志商榷》[1]、李炳海的《夫余神话的中土文化因子——兼论夫余王解慕漱系中土流人》[2]、王旭的《夫余始祖东明》[3]、杨军的《夫余史研究》[4]等,研究成果中涉及到简位居、解慕漱、东明、尉仇台等。以杨军先生的《夫余史研究》为例,其中第九个问题是关于夫余王考证,涉及尉仇台的相关史事及年代,论述较为深入。笔者在充分吸收上述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现有史籍记载,对尉仇台生存年代以及其在位时间再作考证,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表1 文献中涉尉仇台史料表

一、尉仇台出生的大致时间

史籍中关于尉仇台的生年记载语焉不详,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相关史料大致推测其出生年代。《后汉书·东夷传》载:“永宁元年,(夫余王)乃遣嗣子尉仇台诣阙贡献,天子赐尉仇台印绶金彩。”史料中的“永宁”是东汉安帝刘祜的第三个年号,永宁元年是公元120年,夫余王派遣作为“嗣子”的尉仇台“诣阙贡献”,汉安帝赐予尉仇台印绶金彩。推测尉仇台出生的大致时间,我们从如下两点考虑。

第一,关于“嗣子”一词如何理解。“嗣”,《说文》载:“诸侯嗣国也。从册从口,司声。”册,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的文书。口,口头命令。司,世代从事某专业。口、册、司联合起来表示“关于子承父业的皇帝批文”。本义为(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也有继承之意。《尔雅》:“嗣,继也。”《书·洪范》:“禹乃嗣兴。传:‘继也。'”对于“嗣子”的理解有三层含义。一是古代帝王或诸侯的继承人被称为嗣子。《左传·哀公二十年》:“赵孟曰:‘黄池之役,先主与吴王有质,曰:好恶同之。今越围吴,嗣子不废旧业而敌之。非晋之所能及也,吾是以为降。'”杜预注:“嗣子,襄子自谓。”二是旧时称嫡长子为嗣子。《唐故检校尚书左仆射右龙武军统军刘公墓志铭》:“子四人:嗣子光禄主簿纵,学於樊宗师,士大夫多称之;长子元一……次子景阳、景长,皆举进士。”三是旧时无子者以近支兄弟或他人之子为后嗣,亦称“嗣子”。笔者辑录《后汉书》中的“嗣子”一词,还有《志第五·礼仪中》,“三公升自阼阶,安梓宫内珪璋诸物,近臣佐如故事。嗣子哭踊如礼。”这是皇帝驾崩后的丧礼条文,其中“嗣子”是指皇太子、诸皇子。《志第二十五·百官二》,“皇子拜王,赞授印绶。及拜诸侯、诸侯嗣子及四方夷狄封者,台下鸿胪召拜之。”这是对汉代官制中大鸿胪的记载,“嗣子”是指诸侯继承人。《卷十六·邓寇列传第六》,“昌安侯袭嗣子籓,亦尚显宗女平皋长公主,和帝时为侍中。”这是昌安侯邓袭死后,其子邓籓继承昌安侯的爵位,“嗣子”也指继承人。《卷三十九·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窃见居巢侯刘般嗣子恺,素行孝友,谦逊洁清,让封弟宪,潜身远迹。……和帝纳之,下诏曰:‘故居巢侯刘般嗣子恺,当袭般爵,而称父遗意,致国弟宪,遁亡七年,所守弥笃。'”这是对居巢侯刘般的儿子刘恺的记载,刘恺本来是居巢侯的继承人,后因为刘般的意愿,把爵位让给弟弟刘宪,这里的“嗣子”是指嫡长子。此外,《卷五十一·李陈庞陈桥列传》,“桓帝末,鲜卑、南匈奴及高句骊嗣子伯固并畔,为寇抄。”《卷五十五·章帝八王列传》,“忠立十三年薨,嗣子为黄巾所害。”《卷八十五·东夷列传》,“宫乃遣嗣子遂成将二千余人逆光等,遣使诈降。”均应指继承人。可见,《后汉书》中的“嗣子”多指拥有继承权的儿子。所以,笔者认为尉仇台当时应是夫余王的继承人。

