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铜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的铜陵工业遗存再利用研究

2016-09-23王伟赟侯茂文

关键词:铜陵市铜陵遗存

王伟赟, 侯茂文

(铜陵学院 a.图书馆;b.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安徽 铜陵 244000)



铜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的铜陵工业遗存再利用研究

王伟赟a,侯茂文b

(铜陵学院 a.图书馆;b.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安徽 铜陵244000)

工矿城市铜陵拥有大量自清代以来的工业遗存,这些工业遗存为铜陵铜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文章对铜陵的工业遗存进行细致梳理,剖析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系统阐述其开发利用的物质基础和文化价值,进而探讨了以其为载体的铜文化产业发展方式,提出不同文化层次的多元化发展才能使工业遗存在铜文化产业发展中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利用。

工业遗存;铜文化;文化产业

2009年3月,铜陵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面对着矿产资源枯竭和“新常态”下有色行业经济下行的严峻形势,铜陵这座传统的资源型工矿城市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也是安徽省“861”行动计划重点发展的八大产业之一,铜陵依托原有的铜文化底蕴和铜工业实力,以铜为载体和元素,积极发展铜文化产业。

一、铜陵工业遗存的铜文化意义

铜陵工业源于矿业,以产铜著称,是中国最早的产铜地之一,其矿冶历史始于商周,盛于唐宋,延至当代,数千年绵延不断。西汉唯一的“铜官”、六朝著名的“梅根冶”、唐宋时期的“铜官场”等历代官方重要的采冶机构均设于此;清朝末年,英、日等国先后来这里侵占铜矿主权;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也在铜陵进行掠夺性开采;建国初,铜陵是国家首批确定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20世纪50-70年代是铜陵厂矿建设的高峰。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铜陵的铜矿采掘和铜工业遗留了大量的采冶矿山、工业厂区、工业建筑及工业设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这些工业遗存逐渐被荒废或重建。但实际上,这些铜工业遗存是铜陵工业文明史和工业进程的记录,是铜陵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巨大的铜文化底蕴,孕含有丰富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在铜陵大力发展铜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有铜工业遗存资源这一物质基础,多元化地发掘其不同层次的文化价值,让珍贵的工业遗存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铜陵工业遗存的保存与利用状况

近些年,铜陵市高度重视对工业遗存的保护工作。2006年铜陵市就发布了《安徽省铜陵市大铜官山公园概念性规划(2006-2030)》,规划中的矿坑遗址博物馆就是利用铜官山铜矿工业遗存中的矿井坑道进行保存恢复,形成地下空间体系;2010年,铜陵市铜官山国家矿山公园正式获得国土资源部审批,成为第二批国家矿山公园;2013年,铜陵市公布了《铜陵国家矿山公园规划》,规划中综合铜陵国家矿山公园的生态资源、人文资源现状和发展需要,总体形成“一心两带四片”的空间格局,以具有代表性的、具有突出历史价值的矿业工业建筑单体和人类活动遗迹为基本点,通过建筑空间的保护、更新和再生,串点成线,以线带面,形成能够展示国家矿山公园人文生态修复治理成果的特色区域。铜官山铜矿老铁路(有色铁路专用线)于1958年7月1日通车,全长11.65公里,把铜矿、一冶和横港码头连接了起来;20世纪70年代初再次改造,将窄轨改为标准轨,并与芜铜铁路相连,全长26.44公里。在2010年9月拆除穿过市区的铜矿专用铁路时,特意保留了一段大约100米的老铁道,市文化部门在该处设立起一座大理石保护碑[1]。2011年公布的铜陵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铜官山铜矿选厂选矿车间、铜官山铜矿老铁路(有色铁路专用线)、铜山铜矿工人俱乐部旧址等三处工业遗存被列入其中。2012年建设的滨江生态公园,一些旧码头、矿料堆场等被改造成了深受市民欢迎的长江观景台。

笔者通过资料收集、走访调研、实地考察等方式,大致了解了铜陵市的主要工业遗存情况,并作了简单梳理,见下表所例:

