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6-09-25王鹏
王 鹏
(西北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中国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王 鹏
(西北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本文首先定性分析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及特点,然后运用因子分析区域差异研究方法,定量分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在东、中、西部及省际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水平区域差异不均衡,东、中、西部区域对应人口老龄化水平的“高、中、低”,西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水平正逐步赶超东部区域。其中,影响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的因子主要有经济发展因子、人口自身因子、医疗卫生因子以及文化教育因子。在此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措施。
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因子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出生率的下降、平均寿命的延长,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从我国第六次人口调查报告最新数据来看,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点
1、老年人口规模巨大。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加上20多年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2004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43亿,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2011年,65岁以上的人目前已接近1.3亿人,占总人口的9.12%。
2、老龄化发展迅速。我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发展很快,与发达国家相比,速度十分惊人。发达国家人口结构从成年型到老年型,普遍要经历七八十年甚至上百年,而中国完成这种转变仅用了2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中国只用27年就完成这个历程。
3、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密度较高地区,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也高,以东南沿海地区为主;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老年人口比例也较低,以西北、西南偏远地区为主;这就形成了老龄化趋势的基本格局:自西北向东南逐步加深,形成层次比较分明的结构。
4、城乡倒置显著。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中国的情况则不同。目前,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至2010年,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2.26个百分点,
5、女性老龄人口数量多于男性。目前,老年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多出464万人。需要指出的是,多出的女性老年人口,50—70%都是8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女性人口。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
1、各地区进入人口老龄化的时间先后差异
由于我国幅员广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经济、文化相差比较大,各省人口老龄化的差异较大,人口老龄化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上海早在1979年就已经成为人口老龄化城市,随后,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山东、广东、辽宁、广西和四川等地相继进入老年型省市。2004年还未进入老龄化阶段的有:黑龙江省、西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截止到2013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只有新疆和西藏还没有达到7%,其余省份已经完全进入老龄化社会,据预测新疆和西藏将于2020年才会进入老龄化社会。
2、各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差异
(1)各省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差异。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最高省份为重庆市,老年人口比重占到11.72%,最低老年比省份为西藏自治区,老年人口比重为5.09%。差距达到6.63%,重庆老龄化水平是西藏的2.3倍。数据充分证明,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省份与最低省份之间的巨大差异。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地区数据,利用SPSS21.0绘制东、中、西部的老年人口比的箱型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西部地区,并且东部地区的老龄化水平较为集中,西部地区的老龄化水平离散程度更高一些。
图2 东、中、西部地区2010年老年人口比箱型图
根据2008年东、中、西部地区的老年人口比进行Kruskal-Wallis统计检验,建立原假设H0: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老年人口系数无显著性差异。结果如下:
表3 秩检验输出
表4 检验统计量a,b
a.KruskalWallis检验
b.分组变量:地区
Kruskal-Wallis统计检验统计量为6.578,用自由度为df=2的卡方分布近似,得到大于卡方检验统计量6.578的概率p=0.037<0.05,拒绝原假设。结论显示:三个地区的总体分布的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的。根据秩均值的结果:东部的最高,西部的最低。表示东、中、西部地区之间老年人口系数差异非常显著,东部地区的老年人口系数明显大于西部地区,其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西部地区高得多。
3、各地区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差异
(1)各省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差异。由表5可知,上海市、北京市、广东省、浙江省、福建省、西藏自治区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0.48%、-0.25%、-0.07%、-0.06%、-0.03%、-0.01%,都呈现出负增长的态势,四川省、甘肃省、吉林省、陕西省、黑龙江省、安徽省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0.40%、0.23%、0.22%、0.22%、0.21%、0.20%,老龄人口在2004~2013十年间实现了较快地增长,其他省份增长速度较为平缓。
(2)东、中、西部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差异。由图3可知,东、中、西部人口老龄化水平近十年来的变化趋势是西部的上升速度最快,中部次之,东部最慢。西部地区2004~2013年累计增长0.21%,中部地区仅随其后,累计增长0.19%,而东部则开始出现下降趋势,累计增长-0.01%。这与东部地区具有较好的人口流动性密切相关。
图3 2004~2013年东、中、西部人口系数变化
三、影响中国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因素分析
1、指标体系的选取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中国老龄化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我们首先根据人口老龄化的一些影响因素,建立指标体系。主要的指标包括:预期寿命X1、文盲率X2、出生率X3、第三产业比X4、人均GDPX5、每千人口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X6、人口自然增长率X7、人均可支配收入X8、地区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X9、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X10,数据采用2010年,其中预期寿命采用2000年,其余都用2010年数据。
2、因子分析
表6为KMO和Bartlett检验的结果,可知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338.894,相应的p值为0.000<0.05并且KMO值为0.728,接近于1,说明所有变量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平方和远大于偏相关系数平方和,因此适合于做因子分析。
表6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研究显示,前四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了91.866%,说明提取这四个公共因子可以解释原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