第二,关于尉仇台出使时的年龄。永宁元年,尉仇台代表夫余出使东汉,得到汉安帝刘祜所赐的印绶。印是皇帝所册封官职或官员品级的信物,绶是系印的丝带。佩绶是汉代的一种官制,由朝廷同印一起颁发,辞职或死亡时,印绶都要交还朝廷。绶的样式要与印相配,汉朝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尉仇台以夫余王子身份朝拜,汉安帝即赐印绶,且绶的等级还是“金彩”,可以看出东汉对尉仇台十分重视。至于尉仇台的“金彩”印绶的品级,由于资料的缺乏我们尚不能确定,只是据《后汉书》和《册府元龟》记载,夫余王继位后,“汉朝常豫以玉匣付玄菟郡,王死则迎取以葬”,可见品级不低。至于尉仇台出使时的年龄,笔者推测其当时至少20岁。《礼记·曲礼上》载:“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以表示成年,但体魄瘦小,且稍年少,故称为“弱”。尉仇台能够以“嗣子”身份出使东汉,其至少应该在“弱冠”之年,所以,尉仇台的出生年代约是公元100年前后。

二、尉仇台在位的大致时间

根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永宁元年(120),尉仇台是夫余王子,但其何时即位,史料不详。我们通过相关史料可以推测尉仇台的大致在位时间。《三国志·东夷传》记载,“汉末,公孙度雄张海东,威服外夷,夫馀王尉仇台更属辽东。时句丽、鲜卑强,度以夫馀在二虏之间,妻以宗女。尉仇台死,简位居立。”史料中出现了一个时间关键词“汉末”,同时记录了两个事件,即尉仇台“更属辽东”和公孙度“妻以宗女”。这是尉仇台明确的在位时间。

第一,关于尉仇台“更属辽东”的大致时间。尉仇台“更属辽东”的时间是汉末,原因是“公孙度雄张海东”。公孙度其人在《三国志·二公孙陶四张传·公孙度》有记载,“公孙度字升济,本辽东襄平人也。度父延,避吏居玄菟,任度为郡吏。……度少时名豹,又与琙子同年,琙见而亲爱之,遣就师学,为取妻。后举有道,除尚书郎,稍迁冀州刺史,以谣言免。同郡徐荣为董卓中郎将,荐度为辽东太守。”可见公孙度雄张海东的时间,我们应从考察其成为辽东太守的时间着手。公孙度成为辽东太守的时间在学界中存在争议。根据《三国志·二公孙陶四张传·公孙渊》记载:“始度以中平六年据辽东,至渊三世,凡五十年而灭。”说明其成为辽东太守的时间是中平六年,即公元189年。而据《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下》记载:“康,辽东人。父度,初避吏为玄兔小吏,稍仕。中平元年,还为本郡守。在职敢杀伐,郡中名豪与己夙无恩者,遂诛灭百余家。因东击高句骊,西攻乌桓,威行海畔。”说明公孙度成为辽东太守的时间是中平元年(184)。学者房奕在其博士论文中通过论证《三国志·管宁传》《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的相关史料以及“公孙度时恶北海刘政”的史料认为“公孙度据辽东当在186年之前”,即184年。笔者亦倾向此种观点。[5]19-20这说明公元184年是尉仇台明确的在位时间。

