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研究
——以广东省职业教育为例

2016-09-25刘培艳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州从化501925

当代经济 2016年18期
关键词:城镇化区域职业

刘培艳(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州 从化 501925)

职业教育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研究
——以广东省职业教育为例

刘培艳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州从化501925)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经济处在新常态下经济建设战略性和历史性的任务,也是坚持扩大内需的动力之所在,更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要提高城镇化质量,最关键因素是人的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提高,而职业教育正是教育同经济发展最直接的契合点,是为实现新型城镇化提供智力支撑和输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保证。因此,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经济,实现高职教育的功能和价值,这对加快新型城镇化改造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职教育;区域经济;城镇化

一、城市社会来临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理论认知

1、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2、城镇化与城镇群、现代化、产业化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

(1)城镇化与城镇群的关系。改革开放30年,我国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地区一些城镇发展的成功经验证明:凡是具有可持续发展力的城镇化地区,往往也是大城市地域结构体系的地域分工区,城镇群区域内的专业化分工使得各城市根据其自身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技术等方面的比较优势选择其主导和优势产业,在城市之间形成合理有效的专业化分工格局,从而构成生产力体系并形成城镇群,这些城镇群多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如果离开了大中城市地域这样的发展极,小城镇就会出现“孤岛效应”,就会出现缺乏就业能力、产品输出能力和商品消费能力,也就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城镇化、现代化、产业化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新马尔萨斯主义代表人赫茨勒提出在一个民族中实行“现代化”,就意味着他们处于一种从“农业”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的过程。美国当代政治学家亨廷顿也曾直截了当地说:“在很大程度上,城市的发展是衡量现代化的尺度。城市成为新型经济活动、新兴阶级、新式文化和教育的场所,这一切使城市和锁在传统桎梏里的乡村有本质的区别”。因此,也可以认为城镇化过程就是现代性空间再生产现代化、产业化的构建城市的过程,通过“循环累积性”对传统社会进行解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建构共享文化与消费空间,以及每个人可以向上流动与发展机会和多元价值空间。

(3)城镇化是实现产业一体化的载体。中国当下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其中核心之一的就是如何实现城乡产业一体化。广东省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科学有序的原则推进新型城镇化“2511”试点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实现产业一体化建设。名单涉及地级市综合试点2个、县(市、区)综合试点5个、镇综合试点10个以及省新型城镇化专项试点项目10类、20个。此外,10类、20个专项试点项目涵盖城市多,充分发挥当地城市特色优势。其中,江门市白石甘化片区改造项目为城市更新项目;东莞市松山湖(生态园)绿色建设等项目为绿色建设项目;梅州市客天下旅游产业园为美丽小镇项目;江门市长堤历史风貌区为“骑楼”城市项目;河源市江东新区智慧城乡为智慧城乡项目;东莞市寮步镇城市地下基础设施项目;韶关市公园体系公园体系项目。

二、广东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出现的阻力

1、人口集聚,城镇化发展不均衡

据统计2015年末,广东城镇化率达到70.1%,居全国前列;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镇化率达85.84%,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成熟阶段。2014年广东省常住人口总量继续位居全国之首;人口负担系数略有上升;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稳健提高,流动迁移人口继续向经济社会发展较好的区域集聚。

2014年末,居住在珠三角地区的人口占全省人口总量的53.74%,与上年增长0.45%相比较,增速提高0.39个百分点,区内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千米1044人。按照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规定,目前,珠三角地区分别拥有广州、深圳两个超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和佛山、东莞两个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人口大量集聚在为该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充裕劳动力,推动社会经济加速发展的同时,也突显出城镇化发展不均衡,同样的城镇化率,广东在基础设施、居民生活及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全面落后于江苏。

2、粗放式城镇化布局造成的结果

珠三角地区要以建设世界级城镇群为目标,但随着该区域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态环境、能源、水资源、基础设施以及可使用土地等承受压力日益加大,可持续发展能力存在一定隐忧;另一方面庞大的流动人口也给社会综合管理和服务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发展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难度也将变得越来越大。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导致城镇建设粗犷低效,交通拥堵问题严重,管理运行效率不高,水、空气、土壤等环境污染加重,有些地区城镇化改造缺少现代文明气息。

3、城镇化的发展存在“人才供需” 不足现象

粤西、粤北地区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人才供需”严重不足。对农村进行城镇化建设改造过程中需要管理人才,城镇企业生产发展急需专业技术人才,同样农业科技推广也急需农技人才,但是由于农村城镇的生活、工作的环境与城市存在很大差距,具有高学历和具备一定技能的人才大多不愿意到农村城镇就业,而农村面临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这就出现了城镇发展过程中需要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得不到有效的供给,使得城镇化建设速度缓慢。

