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区域差异研究

2016-09-23邹荟霞任建兰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承载力山东省区域

邹荟霞,任建兰

(山东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山东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区域差异研究

邹荟霞,任建兰*

(山东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为准确分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整体状况及区域内部差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以山东省为研究对象,构建包含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因素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2014年山东省统计数据为基础,对全省和17个地级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资源环境本底脆弱导致山东省资源环境承载力不高,综合发展指数为0.33;17个地级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序参量可分为4种类型,呈现出北部>南部的空间分布特征,产生区域差异的原因主要有区位和自然条件因素、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人才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山东省

10.13358/j.issn.1008-813x.2016.04.08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阶段内,区域内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维护良好的基础下,区域内的资源环境能够支撑的总人口和社会经济总和的能力[1]。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资源环境承载力”成为评价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有效指标。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带动城市化、工业化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但是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了较大压力,出现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协调、不适应的矛盾突出,阻碍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树立和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的理念,即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此,需要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分析与评价,找到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优势与不足及产生区域差异的原因,这有助于决策者在制定规划中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从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目前关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雷勋平等[2]运用熵权Topsis法评价了安徽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并且用灰色关联系数分析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董文等[3]从资源和环境两个方面,对空气、土地、水、能源和生态五类影响区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进行了综合评价。陈丹[4]探讨了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政策建议。付云鹏等[5]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2004—2013年中国省级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状况以及时空特征。孙慧等[6]通过综合运用多种计量方法,对全国各省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聚类分析,并综合评判了各省市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整体状况及区域差异。孙茜等[7]运用突变级数模型评价了河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现状,运用障碍度模型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对其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对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预测,得出的结果与矿区实际情况相符合。邱鹏等[8]通过建立多指标评价体系并结合供需理念,综合评价了我国西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状。总体来看,目前关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含义解释、评估方法及综合评价不同尺度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等方面[9-13]。资源环境承载力对于区域能否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综合分析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有利于掌握区域资源与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和限制条件,进而制定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发展规划[14-18]。因此,本研究以山东省为研究对象,对山东省以及各地级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与评价,以期为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1 研究方法与指标体系

1.1研究方法

1.1.1指标标准化

运用极差标准化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分别利用公式(1)和(2)来处理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的数据,将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到 [0~1]之间。其中,ui代表标准化值,xi代表原始指标,ai为指标的最大值,βi为指标的最小值。

1.1.2指标权重

为确保权重的客观性,本研究运用熵值法确定不同评价指标权重。

计算指标比重:

计算指标熵值:

将熵值标准化:

计算指标权重:

1.1.3计算综合指数

根据上述步骤所得出的标准化值和权重,分别进行加权求和并计算得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RE,其中wi和ui分别代表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指标的权重和标准化值。

1.2指标体系

根据山东省资源环境的现状特征,遵循综合性、科学性、客观性、独立性、可得性、层次性等指标选取的原则,从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系统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建立山东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见表1),进而分析目前山东省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整体现状和区域差异。本研究所需数据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 (2015年)以及2015年山东省各地级市统计年鉴。

表1 山东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 结果与分析

3.1山东省及各市环境承载力计算结果

通过计算可知山东省及各市环境承载力,结果见图1:

图1 山东省及各市环境承载力计算结果

3.2结果分析

山东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发展指数为0.33,得分并不理想,说明山东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水平有待提高。导致这一结果的因素,一方面在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资源环境带来过大压力;另一方面山东省资源环境本底较脆弱,资源有限,环境容纳能力较低,海陆过度带生态比较脆弱,导致资源环境承载力难以提高。根据序参量,山东省17个地级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可分为4种类型(见图2):青岛和东营分别是国家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域,青岛地处沿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因胜利油田而崛起的东营是国家战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重要城市,也是我国湿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并且两个地区环境保护力度大,所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序参量高于0.4,是山东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最高的两个地级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序参量介于0.35~0.4、0.3~0.35的地区分布比较分散,呈现交错分布的态势,威海、聊城、莱芜、滨州、潍坊介于0.35~0.4,烟台、日照、淄博、德州介于0.3~0.35;资源环境承载力序参量低于0.3的地区主要位于山东省中部和南部,包括济南、泰安、菏泽、济宁、枣庄、临沂,这些地级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而言较低。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山东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序参量呈现出北部>南部的空间分布特征。

