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
2016-09-23张俊玲
张俊玲
(山东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山东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
张俊玲
(山东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对山东省城镇化和产业结构的变动关系进行分析。时间上,利用SPSS软件对1978—2014年山东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将改革开放以来两者的变动关系分为波动期、调整期和优化期三个阶段,并分析了各个时期两者的相关性,并探讨两者变动关系的形成原因;空间上,分析山东省的沿海和内陆地区以及17地市之间存在的差异。根据分析的主要结论提出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城镇化;产业;相关性分析;山东省
10.13358/j.issn.1008-813x.2016.04.12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3.6%上升到2014年的55%,产业结构也由1978年的“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与其他沿海先进省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山东省在提升城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方面依然面临很大的压力。关于城镇化和产业结构互动关系的研究比较丰富。其中肖国东、樊千、张瑜等引入VAR模型,对城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1-4]。程艳、张二林等通过研究浙江省的数据,发现城镇化对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大于第一、二产业,城镇化和产业结构优化是相互促进的[5-6]。何伟、陈德华、郝希亮等发现甘肃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是正向促进关系,构建了产业转换模型,进而分析出了甘肃省各市州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和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联性[7-8]。东北地区的学者刘艳军认为城镇化对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表现出愈来愈明显的反馈效应,城镇化的发展是对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形成的适应与反馈作用[9-11]。
1 城镇化和产业结构的时间变动关系分析
1.1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变动的过程分析
1.1.1城镇化缓慢发展与产业结构波动时期(1978—1992年)
在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3年),改革的重点放在农村,农村经济和生产力得到发展,因此第一产业会有一个短暂的上升期。但是由于当时的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流动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1978—1983年城镇化水平仍在20%以下,增长缓慢。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扩展到城市,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工业化特征明显。工业化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为“二、三、一”,大量的农村劳动人口从农业上转移到二、三产业上来。1985年户籍制度的松动使人口的流动性加强,大量人口向城市聚集,城镇化水平提高很快,但是总体上水平仍较低,发展仍较缓慢。
1.1.2城镇化加速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期(1993—2002年)
1993年山东省城镇化率首次超过30%,城镇化进入加快发展阶段,截止到2002年,城镇化率达到41.1%,年均增长1.11%。这一时期,山东对外开放程度明显提高,外商投资成为推动城镇化发展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外资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提高了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当地政府为吸引外资在城市建设和公共环境设施配套上会加大投入,从而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1.1.3城镇化快速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期(2003—2014年)
2000年以来,经济的发展、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一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得以实施,城镇化质量大大提升。2011年山东省城镇化率突破50%,2014年达到55%。2003年以来,服务业成为调整经济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2006年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首次出现下降,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 187.26亿元,占GDP比重为32.8%。在山东经济增长速度己连续3年小幅回落的情况之下,第三产业增长速度逐年加快,比重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表明山东省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向农业、工业、服务业协调拉动转变。
图1 山东省城镇化率与产业产值比重变化过程分析
1.2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变动的相关性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知,山东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密切相关。为进一步研究二者间的关系,本文将在每个阶段中分别比较三次产业比重、就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之间的相关系数,将城镇化率作为因变量(Y),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作为自变量(Xi),并建立回归模型(y=axi+b),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角度探讨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相关程度。
表1 山东省城镇化水平与产业结构的相关关系
1.2.1城镇化缓慢发展时期(1978—1992年)
1978—1992年,城镇化与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人员比重都显著负相关,随着第一产业比重的不断下降,第一产业就业人员逐渐减少,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逐渐增加,人口开始向有许多企业的城镇聚集,城镇化水平有所提升。城镇化水平与第二产业比重相关性不显著,主要原因在于,虽然改革开放后,山东省工业有所发展,但是布局小而分散,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较弱。在这一时期,城镇化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呈很强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48),对城镇化水平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方程:y= 0.854 7x3+1.465 9,拟合方程均通过Y,F检验(图2)。这表明这个阶段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对城镇化带动作用较强,但是仍处于初级阶段,吸纳了较多低素质、低技能的劳动力。
图2 1978—1992年山东省城镇化率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回归模型
1.2.2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1993—2002年)
1993—2002年,城镇化与第一、三产业的相关性类似于第一阶段,都是随着第一产业比重的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不同的是,这一时期,城镇化水平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相关性变强,工业化快速发展,并在GDP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加强,城镇化也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进而对第二产业各产业与城镇化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医药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对城镇化具有较大的正向带动作用,相关系数均大于0.8。而矿采选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对城镇化有较大的负向下拉作用。
1.2.3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2003—2014年)
这一时期,城镇化发展速度依然很快,城镇化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呈现显著负相关,第二产业与就业人员比重显著正相关。这主要因为这一时期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开始下降,对城镇化的作用也减弱。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比重不断上升,成为带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城镇化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呈很强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41),对城镇化水平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方程:y=0.945 7x3+14.739,拟合方程均通过y,F检验(图3)。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更加多元,城镇化水平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