4、珠三角地区之间城镇化发展存在差距

广东下辖21个省辖市,其中副省级城市2个,地级市19个,被划分四个区域珠三角地区、粤东沿海;粤西沿海、粤北山区。珠三角地区已经步入后工业化时期,是世界上最大的都会区和大都市区之一,城镇化与工业化、现代化相对协调,在高度城市化下实现高土地效益,以深圳、广州为代表,在高度城市化下实现中等土地效益,包括佛山、东莞等4个珠三角城市;中等城镇化下土地效益有待提高工业化水平,而城镇化水平偏低,包括汕头、潮州城市发展和城镇化质量有待提升,粤东、粤西、粤北大部分城市,城镇化率较低,未能形成一定的规模和集聚效应,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都相对滞后,呈现出“低水平均衡”的状态,因此,必须重点提升城市中心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缩短地区之间的差距。

5、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剧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

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虽取得一定进展,但部分产业的层次偏低,主要吸纳的就业人口仍为初、高中文化程度人口,约七成就业人口职业类型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和商业、服务业人员,主要从事技术水平偏低、收入微薄、工作时间较长的劳动密集型传统工作,仅一成就业人口为专业技术人员。随着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加快,技术工人的需求量将会进一步加大,企业缺工现象短期内难以根本好转,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突出,从 2014年统计人口及就业岗位来看,广东制造业的九大产业中,传统产业占了三个,其他都是新兴技术性行业,对劳动者素质都有更新、更高的要求,结构性用工短缺现象将持续一段时期。

三、职业教育发展是推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和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

1、职业教育为推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和实现新型城镇化提供智力支撑

广东作为全国经济大省,解决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一直都是发展区域经济不可回避的问题。据统计2014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59.6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8.70万人。年末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员36.8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4%,比上年末微升0.01个百分点。组织农村劳动力培训67.3万人,转移就业人数84.2万人。为了实现社会充分就业,要把广东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那就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特别重视发挥职业教育在区域产业改革、结构升级调整过程中出现下岗职工、转岗人员以及待岗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中的作用,同时,职业教育也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培养更多的熟练技术工人,培养区域经济建设需要的职教人才,这是区域经济建设和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当务之急。

2、职业教育是促进区域产业经济持续发展和实现新型城镇化有效保障

发展广东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是区域性经济发展的主线,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围绕这一主线服务,粤东西北地区要坚持走中心城市带动的城镇化发展路子,要加快建设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县城,发挥好新型城镇化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促进改革创新,建立具有广东特色的城镇化现代治理体系。因此,职业教育要为广东区域发展培养合格人才,形成直接作用于生产活动中的人力资本。据欧洲发达国家统计,工人技术水平每提高一级,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10%—20%。而我国统计资料也有显示,有三分之一明亏或潜亏企业中,80% 的原因出自企业管理和工人操作技术不过关。可见,职业教育在区域产业经济持续发展和实现新型城镇化中的重要性。

3、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实现新型城镇化中提供各种服务性人才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政府和企业都需要更多“互联网+”人才,因此这会带来关于“互联网+”的培训及特训职业线上线下教育的爆发, 职业教育必须抓住这一契机,实现职业教育终极目标。2014年,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36.3%,营业利润增长21.4%;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11.9%,营业利润增长9.8%;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实现增加值增长7.8%,同比提高4.8个百分点。同时,与信息消费相关的通讯器材类消费增长加快,网购保持火爆,增长迅猛,受广货网上行活动及年底“双十一”等电商活动推动,传统实体商业积极发展网上销售,2014年广东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网上零售额高速增长70.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3%,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约1.1个百分点。网购等电子商务带动邮政、快递服务市场持续快速发展,2014年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71.1%。

4、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解决并处理“三农”问题

《职业教育发展》明确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应当适应农村经济、科学技术、教育统筹发展的需要,举办多种形式的教育,开展实用技术的培训,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可见,发展新型城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走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道路,必须培养一批掌握现代新型农民,即具有农业技术、市场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新型职业化农民。职业教育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程,这样一方面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另一方面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要掌握一技之长,自主创业也需要学习致富技术,现代农业发展依靠的是技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需要加强职业教育。为此,职业教育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是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的战略性问题,也是广大农村劳动者必须积极参与的利益性问题。

四、职业教育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新型城镇化途径

1、职业教育专业发展要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对接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最大内需潜力所在,要实现可持续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是关键,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能稳定就业。进城就业不仅需要工业化的带动,也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支撑。因此,需进一步明确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在围绕优势产业条件下,加强专业建设,创出特色专业。如广东职业教育“十二五”期间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调整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大力推进特色专业、重点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及人才市场变化的需求。

(1)根据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来调整专业布局。区域经济通常以中小型制造企业为发展龙头,对操作岗位的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工人要有具备过硬的操作技能。因此,职业院校应大力加强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工和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逐步形成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人才梯次结构,这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本的累积,也有利于职业院校直接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培养人才,对管理岗位的职业培训应集中在企业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方面,通过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职业培训机制,从而使企业员工在工作中更规范化、正规化。广州城建建工学院央财基地防水实训室的建设、校企共建建筑防水研究中心及校企共同打造绿色建筑产业合作学院”,从化区旅游协会、广州市方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与广东EMS共建的“互联网+”特色学院,深圳派司德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旨在为广东高校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条件保障。