第二,关于公孙度“妻以宗女”的大致时间。公孙度“妻以宗女”的前提是“句丽、鲜卑强”。我们分析二者“强”的大致时间,依据是《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和《三国史记》的相关记载,我们总结如下:首先,关于高句丽强盛的时间。高句丽在汉殇、安帝时期,太祖大王宫(53~121)数次侵扰辽东和玄菟郡,121年,时任辽东太守的蔡风和玄菟太守的姚光兴兵伐之,宫先诈降和解,后有精兵进犯,使两郡损失严重。宫死后,遂成(121~126)即位。遂成死后,伯固(126~179)称王,在顺、桓帝时期屡次进攻辽东郡,并杀死带方郡郡守,虏得乐浪太守妻儿(146)。169年,伯固被玄菟太守耿临击败,归属辽东。172年,汉朝兴兵讨伐高句丽,伯固固城据守,待汉军粮草不济撤退之时,令明临答夫出战,汉兵大败。伯固死后,男武(179~197)称王。184年,汉军攻打高句丽,男武率军战于坐原,汉军大败。男武死后,延优(197~227)称王,197年,公孙康击破都城,其弟拔奇率三万余口投降公孙康,高句丽国力下降。通过以上叙述可以看出高句丽在东汉时期在121年至184年期间比较强大。其次,关于鲜卑强盛的时间。鲜卑在檀石槐(152~181)当政时期实力迅速增强。汉桓帝曾遣匈奴中郎将张奂征讨,不克,随即汉欲封王联姻,被檀石槐拒绝。当时鲜卑以右北平为中心,分为东、西、中三部,东至夫余、貊族地区,西至敦煌、乌孙,中部至上谷,形成一个地域庞大,实力强劲的国家。至汉灵帝(156~189)时期,每年都要多次劫掠幽、并两州,实为汉朝心腹大患。檀石槐死后,他的儿子和连称王,他荒淫无道,赏罚不明,导致众叛亲离,鲜卑国力衰退。综上可知,鲜卑在东汉时期在檀石槐在位即152年至181年期间比较强大。因而,笔者认为公孙度“妻以宗女”的时间大概在184年前后,尉仇台这一时期肯定在位。

第三,关于尉仇台的退位时间。史籍中对尉仇台退位的时间也没有明确记载,但也有相关史料可寻,《三国志·东夷传》记载,“旧夫馀俗,水旱不调,五谷不熟,辄归咎於王,或言当易,或言当杀。”笔者认为可以从自然灾害原因看尉仇台可能的退位时间。史籍中关于夫余的自然灾害情况没有留下记载,但我们可以通过同一时期相邻或接近地区的自然灾害情况进行分析。首先,汉魏时期,夫余与高句丽接壤,《三国志·东夷传》载:“夫馀在长城之北,去玄菟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方可二千里。”说明夫余与高句丽相邻,夫余在高句丽之北。根据今人研究,这一时期“高句丽北部与夫余交界之地大体上在西起今辽源、东丰,东至白山、靖宇、抚松一线。”[6]169说明我们可以通过这一时期的高句丽自然灾害情况进行推断。其次,高句丽在新罗北部,夫余与新罗所处地区纬度接近,同样属于北半球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自然情况大抵相似,我们也可以根据新罗的自然灾害记载推断夫余的情况。

我们将时间界定在尉仇台明确在位的184年开始,寻找这一时间之后高句丽、新罗的自然灾害情况。《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记载,故国川王“十二年(190)秋九月,京都(吉林集安)雪六尺……十六年(194)秋七月,堕霜杀谷,民饥,开仓赈给。”《三国史记·新罗本纪》记载:伐休尼师今“四年(187)冬十月,北地大雪,深一丈。……九年(192)四月,京都(韩国庆州)雪深三尺。夏五月,大水。山崩十余所。……十三年(196)三月,旱。”奈解尼师今“三年(198)五月,国西大水……五年(200)秋七月,太白昼见,陨霜杀草。……六年(201)三月丁卯朔,日有食之,大旱。”史料中一共出现自然灾害10次,其中大雪3次,堕霜2次,大水2次,干旱2次,山崩1次。如此多次的自然灾害记录反应出这一时期我国东北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由于夫余位于松嫩平原,土地是夫余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夫余的经济形态是典型的农耕经济。与夫余不同的是高句丽与新罗由于多大川深谷,经济形态是渔猎经济与农耕经济的结合,其中渔猎经济占的比重可能还要比农耕经济大一些。因此在这10次自然灾害中,大雪、山崩对于生活在平原地区的夫余人来说影响不会太大,而堕霜、大水和干旱则对夫余影响较大,尤其是堕霜的发生,这意味着这一年的粮食绝收。大水和干旱之后都可以进行复耕或者种植生长期较短的作物来解决粮食问题,但是如果是“堕霜杀谷”,则会导致普通民众面临无粮可食的局面。故笔者更倾向于在194年时夫余国因霜降提前,破坏了农作物,从而发生了大面积的饥荒现象,再加之187年、190年及192年不断有自然灾害的发生,根据夫余古老的习俗,如果出现水旱灾害或者粮食减产的现象,都要归咎于国王,国家大臣或者民众有权更换国王甚至杀死国王。这实际上是中原文化“五行观念”深入传播到东北地区的侧面写照。由于这一时期,夫余国经常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给夫余民众造成了大量财产损失,虽然尉仇台在夫余历史上是一位声名显赫的国王,但是因为尉仇台此时已经90余岁,年老力衰,对国家各方面情况不能做出及时的、正确的决策。故笔者认为194年左右,尉仇台被迫退位或者自然死亡。因此,尉仇台的真实年龄可能是94岁。