表2 2003—2014年山东省城镇化水平与各产业产值比重相关关系
为进一步细分山东省二、三产业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尤其是第三产业,进一步对第二、三产业进行细分。由表2可以看出,城镇化水平与第二产业中的工业以及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呈显著负相关,与第三产业中的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其他产行业的相关性不显著。
图3 2003—2014年山东省城镇化率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回归模型
2 城镇化和产业结构的空间变动关系分析
2.1山东省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间存在差异
2005年、2010年、2014年3年,就全省而言,沿海地区的城镇化率普遍较高,其中青岛最高为68.41%,原因在于,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快,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并和内陆地区形成一定的差距。内陆地区,除发展较早、工业基础雄厚的济南和淄博外,其他地区的城镇化率都较低,其中菏泽和聊城全省最低,分别为41.6%、42%。原因在于,这两个市的第一产业比重一直很高,第二、三产业又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不强,制约着两市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2.2山东省17地市间差异明显,菏泽、聊城两市城镇化率和产业结构较落后
城镇化水平方面,2005—2014年10年间,滨州和临沂两市的城镇化率年均变化是最大的,分别为2.1%、1.7%,这与两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很大关系,尤其是第三产业。2005—2014年第三产业占比分别增加14.3%、10.5%,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其次是日照、德州、聊城、菏泽等市,年均增长率都在1%以上。济南和威海年均城镇化率变化最小,分别为0.44%、0.46%,当然这主要受两市2005年的城镇化水平较高的限制,城镇化提升空间较小。产业结构方面,两市的产业结构自2005年以来比较稳定,第三产业比重都有所上升,威海的产业结构一直是“二、三、一”结构,济南的产业结构一直是“三、二、一”结构。
3 山东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对策
从时间上看,山东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均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92年,产业结构形态呈现明显波动,城镇化发展缓慢,由于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二、三产业又处于初级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不强;这一阶段,城镇化率与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呈现很强的正相关关系。第二阶段为1993—2002年,第二、三产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第一产业进入加速下降阶段,城镇对人口的吸引力大大增加,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并从事非农产业,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城镇化率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相关性增强,与第一、三产业的相关性与第一阶段相似。第三阶段为2003—2014年,第一产业进入稳定低比重状态,第二产业比重在短暂上升之后开始逐渐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在短暂下降之后逐渐上升,第三产业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增强,城镇化仍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但是速度逐渐放慢,本阶段,城镇化率与第一、二产业都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第三产业呈现极强的正相关关系。
从空间上看,无论是城镇化率还是产业结构,山东省沿海地区都好于内陆地区,17地市之间也有较大的差异。青岛、济南两市的城镇化率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都远远高于其他15个地市,在全省形成双核心。其次是淄博、东营、威海、烟台4市,城镇化率和二、三产业产值比重较高,其中淄博是因为工业起步早,工业基础雄厚,工业对城镇化带动作用较强。城镇化率最低和二、三产业发展较慢的是菏泽、聊城两市,两市的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相对较高,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东营市属于比较特殊的情况,依靠自己优势的石油资源,东营市第二产业非常发达,在三产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比重一直在69%以上,第二产业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很强,城镇化发展较快。
根据上述结论,必须协调好城镇化率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促进城镇化率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首先,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就业,因为2014年山东省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为43.5%,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为34.6%,长期以来第三产业就业还不充分,必须要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劳动力就业;其次,加强低碳城市建设,合理转变发展方式,树立发展绿色产业观念,因地制宜地调整城市产业结构,逐步降低对资源要素高强度投入过度依赖的第二产业比重,刺激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发展,构建更加低碳化的经济结构,同时对业已破坏的环境进行生态修复和补偿。
[1]肖国东.我国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互动关系研究[J].甘肃理论学刊,2014(5):154-157.
[2]樊千,邱晖.我国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2013(21):19-20.
[3]张瑜,曹俊杰,禹文文.我国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进关系的研究[J].工业经济论坛,2015(6):47-53.
[4]王立栋.秦皇岛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25(5):22-25.
[5]程艳,施怡雯.浙江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优化的互动分析[J].浙江学刊,2010(4):205-210.
[6]张二林,禹光凯.基于VAR模型的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研究[J].特区经济,2014(1):34-36.
[7]陈德华,高正斌.欠发达省份城镇化、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甘肃省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5(58):57-65.
[8]郝希亮,王成龙.甘肃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J].开发研究,2014(5):64-67.
[9]刘艳军,李诚固,董会和,等.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城镇化响应:过程机制与趋势[J].经济地理,2007,27(3):433-437.
[10]刘艳军,李诚固,王颖,等.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城镇化响应的空间效应[J].城市规划,2010(10):30-35.
(编辑:程俊)
Changes in The Relationship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Shandong Province
Zhang Junling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 250014,China)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Shandong province from 1978 to 2014 by applying SPSS software.Three stages can be divided betwee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two,since the begin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It analyzed the correlation of both in different period.First,it studied the correlation of each period,and explored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hanges.Then,analyz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handong Province coastal and inland regions,as well as 17 cities.Finally,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which provide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Shandong province.
urbanization,industrial structure,correlation analysis,Shandong province
X321
A
1008-813X(2016)04-0045-05
2016-06-1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20年国际生育率新变动的空间分异研究》(15BRK012)
张俊玲(1992-),女,山东滨州人,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区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