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修谱与削谱

2016-09-24柳哲

志苑 2016年4期
关键词:郑氏包拯家谱

·柳哲/文

修谱与削谱

·柳哲/文

盛世修谱,值得称道;古之家谱,三代有之。中国是一个推崇道德、注重忠孝的文明古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代圣贤,告诫后人,三十年不修谱,视之为不孝。即使在内忧外患之际,有识之士也无不克服重重困难,编纂家谱族史,延续血脉,传承文化,令人肃然起敬。甚至在天灾人祸面前,为保护家谱,敢于舍家弃命,从容“殉道”,“留取丹心照汗青”。翻阅家谱,编修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家谱,比比皆是。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大革命”“破四旧”之特殊时期,不少有良知的 “孝子贤孙”,仍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偷偷编纂家谱传世,“铁肩担道义”,堪称英雄之举。

改革开放之后,修谱政策“晴雨未定”,有些人就已“大胆吃螃蟹”,这也需要勇气。如今,国家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家国理念”,深得人心。对于中国好传统——修谱,可谓给予了充分肯定。国风清、民风淳、家风正。修谱,理应大力提倡。传承家风,弘扬国粹,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天下为公,四海一家,修齐治平,协和万邦。

说完修谱,再说“削谱”。修谱到底意义何在?元代大儒柳贯如此说过:“大抵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郡邑之有志也。史不修,则国之治乱兴亡,不可得而见;志不纂,则郡、邑之政治得失、人才出处,不可得而见,然郡、邑之与国、家一理也。”家谱的作用,犹如一面镜子,让我们了解家族的成败得失,有所借鉴。

柳贯入室弟子、明代大儒、“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对于家谱、家规,更是一代大作手,他师承柳贯、黄溍、吴莱等巨儒大家,学富五车,著作等身。他在出仕明朝之前,就已学贯古今,闻名于时。他曾经主教有九世同居的浙江浦江郑义门私塾——东明书院。郑氏七世孙郑钦、郑铉,八世孙郑涛重修六世孙郑大和所编纂制定的《郑氏家范》,郑重邀请宋濂参与指导。《郑氏规范》(168条)可谓详备至极,实乃郑氏家法。

概而言之,《郑氏规范》的精华,主要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厚人伦,崇尚孝顺父母,兄弟恭让,勤劳俭朴的持家原则;二是美教化,开办东明精舍,注重教育,且教子有方;三是讲廉政,从家庭角度制约为官者“奉公勤政,毋蹈贪黩”“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

这里明确提出,子孙为官“有以赃墨闻者”,“削谱除族籍”,死后“牌位不许入祠堂”。此时此刻,不禁想起了宋代大清官包拯留给子孙的短短37字家训,颇有异曲同工之感。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这在封建时代,是十分严厉的家法。包拯嘱咐家人,把《家训》刻石,竖立在堂屋东壁,警戒后人。

翻阅各种家谱,关于“削谱”的记载,可谓不少。

乾隆十七年(1752)彭氏续修家谱《谱例十二条》第四条:“凡无后者,许立亲房子侄承接宗支,不许螟蛉他姓及以孙为男,嗣弟作子,紊乱昭穆,违者削谱并究。”

据史料记载:“隋初,诏修定族谱曰:大姓世胄为国之梁柱,即李、刘、牛、郭、陈、皇甫、邵、鲍、任、郑十姓为国之柱;王、何、贾、蒙、张、杜、姬、杨、马、许、葛、庞、赵、桑、毛十五姓为国之梁,凡二十五姓合通婚姻。四海九州八十五郡,合二百九十八姓,许通婚姻。别有二千三百杂姓,史籍所不载或匪类,买谱接枝,虽有正谱,亦不许通婚。如有犯者,削谱。”

《练氏族谱·练氏遗训》第二条载:“子孙耕读为尚,即或工或商,亦须各守本业,不许非为卑贱,以污先声,戒之慎之,如违者,经众削其谱。”

《谢氏宗规》第六条记载:“其不孝不悌不公不法者,则告其房长曰:‘某作某某不善,干犯法纪,为宗族羞,此某房不孝子弟也。’也呼至始祖前,戒饬之。其人能悔悟自新,则于次年元旦,亦赐酒簪花,以激励之。如不悛,则再严饬之,饬之不改,则上告始祖,削谱除名,不许入祠。”

关于“削谱”,一般有二:一是弄虚作假,搞乱家族血统纯正之“冒谱”等劣行,必须严究,一经查明,予以削谱;二是子孙贪赃枉法,甚或一而再,再而三,仁至义尽,教育不改的,予以“削谱”,开除族籍。

修谱,对于一个家族树立正气,弘扬祖德,振兴家族,修身齐家,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削谱,对于一个家族,惩恶扬善,警言慎行,遵纪守法,爱国爱家,更是别具意义。谱要修,削谱丑。但愿人人做圣贤,不被“削谱”,而馨香百世。否则遗臭万年,愧对祖先,后悔晚矣。

猜你喜欢

郑氏包拯家谱
家即是国,钩沉史海乐为舟——“家谱文化的传扬者”朱炳国
《郑氏规范》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郑氏规范》中的家庭伦理及其影响
包拯智擒偷锅贼
郑氏富贵黄金屋
恐龙科普秀——郑氏晓廷龙
包拯:我的好名声多亏了欧阳修
家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铁面无私
——包拯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