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黄螨发生为害特点及综合防控对策

2016-09-23姚莉菊易小勇周涛胡海建殷新娟韩群营

长江蔬菜·技术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嫩茎果类化学防治

姚莉菊 易小勇 周涛 胡海建 殷新娟 韩群营

导读:茶黄螨是农业生产中的一种重要害螨,近年来为害日趋严重。通过田间调查试验,结合室内观察,对湖北地区茶黄螨发生发生为害特点和综合防控措施进行了系统探讨。在实际生产中,采取生态、生物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可有效控制其发生为害。

茶黄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 Banks,又名侧多食跗线螨、茶嫩叶螨,属蛛形纲蜱螨目跗线螨科[1,2],主要为害茄果类、豆类等作物。近年来茶黄螨在湖北地区为害日趋严重,已成为当地园艺作物上的一种重要害螨。为了控制其为害,通过田间调查和试验,结合室内观察,对湖北地区茶黄螨发生为害特点进行了系统探讨,并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了控制其为害的综合防控措施,在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 发生为害特点

1.1 茶黄螨发生为害大

茶黄螨为害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食性杂,为害作物多。近几年在湖北地区发生较严重的作物主要有辣椒、茄子、番茄、豇豆、毛豆等。据报道,茶黄螨寄主植物多达37个科80多种,为世界性害螨,分布遍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3]。二是繁殖快,为害周期长。29~32℃时,茶黄螨完成1个世代需要4~6天;18~22℃时需8~12天[4]。据观察,茶黄螨在湖北地区全年均可发生,年发生20代以上。大棚蔬菜5月开始发生,6~9月是为害盛期;露地蔬菜,一般于6月中旬至7月中旬发生,8~9月是为害高峰期。10月以后虫口数量随气温下降而减少。三是为害损失大。据近几年为害损失调查,一般年份造成为害损失在10%~30%,严重时达50%以上,甚至绝收。

1.2 茶黄螨为害症状不易识别

茶黄螨一生要经历卵、幼螨、若螨和成螨4个阶段。卵长约0.1 mm,幼螨长约0.11 mm,若螨长约0.15 mm,成螨长0.19~0.21 mm,个体很小,肉眼难以识别[5]。茶黄螨开始为害无明显症状,一旦发现为害症状,螨量已经很大。

茶黄螨主要以成螨和幼螨集中在寄主植物的幼嫩部分刺吸汁液为害。未展开嫩叶受害,叶片畸形窄小,皱缩扭曲,叶缘上卷,难以正常展开;已展开叶片受害,叶缘沿叶柄向下卷曲,叶片正面绿色,具油渍状光泽(发亮),背面变褐色。嫩茎受害,表皮失去光泽,呈暗褐色或红褐色,木质化,僵硬直立,受害后新长出嫩茎扭曲畸形、节间缩短,为害重的枝丫缝处常见白色毛状蛛丝。生长点受害,萎缩变黄,不发新叶,形成“秃顶”。蕾花受害,不能正常开花、结果,逐渐变黄萎缩,导致落花、落蕾,直接影响产量。幼嫩果实受害,果柄、萼片及果皮表面木栓化,生长受到抑制,僵化、变硬,丧失光泽,成锈壁果。这些症状与病毒病的症状和一些激素类药害十分相似,农户难以准确识别,容易造成盲目防治,药不对路。

1.3 茶黄螨发生为害具有趋嫩性

茶黄螨发生为害具有很强的趋嫩性,始终随着植株的生长而转移为害,主要为害寄主植物的嫩芽、嫩叶、嫩茎、嫩果、蕾花、果柄及萼片等幼嫩组织。这是因为茶黄螨具有趋嫩转移为害的习性,一部分由雌成螨和幼螨自身爬行转移,另一部分由雄成螨携带雌若螨转移,雄成螨有携带雌若螨向植株幼嫩部位迁移的习性,转移到植株幼嫩部位的雌若螨在雄螨身体上蜕1次皮变为成螨后,即与雄螨交配产卵繁殖发育为害。

2 综合防控对策

2.1 生态防治

①清洁田园 蔬菜采收后及时铲除田间残株和杂草,特别是茶黄螨的寄主如茄科的龙葵等杂草,以减少虫源。

②轮作 将茶黄螨嗜食寄主与非嗜食寄主轮作,如百合科与茄果类和瓜类轮作,十字花科与茄果类和瓜类轮作,对茶黄螨种群发生均有抑制作用。

③培育无螨苗 选择无螨害大棚育苗,育苗棚室在育苗前,采用硫黄粉熏蒸灭螨。育苗期加强管理,培育无螨苗,杜绝菜苗带螨移栽。

2.2 生物防治

①自然天敌 利用蜘蛛、捕食螨、小花蝽等自然天敌对茶黄螨进行控制。

②人工释放天敌 据报道,尼氏钝绥螨、德氏钝绥螨、具瘤长须螨、冲蝇钝绥螨、畸螨对茶黄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6],有条件的地方可人工释放天敌。

③生物制剂 可选用0.3%印楝素乳油800倍液、10%浏阳霉素乳油1 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2 000倍液喷雾防治。

2.3 化学防治

可选用20%双甲脒乳油1 500倍液、10%虫螨腈悬浮剂2 000倍液、5%噻螨酮乳油2 000倍液、73%炔螨特乳油2 000倍液等喷雾防治。化学防治应严格控制用药量、施药次数和农药安全间隔期,确保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参考文献

[1] 吕佩珂,李明远,吴钜文.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305-306.

[2] 郑建秋.现代蔬菜病虫鉴别与防治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777-780.

[3] 石宝才,宫亚军,朱亮,等.茶黄螨的识别与防治[J].中国蔬菜,2014(4):66-67.

[4] 聂克艳,郅军锐.茶黄螨在蔬菜上的发生及防治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11):98-100.

[5] 张红霞,张春生,袁洋.保护地蔬菜茶黄螨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山东农业科学,2005(4):40-41.

[6] 何永梅,许雪娥.茶黄螨的绿色防控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15(5):41-42.

猜你喜欢

嫩茎果类化学防治
波罗蜜叶绿素缺失突变体嫩茎转录组分析
果类蔬菜水溶性肥料配方选择与应用分析
文冠果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茄果类蔬菜防早衰的方法
不同贮存方法对沅江荻芦嫩茎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植物镰刀菌枯萎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快吃甜慢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