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中药材产业现状及战略发展思考△
2016-09-25刘迪吴和珍王平黄必胜
刘迪,吴和珍,王平,黄必胜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5)
·中药资源·
湖北省中药材产业现状及战略发展思考△
刘迪,吴和珍,王平*,黄必胜*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5)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推进和国家对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愈加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也面临新的产业格局和问题。本文基于湖北省中药资源和中药材产业特点,总结了当前湖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未来湖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战略方向的几点思考。
湖北;中药资源;中药材产业;现状;战略发展
湖北省地处我国中部的长江中游地区,位于东经108°21′~116°07′,北纬29°25′~33°20′之间。湖北版图面积约18.5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95%。从地形地貌上看,地势西高东低,西、北、东三面环山,向南敞开,形成一个不完整的盆地,地貌可划分为平原、岗地、丘陵、山地4种类型,其中山地、丘陵约占70%,平原约占23%,河湖水网占7%,大致是“七山二田一分水”的格局[1]。湖北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丰沛、雨热同季等特点。从植被和土壤类型看,可划分为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地带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两个自然带[2]。地形、气候的多样性造就了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是中国特有植物和植物资源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具东亚特色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3]。因此湖北的中药资源种类十分丰富,是我国主要的药材主产区之一。作为神农故里,时珍故乡,湖北省有着悠久的中药材种植栽培和中医药文化历史,中药材产业发展基础较好。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推进,中医药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张,中药材产业发展也呈现出新的产业状态和面临日益凸显的“资源红灯”问题。在国家对中医药产业发展愈加重视的新的历史形势和条件下,本文基于湖北省中药资源和中药材产业特点,总结出当前湖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未来湖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战略方向的几点思考。
1 湖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基础
1.1 湖北省中药资源种类丰富
湖北省是中药资源大省,中药资源的特点是种类多、分布广泛,南北兼具,中药资源种类居全国第五位。据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结果表明,全国中药资源达12807种,湖北省拥有中药资源3974种,其中药用植物3389种(包括变种和亚种),药用动物524种,药用矿物61种,中药资源居全国第五位,中药材产量居全国第七位。湖北省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自2011年启动以来,已先后分三批对湖北省境内39个试点县(市、区)中药资源进行了普查,截止到2015年12月,发现植物中药资源种类235科(恩格勒系统)3515种。与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结果相比,药用植物种类已经超过了第三次的普查结果。
1.2 重点大宗药材和道地药材多,药材品质佳
湖北省重点大宗药材包括黄连、茯苓、天麻、厚朴、苍术、黄柏、白芍、柴胡、杜仲、玄参、独活、续断、党参、贝母、山麦冬、野菊花、连翘、白果、葛根、山茱萸、五味子、白及、前胡、白茅根、夏枯草、仙鹤草、黄精、茜草、桔梗、半夏、天南星、何首乌、紫苏、木瓜、艾叶、鳖甲、龟甲、蜈蚣、石膏、猪苓等60余种,中药材产量居全国第七位,是我国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
湖北省的优质道地药材较多,如茯苓、黄连、厚朴、独活、木瓜、党参、杜仲、天麻、湖北贝母、续断、苍术、半夏、川黄柏、玄参、山麦冬、射干、莲子、菊花、艾叶、蕲蛇、蜈蚣、龟板、鳖甲、石膏等。其中罗田九资河茯苓的生产历史已有400余年,药材质地坚实、体重、色白细腻。利川鸡爪黄连状如鸡爪,断面金黄,枝粗质重。恩施紫油厚朴油性足,内皮色紫棕,气味浓厚,久嚼无渣。资丘木瓜皮皱色紫,肉厚气香。襄阳山麦冬个大质糯,色白细腻。荆州半夏个大色白,富有弹性。英山苍术个大质重,气香味浓,断面朱砂点多。恩施板桥党参细长色白,质脆气香。咸丰鸡腿白术饮片形状佳,质地均匀坚实,优点较多。福田河菊花,香气浓郁,质量优良。五鹤续断,个大质优。宣恩百合,个大肉厚。巴东玄参,色黑,气微香浓。蕲春艾叶,叶片大而厚,挥发油含量高。竹溪猪苓,个大,质地细腻。古老背“金头蜈蚣”体粗质重,色黑发亮,头足色金黄。应城石膏,色白,质地细腻,杂质含量极低。根据湖北省人民政府网站公布的信息,截至到2015年6月,湖北省共有25种优质药材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表1),资丘独活、荆半夏、福白菊、巴东玄参等道地药材完成了商标注册[4]。