(2)职业教育瞄准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建设广州名购网电子商务平台:抓住互联网方便、快速特点,加快城镇化发展,以建立广州名购网是围绕“广州名品购物家园”战略,建设—个专业性的广州名品电子购物平台,主要销售三雕:木雕、牙雕、玉雕;一彩一绣—广彩、广绣等温州传统文化产品和轻工产品,其目标是通过网络平台的整合推广,促进广州名特产品的销售,提升广州区域品牌竞争力。该网站由政府、企业、职业学院共同投资建设,相关专业师生根据对应的工作岗位和任务进行运营,既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商战能力,又促进广州名购网经营目标的实现。

构建基于电子商务产业链需求的专业链:通过产品的市场调研,依据电子商务产业链产品研发设计(生产)、产品网络化、网络营销、物流配送、售后服务、财务核算等主要经营环节的需要,广州名购网设置了企划部、产品设计部、美工部、推广部、配送部、呼叫中心、财务部等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职业岗位群中的每个岗位都有相关专业对应,从而形成以岗位任务为驱动,市场营销、艺术设计、鞋类设计、图形图像制作、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会计等专业协同的专业链。

建立专业链运行管理机制:为了保证专业链的持续正常运行,职业学院建立了由专业带头人担任广州名购网法人,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企业员工共同参与运营,实施“双岗、双薪、双师”制度和对专业、企业、教师、学生进行多元考核的运行管理机制,建立了适应跨类别关联专业发展的现代管理矩阵制管理模式。广州名购网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组建不同的项目组,如广彩、广绣,雕刻项目组由市场营销专业师生进行需求调研,艺术设计专业师生设计制作瓯绣瓯塑,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师生负责产品网络化,电子商务专业师生负责受理订单和客户服务,物流管理专业师生负责配送,会计专业师生负责核算,最后根据课程标准、项目实施成效进行项目课程成绩的评价和业绩考核。

2、紧贴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完善校企合作、 产学研结合模式。职业院校要利用自身的人才、技术优势,依托相关产业办专业,也可以与先进企业联合创办相关产业,以专业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推动专业教学改革, 优势互补,通过产教结合实践,高职院校必须按照企业的需要,改造教育教学体系。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从传统的学科型教学体系向现代教学体系转型。

(2)大力推进 “订单式” 培养模式。要加强市场调研, 密切与企业和人才市场、 劳务市场的合作,按照订单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培养,按照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毕业生就业渠道畅通。同时要切实做好就业服务,建立稳定、有序、灵活的就业渠道和网络,促进职业教育和职业中介的紧密结合。

3、创建区域企业职业教育新机制

(1)企业要积极构建与职业学校的沟通合作机制。企业在管理上力求利润最大化,但是需改变只追求经济利益的短视行为,企业应该从长远发展着眼,注重人才培养,积极开展与学校的合作,根据行业规范、企业工作任务分析和岗位任职资格,为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更多合理建议,并提供行业发展的最新信息,使学校教学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相适应,同时企业要积极寻找产业布局调整、结构升级的途径,与学校实现资源共享,互帮互助,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促使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2)走职业教育集团化经营之路。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职业学校以政府学校为主,更需要鼓励企业、行业办职业教育集团。企业要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和效益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联合区域内同行业企业建立职业教育集团,企业利用技术力量、资金优势促进职业教育主体多元化,为本行业发展培养技术人才。这种高度集约化的办学方式,可使职业教育实现质的飞跃发展。实现集团化办学,可以有目的、有重点地集中资金投向重点工程的建设,保证顶岗实习基地建设规范化、一体化、现代化;可以加强职教集团内部诸要素的融合,进一步密切职教与自身以外的经济建设的联系,不断培植新有利于职教发展的增长点,达到办学效益最大化,共创企业、学校双赢。

[1] 张新民,杨文涛.论区域产业结构与高职专业结构之关系[J].求索,2014(10).

[2] 阚大学,吕连菊.职业教育对中部地区城镇化的影响∶基于城镇化质量角度的经验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4(05).

[3] 冉云芳.中等职业教育与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与相关性研究——基于2006年和2011年的省际截面数据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3(23).

[4] 张鸿雁.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创新[J].社会学研究,2013(03).

[5] 刘万霞.职业教育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基于对全国农民工调查的实证分析[J]. 管理世界,2013(05).

[6] 广 东 统 计 信 息 网http∶//www.gdstats.gov.cn/tjzl/ tjfx/201507/t20150702_308939.html

[7] 广东“2511”提速新型城镇化[J].中国建设报,2016-01-12.

[8] 李梦卿. 等县域经济视域下的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2012.

[9] 钱益祥.职业教育如何服务区域特色产业发展[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责任编辑:刘康)

2014年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 GDJY-2014-B-a008;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建设项目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城镇化区域职业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分割区域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区域发展篇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城镇化与报纸双赢——二论赢在守护这张纸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城镇化重量更要重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