研究结果显示,因子1在第三产业比,每千人口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这三个变量上载荷比较高,所以将因子1命名为医疗卫生因子;因子2在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这2个变量上载荷比较高,用因子2代表这两个变量,并且命名为人口自身因子;因子3在地区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人均可支配收入上的载荷比较高,将因子3命名为经济发展因子;因子4在文盲率上的载荷比较高,所以将因子4命名为文化教育因子。
根据成分得分系数矩阵的结果可知,第三产业比、每千人口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对医疗因子有正影响,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对人口因子有正影响,地区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人均可支配收入对经济因子有正影响,文盲率对教育因子有正影响。
表10 成份得分系数矩阵
提取方法:主成份。
旋转法: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
3、影响因素分析
医疗卫生因子是影响东部发达省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受医疗卫生影响比较大的几个省份有:北京、上海、天津,它们的影响因子得分分别为3.92511、2.43651、1.12584。这就表明,东部发达省份的老龄化水平受医疗卫生影响较大,以每千人拥有的卫生床位数为代理变量的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是这些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上升的主要影响因素。
人口自身因子是影响西部欠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广西、海南、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受人口自身因素的影响较大,其得分分别为:1.22828、1.34619、1.00855、2.19318。欠发达地区的出生率还处于一个较高水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人口老龄化的程度。
经济发展因子是影响东部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因子得分较高的省份有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因子得分分别为:1.00087、1.83884、1.97092、1.26968、3.1115。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由此可以看出,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地区基本属于经济发达地区。
文化教育因子是影响西部欠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贵州与西藏都是西部急需进行开发的地区,文盲的比例较高,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某种程度上来说,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教育程度越高的省份,农村劳动力外流现象越严重,该省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就越高,也就是说,某省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人数越多,该省份农村老年人口比重越小。
三、结论与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区域差异的特点是:人口老龄化水平在全国呈阶梯状分布,即东、中、西部区域对应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高、中、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水平区域差异不均衡,区际间的差异及东部区域的省际差异有减小的趋势,但是总体省际间差异却在不断扩大,尤其是中部和西部区域的省际差异。人口老龄化水平的不均衡发展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应对:
1、制定合适的人口对策。中国人口对策应以调整人口结构为主,控制人口数量为辅,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短缺和适龄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是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我们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和老年人口比重过高。因此,要制定一个二者兼顾的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在人口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控制人口总量发展仍是当前的首要任务。针对城乡老龄化程度不平衡、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户等情况,应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适当调整人口生育率,通过适中的生育政策,逐步调整人口年龄结构向稳步方向发展。
2、改进西部传统的养老保障模式,建立城乡二元养老保障体制。一方面,完善城市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确保老年人的最低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在继续提倡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同时,要努力探索农村新型养老保险体制——“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家庭养老为主,社会供养为辅”。家庭养老即个人储蓄养老资金和子女供给相结合。社会养老则可针对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采取家庭养老的老人进行适当的补助,鼓励农村的老年人养老社会化。
3、完善中、西部地区老年医疗体系,寻求适合中、西部的医疗服务方式。从经验来看,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最适合老年人。他们一般上门服务,消除了老年人行动不便引起的就医障碍,并且社区医疗机构还可提供健康教育和咨询。因此,在中、西部应该增加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数目,培养社区医务人员的技能,加强老年人的医疗预防与保健意识。在农村受条件限制,则应该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另外,要完善贫困老年人医疗救助制度,保证人人平等地享有卫生健康服务。为此,政府应责令缩减医药的销售环节,降低药品的价格;规范医院的收费标准,降低就医的门槛,让老年人有病时可以看得起病。
4、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能力。出现社会保障危机的主要起因不是领取养老金者持续增加,也不是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结果,而是经济发展缓慢和失业问题严重。社会保障的危机不是社会保障结构的危机,而是经济基础由于运营不良而受到侵蚀造成的。如果经济能有一个合理的发展速度,社会福利的支出也是可以得到满足的。中国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的客观事实,更加需要加快社会经济发展,以增强对老龄化的承受能力。只有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加快经济发展,才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保证。老年人生活条件的改善,归根到底,有赖于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才能满足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只要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国民收入的增长大大超出因老年人增加而加重的负担,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压力就会减轻。解决“老有所养”的根本出路也在于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总之,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中国作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国家,必须正确对待老龄化现象,必须集中力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从根本上解决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压力;与此同时,要平衡各个地区的老龄化差异问题,建立、健全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养老机制,解决养老问题的同时发挥老年人的作用,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1] 谢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变化趋势及特点[J].统计研究,2004(08).
[2] 袁俊,吴殿廷,吴铮争.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7(03).
[3] 王志宝,孙铁山,李国平.近20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及其演化[J].人口研究,2013(01)
[4]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责任编辑:梁蒙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