图2 山东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区域差异

根据目前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通过综合分析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区域差异的因素,可为科学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提供依据。在山东省17地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区位和自然条件因素的差异决定了地区的经济基础不同,从而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完善,现代化的技术应用较早,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并且增加了环境保护投入。而内陆地区,发展起步较晚,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从而制约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提高,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落后,对当地资源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另外济南、青岛、烟台等地人才资源丰富,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山东省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了当地能耗水平,进而影响了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例如:临沂、淄博、枣庄、聊城、滨州、菏泽等地,重化工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当地的资源环境索取力度较大,所以当地的资源环境压力较大,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一直较低。因此,山东省资源环境承载力产生区域差异的原因主要有区位和自然条件因素、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人才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

4 山东省环境承载力提升对策

4.1提倡资源节约利用,保障资源安全

山东省人均资源拥有量少,工业化与城镇化又需消耗大量资源,因此要把节约利用资源作为发展转型的突破口,集约利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加强节水型城镇建设,积极采用新技术提高城市各种资源利用效率,落实节能减排的政策,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4.2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并重视污染治理环节

目前酸雨、雾霾、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频发,应加快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加强治理水、大气和海洋环境污染的力度。通过落实相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加大环境破坏的惩罚力度;通过合理安排产业布局,维护好区域内资源环境,追求经济发展与区域资源环境良好的“双赢”模式,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4.3加强生态敏感区管制,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脆弱、环境容量小的区域,要严格控制城镇建设,城市新区、产业园区选址要避开重要生态功能区;对生态敏感和脆弱的地区加强保护与管制,构建涵盖重要山脉、水系、海岸带以及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生态安全格局,从而促进城镇化健康稳定发展。

[1]蒋辉,罗国云.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缘起与发展[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5):453-456.

[2]雷勋平,邱广华.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实证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6,36(1):314-323.

[3]董文,张新,池天河.我国省级主体功能区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1,13(2):177-183.

[4]陈丹,王然.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态势评估与政策建议[J].生态经济,2015,31(12):111-115,124.

[5]付云鹏,马树才.中国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时空特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5(9):96-103.

[6]孙慧,吕岩.基于多级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的资源承载力研究[J].经济管理,2011(5):24-29.

[7]孙茜,张捍卫,张小虎.河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测度及障碍因素诊断[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7):33-38.

[8]邱鹏.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J].软科学,2009,23 (6):66-69.

[9]高湘昀,安海忠,刘红红.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评述[J].资源与产业,2012,14(6):116-120.

[10]周侃,樊杰.中国欠发达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特征与影响因素——以宁夏西海固地区和云南怒江州为例[J].地理研究,2015,34(1):39-52.

[11]刘凯,任建兰,程钰,等.中国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演变与驱动因素[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1):27-33.

[12]陆大道,陈明星.关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编制大背景的几点认识[J].地理学报,2015,70(2):179-185.

[13]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党委宣传部,编辑部.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教育[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4(4):1-9.

[14]姚士谋,张平宇,余成,等.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J].地理科学,2014,34(6):641-647.

[15]方创琳,方嘉雯.解析城镇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瓶颈[J].中国国情国力,2013(4):33-34.

[16]玛伊热姆古丽·依明,孜比布拉·司马义.库尔勒市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环境的耦合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4,37(1):188-194.

[17]蒋辉,罗国云.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特点与功能[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3):253-256.

[18]李岩.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的实证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5):89-91.

(编辑:周利海)

A Study on Com prehensive Assessment and Regional Difference of Resource 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 in Shandong Province

Zou Huixia,Ren Jianlan*
(College of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 250014,China)

A measurement indicator system for the regional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which included economic factors,population factors,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was designed for the sake of evaluating situation of regional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and promoting the coordination of regional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source environment.The province and 17 prefecture level cities'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bearing capacity were evaluated by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Shandong province in 2014.The results showed that:Shandong province's resource 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 is not high because of extensiv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and resource environment local fragile,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dex is 0.33.The 17 prefecture level city resource 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 can be divided into 4 types,showing the spatial pattern is north region>south region.Cause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aremainly location and natural conditions,industrial structure,technological level,human resources,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 on.It can be used in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of regional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ource 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comprehensive assessment,regional difference,influence factor,Shandong province

X821

A

1008-813X(2016)04-0030-04

2016-06-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供需要素视角下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可持续性评估与空间均衡研究》(41571525)

邹荟霞(1992-),女,山东莒南人,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人文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

任建兰(1954-),女,山东莱州人,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专业,硕士,教授,主要从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猜你喜欢

承载力山东省区域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再生混凝土抗剪键接缝受剪性能及承载力计算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分割区域
区域发展篇
山东省即墨市
CFRP-PCP板加固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研究
耐火钢圆钢管混凝土柱耐火极限和承载力
潜艇极限承载力计算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