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016-09-23史仲武
史仲武
随着我省初中升高中体育考试的全面实行,体育科目成绩在升学分值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目前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明显减少了。近年来,学生体质差,肥胖型学生较多,学生没有体育锻炼的意识。上体育只是走走过程,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因此,在体育科目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就责无旁贷了。
一、转变观念,让学生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转变观念,让学生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能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有了良好的体育习惯,学生能积极地参加到练习之中,感受体育锻炼给学生带来的无限魅力,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品质发生变化。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加强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动员学生、家长和一切社会力量,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之中。习惯和兴趣一样,都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重要的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习惯的培养。尤其是对于新入学的学生,更应该重视习惯的培养,以利于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基础。为了培养具有良好习惯的学生,教师首先要确立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意识。培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有持之以恒的决心、耐心、信心和爱心,为学生搭建良好习惯,形成“真情路”;教师需要以学生般的心态不断学习,为铺设“真情路”磨练自己的意识和能力;教师需要以发展的眼光培养发展的学生,将良好的习惯植根于学生的言行之中,最终达到好习惯伴成长、利终身的目的。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体育
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体育教师是教育者和组织者,体育教师的言行都会对学生的体育习惯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注意到这点,关爱每一位学生的身心成长。比如,一节耐久跑课程,要动员全体学生能跑下来,在备课时要想到各种突发事件,想办法让全体学生快乐地完成教学任务,可采用一些接力跑等团体性质的比赛,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感情感染每一位学生,让学生理解体育锻炼的魅力所在。这就要求每一位体育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奉献精神,关心呵护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到体育课的无限乐趣,学生就会自觉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最后达到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目的。
三、转换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健康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体育教学中常用方法是:开始部分,即课堂常规部分;准备部分,即热身部分;基本部分,即课的主要内容部分;结束部分,即放松部分。这是我们沿用了较古老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形式单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要想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浓厚的体育兴趣,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就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不断改革,转换教学方法,寻求更适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既要符合教材,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方式新颖有趣、易难适度、丰富多彩,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没有压力感。这样,学生就能积极地参加各种难度的体育锻炼,敢于挑战各种极限运动。如在准备活动中,采用一些简单而且有趣的体育游戏作为课的开始,为课的基本部分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一节足球课,在开始部分采用绕杆接力等游戏以熟悉球性,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好伏笔,从而使学生尽快进入到运动状态。因此,在教学中转换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尤为重要。
四、区别对待,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每一位学生学有所得,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一节快乐的体育课,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不能死板按照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进行教学,而要转变方法,最后达到大纲所规定的目标,把体育课变成快乐体育。在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训练,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体育锻炼,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安排合理教学内容
一节体育课的内容,不能只按照大纲要求进行安排,而要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符合学生运动水平的项目学生能积极地学习,敢于挑战。因此,教学内容的搭配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级水平特点。在安排中,教师不能把难度小的安排到高年级进行,把难度大的安排到低年级进行,教学难度低,高年级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教学难度过高,低年级学生不能完成任务,不能使学生形成学习兴趣。所以在安排课的内容时,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合理安排。在同一活动的训练中,常因学生素质的差异和技能上的差异而造成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产生的学习兴趣的程度不一。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学生学习主动性有密切的联系。安排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富有游戏性和竞赛性的教学内容,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形成终身体育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