表1 湖北省中药材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统计
1.3 中医药文化资源底蕴深厚
湖北省的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除了拥有神农和李时珍两大中医药历史文化名牌之外,罗田县是明代医学家万密斋的故乡,万氏医学造诣很深,被誉为当时的“医圣”,其《万氏家藏》、《万氏十三方》等都是流传至今的医学经典[5]。“北宋医王”庞安时的故乡在今浠水县。清代的杨际泰被誉为“戒毒神医”,其故乡在今武穴市。杨际泰与李时珍、万密斋、庞安时并称古代“鄂东四大名医”。此外,湖北有着悠久的中药材种植传统,在历史上形成了一大批闻名遐迩的道地药材,如“蕲州四宝”蕲艾、蕲蛇、蕲龟、蕲竹。罗田的“九资河茯苓”早在元代就有种植栽培的历史。历史上恩施州属于四川管辖,结合地方志及其相关历史文献和地域属地历史沿革等特征的研究表明,川黄柏、川杜仲、川木通、川麦冬、川丹皮、川桐皮、川升麻、川木香、川续断等20多种冠以“川”字的道地药材有的主产区就是恩施,有的则包括恩施[6]。这些中医药方面的人文历史积淀是留下的宝贵的中医药科学文化遗产。
2 湖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2.1 区域内中药资源及产业分布特点
2.1.1 鄂西北秦巴山区 鄂西北山区指湖北西北部的十堰市、神农架林区以及襄阳市的谷城、南漳、保康等县(市)。本区境内有秦岭东段、武当山、荆山和神农架等山脉,山地面积占总面积80%以上,平均海拔在1000~2000 m左右,神农架的神农顶,其海拔高度达到3 105.4 m,为华中第一峰。神农架林区素来就是闻名遐迩的中药宝库,武当山素有“天然药库”之称,《本草纲目》记载的1892种中草药中,武当山就有400多种。所以本区的药用资源十分丰富多样,是湖北省药材主产区之一。出产的药材有黄姜、肚倍、重楼、射干、白术、白及、独活、黄连、沙参、柴胡、山茱萸、天麻、灵芝、连翘、桔梗、杜仲、木瓜、苍术、金银花、玉竹、夏枯草、丹参、玄参、何首乌、决明子、半夏、黄精、娑罗子、板蓝根、红豆杉、七叶树、白芍、葛根、前胡、白果、野菊花、蜈蚣、鱼腥草、蒲公英、艾叶、益母草、虎杖、淫羊藿、白蔹、白芷、乌头、苦参、百合、防风、栀子、百部等。
2.1.2 鄂西南武陵山区 鄂西南山区是指鄂西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宜昌地区的远安、宜昌、宜都等七个县市,包括长江三峡(湖北省境内)谷地、清江流域、巫山和武陵山的一部分。本区内地势高峻、平均海拔一般在1000米以上。气候温暖潮湿,水热条件十分优越,气候垂直变化显著,适宜植物生长,因此本区内药用植物种类多,资源丰富,是我省许多大宗药材的主产区。本区海拔1500 m以下的低山、二高山分布着黄柏、杜仲、厚朴、首乌、黄连、远志、辛夷、三七、柴胡等药用植物。利川黄连的产量占到全省总产量的50%左右,利川箭竹、福宝山是黄连老产区,而咸丰、恩施、宣恩逐渐成为新产区。海拔1500~3000 m的高山,分布着党参、当归、黄连、细辛、大黄、五味子、大叶三七、续断、白术、云木香、天麻等。巴东、鹤峰、五峰、兴山也是一些药用植物集中分布区。本区栽培生产的药材有黄连、玄参、独活、厚朴、杜仲、百合、山银花、丹参、桔梗、川牛膝、白术、川党参、云木香、大黄、川续断、天麻、当归、柴胡、百合、栝楼、白花前胡、茯苓、藳本、白及、防风、山茱萸、湖北贝母、黄檗、木瓜、金银花、牡丹等。
2.1.3 鄂东北大别山区 此区域位于桐柏山脉、大别山脉绵延的低山丘陵地区,包括广水、大悟、红安、麻城、罗田、英山、蕲春等地。湖北境内的大别山区属大别山脉南麓,整个地势为东北高,西南低,地形复杂,自北向南呈阶梯状坡降,依次出现中山、低山、丘陵,北部海拔500 m以上,中部、南部低平,一般海拔在300 m以下,最高峰天堂寨海拔1729 m。该区气候属于华东湿润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总的特点是雨量充沛、气候湿润、热量充足,水热的时空分布和植被与作物生长发育节律同步[7]。适宜的气候环境,加上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植被多样性的自然条件,是湖北药用植物资源富集区,近年来这些地区的引种栽培也发展得非常迅速。鄂东北桐柏山和大别山交汇处的桔梗以干品断面呈现明显的菊花心形而驰名,主产于英山、广水等地。鄂东的黄冈市是湖北省马尾松林地的集中分布区之一,此区域是全国茯苓的主产区,英山、罗田两县的茯苓总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90%,罗田的九资河茯苓更是驰名海内外[2]。在麻城以福田河镇为中心的大别山区,是湖北药用菊花的主产地。本区生产的药材有茯苓、天麻、苍术、菊花、蕲艾、蕲蛇、山茱萸、葛根、金银花、百合、玄参、山楂、栀子、香附、莲米、桔梗、白芷、丹参、射干、厚朴、银杏等。
2.1.4 鄂东南幕阜山区 此区域属于幕阜山脉的低山丘陵地区,该山脉位于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交界处,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较高的山峰有老鸦尖(1 656.7 m)、幕阜山(1595 m)、黄龙山(1511 m)、药姑山(1261 m)等。北部湖北境内的丘陵海拔多在500 m以下,地势自东南向西北依次递降[8]。该区气候属于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日照长,水热条件优越,其生态条件适宜药用植物的生长。鄂东南地山丘陵地区包括通山、通城、崇阳、黄梅、咸宁等地区,野生中药资源主要有黄精、栀子、玉竹、骨碎补、天门冬、何首乌、绵萆薢、金樱子、金银花、乌药、金刚藤、雷公藤、徐长卿、鱼腥草、夏枯草、白茅根、茵陈等,栽培的药材主要有茯苓、杜仲、厚朴、玉竹、桔梗、五味子、栀子、吴茱萸、白术等。
