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的生活化

2016-09-23罗振霖

新校园·中旬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高中历史策略

罗振霖

摘 要:新课程要求教学向生活、向学生的世界回归,即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增强历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但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仍存在不同程度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的现象。本文通过这种现象的分析,提出要在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贴近生活,使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能力得到开发和培养,学生潜能得以开发。

关键词: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策略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之一是让高中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融合,让高中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共鸣。然而,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中仍不同程度地脱离学生的实际和已有经验,以教师、书本为中心,开展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使原本鲜活的历史变得呆板,学生是望“史”兴叹。鉴于这种现状,本文拟通过对影响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现状的分析,对历史生活教学提出自己的策略。

一、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现状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历史课堂教学必须发生质的变化,历史的生活化教学是促成质变的方式之一。目前,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在实践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生活化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并不是很理想。

1.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依旧

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多样化,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在高考大环境下,以考纲为教学大纲的现象随处皆是,高考要求什么,教师就按考纲教什么,要求学生关注什么,掌握什么。所以,在升学压力之下,把基础知识的落实作为教学目标的传统教学方式仍顽固地影响着新时期的教学。学生习惯于被灌输,不会主动思考。难怪有如此调侃“轰轰烈烈搞课改,扎扎实实抓应试”。

2.教材编写过于浓缩

为了实现新课改精神,高中教材体例以专题史出现,从而导致知识点的高度概括,这就造成内容丰富的历史书成了干瘪瘪的“知识点”的大集合。如必修三思想史第一专题第一课“百家争鸣”的“孔子和早期儒学”一目仅介绍“孔子、孟子、荀子”三人的主要主张,这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因此,新教材虽然语言生动活泼,史学观念新颖,文字插图并重,但却与实际教学实践存在不符之处,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处,学生也只能“敬而远之”。

3.教学手段、方式跟不上时代要求

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探究,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头脑风暴法等,借助新的科技手段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如微课、翻转课堂、幕课等。但在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习惯于将历史知识简单地列为要点和序号,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满堂灌”,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变成“这是考点,要划下来”之类枯燥、干瘪的要求。在新课改中许多教师试图通过“合作探究”教学方式,改变传统一言堂的课堂教学局面。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为了形式主义而作秀。教师课堂所设计的环节无法落于实处,无法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较深层次的思考,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种教学方式往往看起来热闹,实际却无多大的教学效果。

4.现有的教学评价过于陈旧

在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下,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量化为分数。哪个班考试成绩好,就等同于这个班教师的教学质量高,学生素质好,考试与成绩成为对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唯一标准。学生的个性、创新能力在这种片面的、独断的应试评价体系下,慢慢被湮没,学生成了零件标准化生产的“复制品”,只会在教材、笔记中“上下求索”,历史教学脱离了学生的需求,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

5.新型教师的不足

目前高中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另一问题就是现有新型教师资源的严重不足。高中历史教师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一路摸爬滚打走过来的,对于基础知识和分数他们也是视为至高无上的,对于学生习惯于以成绩高低作为评判标准,而且教师的地位与学生成绩特别是高考成绩的好坏相挂钩。因此,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言语掌控能力、娴熟的表达能力、丰富的知识储备等。

新课程改革为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新机遇,为历史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提供了可能。但迎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处理好这些问题成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生活化能否成功的一大关键。

二、高中历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教师教学理念的生活化

首先,高中历史教师从教育理念的改变开始,需用生活化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教师必须做有心人,善于在生活中捕捉教育资源。另外,历史本身也是人的历史,学习历史理应贴近人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

其次,教师对学生的成才观要有重新的认识。中学历史教学不是要培养考试机器,也不是要培养历史工作者、专家,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历史的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创造条件。“教学应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的教学,它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是对生命的一种终极关怀。”教学应是一种人文关怀,是对学生生命发展的重视。教师有如此观念,方会关注学生的生活积累,把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及生命联系起来。

