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课堂设计,训练语感能力

2016-09-23肖国玲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语感荷花

肖国玲

语感是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等诸多因素。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可见培养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对学生加强语感训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语感呢?

一、创新课堂朗读,提高学生感悟能力

朗读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感情,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通过有声语言可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而且课堂朗读是小学语文传统教学方法之一。李白“六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所以能“日赋万言,依马可待”。朗读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方法,在课堂中加强朗读、创新朗读,对教学目标的完成,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朗读训练要关注以下三点。

首先,对学生朗读要有质量要求。即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书。所谓“正确”,就是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句子;所谓“流利”,就是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速度接近于说话,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所谓“有感情”,就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其次,学生朗读要充分、透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出层次。每读一次,教师就要有明确的要求和目标。每读一次都要有提高。朗读时,要指导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读出气势、韵味和技巧,直到悟出仅凭语言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如《再见了,亲人》一文感情真挚,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别致 ,作者是以志愿军与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 ,送别时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结尾以连续呼唤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直接抒发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我在指导学习本课时,先指导学生读准、读通、读顺,整体把握课文情感基调,然后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并让学生注意文本中的一些叙事抒情部分,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入情入境地朗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过程中,逐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出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而达到文本、作者、读者三者思想感情的共鸣。

然后,朗读时要让学生学会精读。朱熹说过:“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精读就是要边读书边思考,读者沉浸在作品中,对关键词语深入品味,对语气变化细细推敲,从而领会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发掘出作品背后深藏的意蕴和情感。精读是语感由感性直觉步入理性直觉的关键。在精读时,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读书时一定要“动笔墨”,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具体来说,有圈点勾画,可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如好词好句可用“”来表示,重点句可用“==”来表示,疑点可用“?”来表示,还可在文旁写下所思所感,做批注。

二、创设语言情境,体会感情意境

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而想象又必须有特定的语言环境。叶圣陶指出:“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在教学中,对于一些深奥的或情深意切的语言文字,仅靠抽象的分析、综合,学生往往难于作出深刻的理解,要体验其中蕴含的感情境界,必定让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在脑海里形成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发挥想象,就能使课文内容像看电影一样一幕幕再现在眼前。如《观潮》这篇课文,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如何让学生感受到钱塘江潮来时,那种汹涌澎湃、气势恢宏的场景呢?我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想象画面,再让学生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大部分能够表达出仿佛看到了潮水似万马奔腾,浩荡而来的汹涌之态以及山崩地裂的咆哮之声。借助想象化语言文字为生动的画面,还原作品当时的情景,使学生更好地领略当时气势宏大的的场面,由此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运用想象,不仅使学生进入作者所描述的境界中去感受,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创新积累方式,奠定运用条件

积累是运用的前提。“胸无点墨,无以成文”,当前,学生在作文时反映出的词汇贫乏,语病百出,正是由于没有进行文本语言的积累。课文教学中的读,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一遍遍地品读,在读中深化,直至熟能成诵,引领学生将课文中优美的语言伴随深切的情感体验积淀于心灵深处。只有让学生大量地积累语言文字,学生才能做到熟练地驾驭和运用文字。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学生文本语言的积累,所以学生在写作中就能较灵活地将文本语言为自己所用。如在教学《荷花》时,作者对荷花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再现了荷花的姿态美。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品读、想象荷花的美丽之后,对描写荷花美丽的语言进行了诵读积累。学生在写《美丽的莲湖公园》时,这样写道:“莲湖最美的地方要数莲花湖了!莲花湖占地几百亩,夏天的时候,莲花湖里,开满了荷花,有红的、白的、粉红的……整个公园芬芳扑鼻。这五颜六色的荷花姿态不一,有的欣然怒放,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半开着,像没有睡醒的小姑娘,有的高高地直立的自己的身子,好像在告诉人们自己是最美的一朵!湖水里的荷叶碧绿碧绿的,挨挨挤挤,一眼望不到尽头!看着这满池的荷花,不禁让我想起了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学生们将文本语言读到滚瓜烂熟时,文本的语言就自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了。再如教学《秋天的雨》,这篇文章文字优美,写出了秋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热爱秋天的感情。课堂上,我让学生对好词、好句、好段进行背诵积累。学生在写《美丽的秋天》时,这样写道:“秋姑娘带着香甜的气味来到了果园。红通通的苹果香香的,菠萝甜甜的,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挂在绿叶底下,枝头的石榴,裂开嘴笑了,散发着香甜的清香。树上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让秋姑娘品尝呢!”“秋姑娘将大自然装扮得五彩缤纷,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她在槐花枝头笑,她在小朋友的风筝上悠呀悠…… ” 学生们成功地将文本语言转化成了自己的语言,在写作时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同时,学生们在语言实践中感受到了积累的乐趣,体验到了迁移、运用的成功感。当然,学生的语感光靠课内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之后,头脑中才能形成更牢固、更多样的语感模式。所以教师还要随时注意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欲望,让读书成为他们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养成积累优美语言的好习惯。

参考资料: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2.毛光伟《语感——语文教学的支点》,《语文学习》1993年第5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语感荷花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荷花
荷花
夏天的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