2.1.5 鄂中和鄂北丘陵岗地区 鄂中和鄂北丘陵岗地区主要包括安陆、随州、枣阳、襄阳、老河口等地,位于大洪山脉和桐柏山脉区系内,药用植物的种类也较多,是湖北省药用资源相对富集区。随州、安陆是湖北省的银杏基地,襄阳地区是山麦冬的主产地,此外栽培的药材主要有杜仲、半夏、桔梗、葛根、芍药、白及、栀子、玄参、牡丹皮等。
2.1.6 江汉平原区 本区位于湖北的中南部,地处长江中游,跨长江南北,但绝大部分在长江以北,大部分为坦荡的平原,海拔在50 m以下[9]。江汉平原、鄂东沿江平原是江河冲积平原或湖积平原,气候湿热,地下水位高。本地区水网密布,湖泊众多,因此水生、湿生药用植物资源分布较多,如莲、芡实、薏苡仁、泽泻、水菖蒲、虎杖等。该地区出产的药材有杜仲、半夏、桔梗、白术、天花粉、瓜蒌、芡实、香附、薏苡仁、紫菀、鱼腥草、白茅根、葛根、虎杖、金银花、金樱子、络石藤、千里光、商陆、玉竹、百合、莲、泽泻等,有野生也有栽培,养殖宽体金线蛭、医蛭、鳖等药用动物。
2.2 区域内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2.2.1 中药材GAP种植基地发展迅速 湖北省十分重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湖北省科技发展“十五”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以中药现代化为突破口,形成一批优质中药品种。自“十五”以来,就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GAP基地建设作为发展中药产业,促进中药现代化、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致力于推进大宗道地药材GAP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和示范研究的工作。湖北省“十五”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决定启动首批茯苓、黄连、苍术等30种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攻关的主要内容有建立15~20种优质道地药材的示范生产基地,并制定中药材生产标准操作规程[10]。截至到目前,湖北省已有 6个品种的7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专家 GAP认证,分别是玄参、菊花、黄连、苍术、茯苓、北柴胡(表2)。目前湖北省通过中药材GAP认证的数量和规模在全国处于前列,尚有射干、桔梗、蕲艾、夏枯草、厚朴、半夏、木瓜等中药材品种正在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和示范基地建设[11]。此外,湖北省还建成了一批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如利川的黄连基地,巴东的玄参基地,郧西的杜仲基地,恩施的厚朴、党参基地,英山、罗田的苍术基地,麻城的福白菊基地,长阳的木瓜、独活基地,襄阳的山麦冬基地,英山、大悟的桔梗基地等,目前湖北省已建成中药材示范基地40余个。近几年湖北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呈不断扩大之势,到2014年,全省中药材留存面积35.3万公顷,其中播种面积15.13万公顷,产值62亿元。
2.2.2 中药材产业布局相对完善,优势品种基本形成 湖北省中药材生产品种结构和产业布局已相对完善,初步形成武陵山区、秦巴山区、大别山区、幕阜山区、鄂中鄂北低山地区、江汉平原区六大中药材产区。鄂西南武陵山区的恩施州、鄂西北秦巴山区的十堰市和鄂东大别山区的黄冈市已确定了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十分重视中药材种植和产业开发,已成为湖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力量,据统计,到2015年,恩施州各类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9.3万公顷;十堰市中药材面积达8.55万公顷(人工种植4.56万公顷、野生采养3.99万公顷);2012年,黄冈市的中药材基地种植面积已超过4万公顷。
一批优势中药材品种业已形成,全省单品种留存面积0.7万公顷以上的品种有8个,分别是杜仲3.24万公顷,产量15 000 t;厚朴2.85万公顷,产量6974 t;黄柏2.69万公顷,产量7278 t;木瓜1.55万公顷,产量4450 t;银杏1.4万公顷,产量2360 t;黄连0.8万公顷,产量690 t;黄姜0.72万公顷,产量48 000 t;肚倍0.7万公顷,产量1000 t[12]。此外,共有25种优质药材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表1)。
