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北小麦新品种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2016-09-24赵翠荣王立峰刘先斌张鹏飞

中国种业 2016年7期
关键词:子粒郑麦单株

唐 清 赵翠荣 凌 冬 王立峰 刘 莹 杨 青 刘先斌 张鹏飞

(1湖北省襄阳市农业科学院,襄阳441057;2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荆州434023)

鄂北小麦新品种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唐清1,2赵翠荣1,2凌冬1王立峰1,2刘莹1,2杨青1刘先斌1张鹏飞1

(1湖北省襄阳市农业科学院,襄阳441057;2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荆州434023)

为指导鄂北地区农民更好地种植小麦新品种,充分挖掘其增产潜力,提高经济效益,以郑麦9023为对照,连续2年考察了种植密度对新品种鄂麦580和漯麦6010的生物产量和子粒产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225万~375万/hm2的种植密度区间内,鄂麦580在开花期和收获期,密度对其单株生物产量无显著影响,而其子粒产量在300万/hm2的种植密度时达到最高;在该密度区间,郑麦9023和漯麦6010在对应时期的单株生物产量与种植密度呈负相关,而子粒产量无显著变化。本研究明确了鄂麦580和漯麦6010的适宜种植密度,为湖北省小麦高产创建工作提供依据,能有效指导小麦生产。

小麦;种植密度;生物产量;子粒产量;鄂北

鄂北麦区是中国夏粮主产区和湖北省粮食增产核心区,近年来阶段性干旱、土壤湿害、烂场雨、高温热害和低温冻害等隐性自然灾害频发,制约该地区小麦大面积均衡增产[1]。除生态气候影响品种表现外,种植密度也是影响小麦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2]。确定小麦新品种适宜密度能有效指导农业生产,避免滥用种造成的浪费和基本苗不足造成的减产。鄂麦580和漯麦6010分别于2012年和2013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分别为鄂审麦2012001、鄂审麦2013001)[3-4]。为指导新品种更好地推广,本研究以郑麦9023为对照,在生产上常用密度范围内,研究种植密度对鄂麦580和漯麦6010主要农艺性状、生物产量和子粒产量的影响,旨在为湖北省小麦高产创建工作提供依据,充分发挥新品种高产潜力和提高经济效益,为有效指导鄂北地区小麦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试验于2013年10月至2015年6月在湖北省襄阳市农科院试验基地进行,2年试验前茬作物均为玉米。试验地为沙壤土,地势平坦,土壤肥力状况中等,排灌条件良好。供试小麦品种为郑麦9023(对照品种)、鄂麦580和漯麦6010。郑麦9023和鄂麦580由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提供,漯6010由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院提供。

1.2试验方法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A因素为品种,设3个水平,A1为郑麦9023,A2为鄂麦580,A3为漯麦6010;B因素为种植密度(基本苗),3个水平,B1为225万/hm2,B2为300万/hm2,B3为375万/ hm2。小区南北向,长6.06m,宽2.2m,面积13.33m2,随机排列,3次重复,播种行与区组走向垂直,区组间走道0.5m,小区之间、区组两端小区与内保护行之间走道均为0.3m,四周设保护行。

2年种植期间,于每年10月下旬采取人工开沟条播,每沟播种量一致,播种完后人工覆土。播前随机犁机耙,施撒可富(15:15:15)复合肥750kg/hm2。小麦3叶期后,喷雾除草剂(每袋含38mL炔草酯乳油+15g苯磺隆+30mL使它隆,青岛胜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冬季视苗期,于雪后追施尿素150kg/hm2。次年4月中旬,“一喷三防”(吡虫啉、磷酸二氢钾和戊唑醇混配)喷雾。5月下旬统一收获。

定期观察调查记载生育期、形态特征、群体动态、抗逆性、产量构成因素。室内考种,测量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容重、生物产量等数据。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的测定:在小麦各生育期,每小区2行取10株,用剪刀在根茎交界处剪断,留存地上部分,用报纸包裹后于烘箱中105℃杀青30min,之后调整温度为80℃,6~8h后,烘干至恒重称重,计算平均每株生物产量。成熟时测定生物产量,可将样本在太阳下晾干,称取风干重量即为生物产量,然后脱粒称取子粒重量,经济系数=子粒重量/生物产量。

子粒产量的测定:适期收获后,各小区样品机械脱粒、晒干,测定各小区子粒产量,折算每hm2产量。

1.3数据处理利用DPSv3.01专业版,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多重比较LSD法分析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种植密度对小麦生育性状的影响种植密度对不同品种小麦穗长影响不一,郑麦9023穗长在300万/hm2的密度下最长,鄂麦580在225万/hm2的密度下最长,而漯麦6010在不同密度下,穗长无显著差异。随种植密度增加,各品种有效穗逐步增加,穗粒数逐步降低。其中郑麦9023在375万/hm2密度下有效穗显著增高,而穗粒数显著降低,有效穗高达664.40万/hm2,穗粒数平均每穗仅为27.01粒;鄂麦580在225万/hm2的密度下有效穗显著降低,而穗粒数显著增高,有效穗仅为422.70万/hm2,平均每穗粒数高达37.50粒;漯麦6010 在225万/hm2密度下有效穗显著降低,为473.15万/hm2,而在375万/hm2密度下,穗粒数显著降低。不同密度下,同一品种株高差异不大。鄂麦580的株高显著高于郑麦9023和漯麦6010。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千粒重略有降低,但同一品种内千粒重无显著差异,不同品种间千粒重差异大,表现为漯麦6010>郑麦9023>鄂麦580。不同密度和品种的容重无显著差异。郑麦9023、鄂麦580和漯麦6010的经济系数随密度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在300万/hm2的种植密度下达到最高(表1)。