2.教学资源的生活化

随着课改的推进,对教学资源的理解也跟着推进。在历史教学进程中,教师应当利用现有的教材、图书馆、网络资源、社区资源并全力开发形式多样的其他教学资源,贴近学生的资源,为提高学生素质所用。

历史教材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源。新教材在原来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经济史、文化史、科技史及社会史等方面的内容,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的内容使历史教材更加贴近现实社会生活。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教材内容为教学服务。

教学资源除了历史教材这一基本载体外,还有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这些历史教学资源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丰富了历史课程的内容。另外,课堂教学还可以利用当地的乡土文化资源,学生熟悉自己身边的乡土文化,对其有感情、有兴趣,学习起来也倍感亲切。而且这种模式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整体历史课程的同时对家乡有更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弘扬了当地的历史与文化,提高了当地整体的人文素质水平。

3.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1)教学设计的生活化

精心备课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因此,在课前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入情入境的课堂设计十分必要。首先,要考虑教学目标的生活化。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因此,制订教学目标要注重知识的获得与学生的发展,从而实现知识技能与学生能力提升相结合。其次,要注重教学环境的设计,要营造一个充满尊重、民主、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学习。同时在营造情境时,尽力使课堂环境与课堂内容相吻合,使学生在特定的历史场景中感受特定的历史。

(2)教学形式的生活化

新课程要求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机械式教学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教师要实现教学方式多元化,提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进来,成为学习的主体。笔者认为目前较为可行的生活化教学方式有问题式探究教学、开放式教学以及情境模拟教学等。

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教师在教法的选择、设计上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学生的学是相辅相成的。在课堂教学中,不管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通过教师的教,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以教促学,教师的教法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总之,只有把历史与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教与学的优化组合,实现历史服务现实的教育意义。

(3)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生活既是学生的现实生活,也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所处的过去的生活。历史与现实生活本身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能将二者相联系,既可消除学生与学习内容的隔阂,也能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高中历史教师可将历史教师与学生熟知的素材,如社会热点、焦点或社会生活、学校生活相联系,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至于与现实生活难以联系的历史,我们可以用一定的办法再现历史情境,使学生在人物生活的年代,有效地获取历史信息。可利用历史图片、历史档案材料、历史影片等为学生再现当时的历史。因此,尽量把历史课堂与学生生活或历史生活联系起来,是实现历史课堂生活化的主要途径。

4.教学评价的生活化

应试教育体制下,课堂教学评价内容单一、标准简单,过于注重考试和测验成绩,评价主体则强调学校评教师、师生互评。在新时期课程改革进程中,评价要从学生的学业成绩、发展学生的潜能等多方面入手。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不仅在于鉴定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还在于学生是否满足社会和生活成长的个体需要。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技能的落实,更要注重与学生知识储备及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如是否重视课程生活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是否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是否能自如地驾驭课堂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评价的中心所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主要围绕三大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随着教师、学生评价内容的综合化和多元化,评价方法必然走向多元化。对教师的评价方法包括自我评课和学生评价。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则是多种多样的,有自我评价、教师评价、成绩等。

三、结语

教育的出发点和重点都是为了人,为了人能适应社会,适应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教育他人和被他人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是一种培养人的生活。本文认为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是与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的。历史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为基础,唤醒学生内在的动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历史生活化教学是符合课改精神的,是有重要意义的课堂教学,它不仅关注学的过程与结果,而且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在这种教学理念下,教师能够填补历史教学与生活实际脱节的鸿沟,使师生在课堂的互动中,达到历史学习与生活情感的“共鸣”。

参考文献:

[1]徐金才,何云峰.道德课堂,抵及新课程理念下大课堂的构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汪瀛.高中历史新课程教与学[M].北京:线装书局,2007.

[3]刘军.历史教学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山东省教育厅师范处组.新课程与教学改革[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教学高中历史策略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