2.2.3 产业化组织形式多样 湖北省的中药材产业化有多种模式,如通城县由政府作为纽带,依托湖北福人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发动农户种植中药材,形成了“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罗田县通过成立中药材经济合作社,与深圳津村药业有限公司、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模式;蕲春县也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李时珍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与全县药材专业合作社建立了长期合作,每年收购道地药材2500多吨。随着湖北省中药材GAP基地和种植示范基地建设的不断推进,“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正在形成,大型医药企业已参与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湖北省的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福人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劲牌有限公司、李时珍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神农本草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湖北恩施硒都科技园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都在湖北省内建有规范化标准化的药材种植基地,产业化组织形式正在向集约化、规模化和现代化方向转变。
表2 湖北省中药材种植GAP认证一览表
2.2.4 中药材交易市场不断完善 湖北蕲春县蕲州是李时珍的故乡,蕲州中药材专业市场是全国17个标准化、规范化的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1997年经国家工商局、中医药管理局和卫生部批准成立,是湖北唯一的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市场内来自省内外常驻药商达到328户,常年从事药材贩运人员1200人,上市交易中药材品种近1000个,年交易额实现5.5亿元,并辐射带动药材种植、加工、销售形成良性循环,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中药材集散地。位于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华中药库服务中心自2003年开业以来,多次举办中国恩施中药材交易会,在省内外产生巨大反响。
2.3 当前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湖北虽是一个中药资源大省,但还不是一个中药资源强省,目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突出体现在:整体创新能力差,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中药材质量不稳定,产业标准化程度不高;产业化发展程度不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强;影响力大的中药品牌尚未形成,经济附加值低;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不够,缺乏复合型人才;中药材市场体系不完善,缺乏中药材市场信息发布和长效价格形成机制。
3 湖北中药材产业战略发展的几点思考
3.1 提升中药资源的战略性地位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明确提出“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确立了中医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定位,中药资源作为中国的特色资源,成为国家战略资源也已日趋共识[13]。《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强野生中药资源培育基地建设”。《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指出“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并明确了七项任务以促进中药材保护和发展。2015年1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医药法(草案)》,更是凸显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所以中药资源发展作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战略地位已不容忽视。对中药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发展,必须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大力加强中药材种植和养殖的进程,发展优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养殖是解决中药资源问题,实现中药资源保护和持续利用的根本出路。只有首先从战略思想上明确中药资源对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才能树立正确有效的发展目标。为了切实地加强落实对我省中药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合理开发,建议的重点发展措施如下:(1)积极开展第四次湖北省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摸清资源家底;(2)强化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推进我省稀缺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开展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同时加快中药材良种选育研究;(3)加强省内中药材科技示范园与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