表1 种植密度对小麦生育性状的影响

2.2种植密度对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生物产量的影响不同种植密度下,各品种小麦单株生物产量均在拔节期至开花期增加最快,越冬前至拔节期增加缓慢。开花期和收获期,种植密度对鄂麦580单株生物产量无显著影响;而郑麦9023和漯麦6010单株生物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少。在225万/hm2的密度下,郑麦9023各生育期生物产量均较其他密度处理高;而该密度下漯麦6010在越冬前、开花期和收获期的生物产量略高(表2)。

表2 种植密度对不同生育期单株小麦生物产量的影响

2.3种植密度对小麦子粒产量的影响在225万~375万/hm2的种植密度区间,郑麦9023和漯麦6010的子粒产量无显著差异,二者均在375万/hm2的种植密度下产量达到最大,分别为7297.75kg/hm2和7291.75kg/hm2;鄂麦580在225万/hm2种植密度下,产量较低,仅为6134.25kg/hm2,而在300万/hm2种植密度下产量最大(表3)。

表3 种植密度对小麦子粒产量的影响

3 讨论

小麦的生物产量与子粒产量一般呈正相关,但受经济系数的限制。不同种植密度对鄂麦580各生育期的单株生物产量无显著影响,表明该品种有耐密植潜力。但当鄂麦580的种植密度达375万/hm2时,穗长和穗粒数减少、经济系数降低,导致密植条件下子粒增产潜力受限。而郑麦9023和漯麦6010随种植密度增加,开花期和收获期单株生物产量逐步减少,则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水肥光之间的竞争激烈,单株生物产量有一定限制,经济系数略有降低。种植密度、单株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相互协调和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子粒产量的高低。

种植密度对不同品种小麦子粒产量的影响略有不同。鄂麦580的子粒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变化,郑麦9023和漯麦6010的子粒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略增但不同密度间无显著差异。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三者之间互相协调和制约,共同决定子粒产量的高低。种植密度对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有显著影响,而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5],随种植密度增加,郑麦9023、鄂麦580和漯麦6010的有效穗逐步增加,穗粒数逐步降低,而千粒重变化则无显著差异。鄂麦580在300万/hm2的种植密度下产量最高,漯麦6010在225万~375万/hm2的种植密度间产量无显著差异。

郑麦9023在湖北已推广多年,种植面积较大[6]。陈恢富等[7]研究表明郑麦9023在江汉平原地区基本苗为240万/hm2左右时产量表现最佳,孟建武[8]江苏盐城市试验表明基本苗在300万hm2左右时产量表现最佳。吴秋艳等[9]不同播期和密度试验发现郑麦9023播期、密度互作不显著,试验中各处理产量差异不大,说明其自身调节能力强,弹性较大。鄂北地区连续2年试验结果表明郑麦9023在225万~375万/hm2的种植密度间子粒产量无显著差异,这与吴秋艳等[9]的结果一致,而与陈恢富等[7]、孟建武[8]的结果有一定差异,这可能与鄂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有一定关系。在2014-2015年度,2次暴风雨天气导致各品种倒伏的情况下,漯麦6010抗倒性略强,而鄂麦580子粒成色和饱满度表现较好,在抗逆抗倒性方面较对照郑麦9023优势更强,很有潜力进行大面积推广。

[1]凌冬,刘先斌,唐清,等.鄂北地区小麦隐性自然灾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研究.湖北农业科学,2015,54(24):6177-6180

[2]李邦发.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西科麦6号产量的影响研究.中国种业,2013(12):61-64

[3]刘易科,佟汉文,朱展望,等.弱筋小麦新品种鄂麦580的选育及栽培技术.作物杂志,2013,1(4):158-159

[4]曹燕燕,齐晓红,耿会霞,等.小麦新品种漯麦6010丰产稳产性分析.中国种业,2014(4):38-40

[5]王晓伟,马东钦,朱有朋,等.小麦新品种豫农202的播种期和种植密度研究.中国种业,2009(12):27-29

[6]刘易科,佟汉文,朱展望,等.郑麦9023在湖北省大面积生产中的品质性状分析.湖北农业科学,2010,49(12):3170-3172

[7]陈恢富,王小燕,高春保,等.不同种植密度对江汉平原地区小麦产量的影响.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17):4-7

[8]孟建武.不同播种密度对郑麦9023群个体质量的影响.江苏农业科学,2005,1(2):47-53

[9]吴秋艳,韦胜利,张伟.郑麦9023播期密度试验.安徽农业科学,2002, 30(6):907-908

2016-03-15)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CARS-3-2-3801A);湖北省省创新中心资助项目(2007-620-001-03);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资助项目;湖北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

凌冬

猜你喜欢

子粒郑麦单株
小豆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Unidirectional Identity-Based Proxy Re-Signature with Key Insulation in EHR Sharing System
无为市太平山枫香树不同单株叶片性状多样性分析
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郑麦816
河南省强筋中强筋及弱筋小麦品种清单
汝州市2018年度12个优质小麦品种比较试验报告
种植密度与行距对秋闲田饲用甜高粱单株生产力的影响
湖南速生、中生、慢生阔叶树组单株生长模型构建
长期不同施肥对南方黄泥田水稻子粒与土壤锌、硼、铜、铁、锰含量的影响
钼磷配合施用对甘蓝型油菜产量和子粒品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