三、尉仇台与夫台关系问题

由前文推测,笔者认为尉仇台大致的生活年代为100年至194年。但仍有问题,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永康元年,王夫台将二万余人寇玄菟,玄菟太守公孙琙击破之,斩首千余级。”又有《资治通鉴·孝桓皇帝下》载:“永康元年春,正月……夫余王夫台寇玄菟;玄菟太守公孙琙击破之。”两则史料中又出现了一个名为“夫台”的夫余王,在位时间是永康元年,即公元167年。这与尉仇台的在位时间产生了矛盾。尉仇台与夫台是什么关系?二者是否为同一人?笔者作以下两种推测:

第一,夫台不是尉仇台。这里仍然存在着两种可能:一种为夫台是尉仇台的父亲;另一种为夫台是尉仇台的叔伯或者兄弟。如果第一种情况成立,那么,夫台至少在位已经67年,尉仇台做了47年的 “嗣子”。理论上尉仇台最早的即位时间就是167年,之后成为夫余王大约27年。如果第二种情况成立,那么,尉仇台在做了47年的“嗣子”后,仍然没有成为夫余王,成为夫余王的是他的叔伯或兄弟。但尉仇台在184年时一定在位,所以,其在位时间最多10年。杨军先生在 《夫余史研究》中也认为夫台不是尉仇台,但他认为夫余这一时期存在两个尉仇台,即尉仇台(甲)——夫台——尉仇台(乙)。

第二,夫台就是尉仇台。夫台的“夫”字,为象形文字,《说文》载:“夫从一大,会意兼象形。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本义为成年男子的通称。或用于句首,有提示作用,并无实际意义。由此笔者认为,夫台的“夫”字可能作敬语或具有提示作用,夫台的意思是说有一位名为“台”的王,而史籍中,有确切记载夫余王名字中带有“台”字样的,只有尉仇台一人。所以二者可能是同一人。

同时,笔者认为,在高句丽语中“夫”与“仇”可能相通。根据《三国史记·地理志》载:“汉山州,童子忽县一云仇斯波衣;夫斯波衣县一云仇史岘。……密城郡,本乌也山县,一云仇道,一云乌礼山。……大城郡,本仇刀城境内率伊山城、茄山县,一云惊山城、乌刀山城等三城。”其中,“夫”“童”“仇”“乌”等几字的基本发音应相等同。故笔者推测夫台就是尉仇台。既然夫台与尉仇台是同一人,那么,我们可以确定尉仇台在167年时已经是夫余王,直到194年退位,至少在位27年。参考文献:

[1]刘子敏.《三国志·夫馀传》中的错简问题探讨—与明学、中澍同志商榷[J].东疆学刊,1997(1).

[2]李炳海.夫余神话的中土文化因子—兼论夫余王解慕漱系中土流人[J].民族文学研究,2002(1).

[3]王旭.夫余始祖东明[J].东北史地,2009(6).

[4]杨军.夫余史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2.

[5]房奕.东亚国际秩序瓦解过程中的中古各国关系[D].上海:复旦大学,2007.

[6]耿铁华.中国高句丽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徐星华)

10.13877/j.cnki.cn22-1284.2016.09.003

K289

A

1008—7974(2016)05—0009—04

2016-03-27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重点项目“中国北方民族文化史论”(13A006);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青年项目“夫余国官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刘洪峰,吉林辉南人,助理研究员,博士;张芳,女,吉林敦化人,历史学博士,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公孙高句丽辽东
公义与私交
公孙仪嗜鱼
明代辽东镇险山参将地方城堡
丞相的爱好
心向辽东
公孙枝: 五张羊皮的大买卖
《高句丽语研究》评介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
高句丽乐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