3.2 完善中药全产业链发展与升级
中药全产业链包括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和中药服务业[13]。在中药农业环节,继续大力推进常用大宗药材规范化种植及GAP基地建设,同时注重加强对野生中药资源的保护和保育工作。在中药工业环节,建立和完善湖北地区主产药材的加工技术、工艺和加工操作规范,提高中药材加工能力,以中药材产地初加工、饮片加工和提取加工能力提升为核心,开展药材产地加工关键技术研究,提升现有饮片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提高药材加工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优化提升药材提取加工关键技术,提高提取物加工的能力和水平,增加附加值;开展重点药材采收、初加工、贮藏过程中共性技术研究,提高药材品质,增强产品竞争力,促进中药工业更新换代。在中药商业环节,首先要大力加强专业中药材交易市场建设,以及提升中药材交易市场的服务能力。如应加大对蕲州中药材交易市场的建设力度,扩大其交易规模,构建以蕲州中药材交易市场为中心的湖北中药材流通体系,不断提升其服务能力和在全国的影响力,同时还应积极培育地产药材的交易市场。其次,以省内龙头企业为依托,打造用以支撑湖北中药材市场交易、物流运输、仓储配送等业务的湖北中药材物流平台。依据中药材生产、加工的需要,建设不同中药材仓储条件,在药材主产区分别建设与种植规模相适应的仓储基地,为药材的深加工、调度提供资源和质量保障。此外,应积极发展现代化的中药材电商交易平台,实现中药材线上线下交易的良好互动。在中药服务业环节,应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天人合一”以及“辨证论治”的保健理论和实践认知,促进中医药保健品和功能性食品、中医药医疗与保健设备、中医药养生服务、中医药养生文化、中医药文化旅游等产业的蓬勃发展。
3.3 构建中药材全产业链质量控制和可追溯体系
《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实施“中药标准化行动计划”,中药标准化是未来中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中药材质量不稳定和产业标准化程度较低的问题,应从药用植(动)物的良种繁育、种子(种苗)质量、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养殖、中药材采收加工和中药饮片炮制生产、等级规格、包装储藏等一系列生产环节,制定相应的生产及加工标准和规程,制定产品标准,以保障优质中药材及其饮片的可持续生产。同时,结合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关键节点,将中药材种植和养殖生产及饮片生产企业、销售商、消费者和政府监管机构联系在一起,构建从源头到终端的质量控制和可追溯体系,实现从生产源头到消费环节集成化的质量全程控制。
3.4 推进中药材生产技术服务平台体系和第三方检测平台建设
《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的七项任务之一即是要构建中药材生产服务体系,指出要推进中药材生产技术服务网络和中药材生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湖北省中药原料质量监测技术服务中心(湖北省级中心)的定位是湖北省内专业的中药材产业科技服务平台,其职能是提供中药材信息服务和生产技术服务,同时作为第三方检测机构,提供中药材质量及相关检测认证服务。因此,需推进湖北省级中心的建设,尤其是第三方检测平台的建设,以鼓励和引导中药材生产技术服务平台的规范有序发展,服务于优质中药材的生产和质控过程。
3.5 充分发挥湖北中医药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拓展大中药大健康产业链
湖北已经开始探索开拓利用中医药文化资源之路,罗田县以万密斋中医养生文化为品牌,大力发展医药文化产业,将以建成“三园一馆一院一基地”的思路,重点发展中药材生产及加工制造、医疗保健和养生养老三大产业。“三园一馆一院一基地”,即万密斋医药产业园、万密斋文化产业园、万密斋养生保健园、万密斋纪念馆、万密斋养生医院和20万亩GAP中药材种植基地。“医圣故里”蕲春县依托独有的李时珍人文资源,连续23年举办中药材交易会,中部“药都”和“蕲药”品牌逐步彰显,确立了“华夏中药谷、东方养生城”的发展定位,初步形成了中药种植、加工、物流、文化、健康旅游“五位一体”的医药产业化格局。历史文化是一种无形且宝贵的资源,湖北有着悠久深厚的中医药历史文化,拥有李时珍、神农和万密斋等医药历史文化名牌,充分发挥这些历史文化优势,以中药资源为核心,延展大中药大健康的理念,打造特色中医药历史文化健康产业品牌,拓展中药文化和健康服务产业,是未来可以有所突破的中药产业发展路径之一,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推进实施:(1)打造湖北省中医药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培育中医药发展示范城市(县),如重点培育我省中医药历史文化基础深厚的蕲春县和罗田县;(2)在中医药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医药发展示范城市(县),推进药用植物园、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中医药历史名人文化纪念园等中医药文化园区建设;(3)建设“中医药文化传承教育基地”,打造全国乃至世界性的中医药文化圣地,并收集整理民间古籍、古方、单验方和中医绝技,予以编纂发行;(4)大力实施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项目,打造精品文化养生旅游线路,推进国家级中医养生保健旅游示范区建设;(5)推行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推广普及中医药药膳养生理念,推进全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成立药膳科,研发推出药膳品种,用于配合临床治疗。
[1] 马元俊,詹亚华,刘启宏.湖北中药资源名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2] 周明全,邓友平.湖北省药用植物资源分布与开发利用[J].耕作与栽培,1994,(2):23-25.
[3] 孙芳.湖北省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特点[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3147-3148.
[4] 王平,黄必胜,詹亚华,等.从源头抓起促进湖北中药产业快速发展[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5):44-46.
[5] 章承林,章建斌.湖北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4):96-99.
[6] 张万福,詹亚华,尹文仲.恩施道地药材的历史背景及传统品牌地位评价[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20-23.
[7] 方元平,胡章喜,项俊,等.鄂东大别山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及保护对策[J].生态科学,2007,25(4):312-315.
[8] 邱东茹,陈德懋.鄂东南幕阜山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J].广西植物,1997,17(3):224-230.
[9] 马元俊,万定荣.湖北省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J].植物科学学报,1985,3(3):289-296.
[10] 詹亚华,王平,刘合刚,等.湖北省实施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及示范基地建设项目[J].中国现代中药,2001,(11):9-10.
[11] 徐雷,刘常丽,刘合刚.湖北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现状及技术研究体系[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9):2238-2239.
[12] 马毅平,付丽文.湖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特点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信息,2013,(7):9-11.
[13] 魏建和,屠鹏飞,李刚,等.我国中药农业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思考[J].中国现代中药,2015,17(2):94-98.
CurrentSituationandConsiderationsonStrategicDevelopmentOrient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dustryinHubeiProvince
LIUDi,WUHezhen,WANGPing*,HUANGBisheng*
(Hubei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Wuhan430065,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and the more emphasis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facing new industrial pattern and problem.In this study,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in Hubei province was reviewed,and the considerations on strategic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in Hubei province were proposed,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and industry in Hubei province.
Hubei;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current situation;strategic development
10.13313/j.issn.1673-4890.2016.6.003
2016-02-26)
中央本级重大增减支项目(2060302);2014年湖北中医药大学“青苗计划”项目(XJ2014KJ006)
*
王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老年病中医药防治研究;E-mail:pwang54@aliyun.com; 黄必胜,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药鉴定,中药资源品质及开发利用;E-mail:hbsh19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