表1 铜陵市主要工业遗存简表

续表

三、铜陵市工业遗存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 建设性破坏现象严重

上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铜陵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旧城改造,需要为城市建设提供大量建设用地,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大片的老城区被夷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高强度的开发建设,这种破坏性的建设方式,导致很多有价值的产业建筑被毁损拆除,例如接待苏联专家的友好招待所、天井湖宾馆一号楼、老火车站,等等。同时,由于工业技术更新换代的需要,有些工厂在改造更新中,将一些有价值的工业建筑业轻易推倒,其中最为可惜的是有色第一冶炼厂1953年建成的、炼出新中国第一炉铜水的厂房和120米高的粗铜冶炼尾气排放烟囱,这几乎是铜陵市工业发展初期的见证。

2.管理体制不顺、保护意识不足

我国工业遗存项目保护有三套体系:文物保护单位、矿山公园和历史建筑,三个体系名录分别由国家文物局、国土资源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管理,但铜陵市的工业遗存产权多归属工矿商企业集团,呈现为闲置、废弃、转租、仍在生产等各种形态。不少身处困境的企业在清理债务、投资发展中都需要通过土地出让获得资金,而管理的条块分割使得遗产保护与企业的经济发展之间出现矛盾、不能兼顾时,在保护企业自身还是保护文化资产的选择中,无疑都只有选择前者,继而出现了厂房建筑、机械设备等工业遗存重要组成部分因扩大生产的需求而被迫拆毁的现象,管理部门或是无权限制,或是推脱管理职责,出现巨大管理重叠区或盲区[2],这导致了一些珍贵的工业遗存在慢慢地消失。

四、铜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的铜工业遗存再利用探讨

工业遗存的再利用,不仅是要强调对历史文化的保护,而且要兼顾产业发展,即既影响城市整体结构的平衡,又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让工业遗存在城市建设、生态修复、产业更新、文化更新和社会更新方面得到更加充分地利用,使其既能够保持历史脉络和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的品位,又能成为城市发展的资本并融入城市的再利用,使其在新时代的城市生活中展现新的生命力。

1.工业遗存再利用为铜陵市铜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契机

铜陵市委、市政府及时把文化产业发展摆上突出位置,通过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加以推动,专门制定了《铜陵市铜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对铜陵的铜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目标与定位、战略与策略、空间布局、产业格局、经济与社会效益测算、保障措施以及重点项目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研究,厘清了铜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明确了发展定位,策划了工作重点。《规划》着力推动铜文化创意产业、铜雕塑和铜艺术品等相关产业集聚发展,依托青铜帝国铜文化产业集聚区、铜文化创意产业园及大铜官山公园等项目,把铜陵打造成全国乃至全球的铜文化产业高地。借助立体交通优势,打造江南特色铜文化旅游基地[3]。通过对《规划》的仔细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铜陵的工业遗存再利用与铜文化产业发展高度契合,特别是铜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铜文化旅游等多个方面,完全可以将其融入铜陵的铜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需要注意的是,工业遗存再利用背景下的铜陵市铜文化产业发展要在“保护文化价值为主、活化遗存利用为辅”的策略原则下进行。首先要保存好文化资产,然后再通过合理再利用使闲置的工业遗存活化、城市环境美化;其次将低密度工业用地转化为高价值公共利益土地,让废墟变美地,创造地方价值与提高生活品质,赋予这些工业遗存新的生命[4]。

2.工业遗存再利用为铜陵市铜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载体

通过对国内外的工业遗存改造实例的系统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工业遗存功能转换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原有工业厂区历史地段的边界条件、位置、规模、结构情况、建筑质量等,可以将工业遗存改造成为不同类型的用地和建筑功能。通过对前表1中铜陵市工业遗存保存实际情况的梳理,我们认为,现有的工业遗存可以为铜陵铜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下几种载体:

(1) 工业遗存公园对于大型和特大型工业遗存,建议设立工业遗存公园,从而将旧的工业建筑群保存于新的环境中,达到整体保护的目的。2006年,铜陵的《大铜官山公园概念性规划》中的矿坑遗址博物馆就是利用铜官山铜矿工业遗存中的矿井坑道进行保存、恢复、形成地下空间体系的。这是铜陵对工业遗存的保护再利用的初次尝试。在2010年铜陵市铜官山国家矿山公园正式获批后,2013年铜陵又公布了《铜陵国家矿山公园规划》,规划中也提出应以具有代表性的、具有突出历史价值的矿业工业建筑单体和人类活动遗迹为基本点,对建筑空间进行保护、更新和再生[5]。本次调研的铜官山铜矿选厂选矿车间(见图1),建于陡峭的山坡上,碎矿车间、磨浮车间、精矿车间等厂房随坡就势,层层错落,建筑与地形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山地工业建筑,总占地面积22 689 m2,其中建筑面积约10 000 m2,厂房均为砖混结构,部分为木质结构外墙。该车间历史原貌完整,因此在铜陵国家矿山公园开发建设中要仔细研究铜官山铜矿开采图纸和资料,保护并恢复不同形态的矿井、坑道、车间,对最古老的和保存最完好的部分工业遗存不要改造,而是原风貌地展示出来。

图1 铜官山铜矿选厂选矿车间

(2)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众多工业遗存区的更新中,保护再利用成为主流形式。这种类型的更新在我国工业遗存保护再利用中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像北京798工厂、上海1933老场坊等文化创意产业园。这种模式是在工业建筑的旧空间中加入丰富的工作空间以及生活空间,更注重工业元素符号。设计者更愿意将原有的工业遗留,如玻璃砖墙、铸铁柱子、砖墙体等,进行原汁原味的保留,从而体现出工业外露美学的特点。铜陵工业遗存中的铜官山化工总厂老普钙车间、制酸罐及磷酸老原料库(此二者见图2)、硫酸老原料库建设于上世纪60年代,老普钙车间主要分为原料破碎车间和熟化车间,破碎车间为框架结构,建筑面积为 309.3m2,熟化车间分为两栋厂房,中间用封闭走廊相连,将两栋厂房融为一体,厂房墙体为框架结构,屋顶为桁架结构,建筑面积为8 480.9m2,体量较大;老制造酸罐共4个,其中两个直径12.4米,另外两个直径为8.6米,均为铁制;磷酸原料库为框架结构,红砖墙体,建筑面积为6 124.7m2;硫酸原料库为两栋厂房,中间用架空走廊连接,厂房均为框架结构,红砖外墙,建筑面积为4 608.1m2。该厂地理位置较为优越、工业建筑元素浓郁,具有特有的历史底蕴、想象空间和文化内涵,比较适宜于保护兼再利用的模式。这些工业建筑所具有的空间上的高度适应性和功能上的灵活过渡性,以及工业建筑特征及环境特色,有利于激发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创意灵感、视觉创新和场景营造。将这些工业遗存建筑打造成集聚创意产业的文化产业园区,更容易吸引创意人才开展美术创作、产品研发设计、科学普及教育,既保存了工业遗存特色,又使公众乐于在其中游憩、观赏和娱乐[3]。

图2 化工总厂老制酸罐、磷酸原料库

(3) 产业观光工厂(工业旅游)铜陵的凤凰山铜矿(简称凤矿)和南车长江车辆有限责任公司(习惯称之为701工厂)是铜陵工业遗存保留较好的片区。701工厂保存较好的工业建筑有:老铸造车间、老货修厂、老办公楼、办公楼、轻锻车间厂房。老铸造车间,其为框架结构,建筑面积为18 066.3m2,体量宏大,内部墙体结构未变,外部墙体用面砖加以装修改造,原为机车厂修库;老货修厂为框架结构,建筑面积为4 786.2m2,现状为废弃不用,其拥有一部1906年德国生产的机器设备,年代久远,具有保存价值;老办公楼(恒昶公司办公楼)为砖混结构,2层,青砖外墙,坡屋顶,内走廊式布局,建筑面积为653.9m2;办公楼为框架结构,主体建筑中间最高为5层,两边逐步降低为4层、3层,对称布局,庄重大方,建筑面积3 405m2;轻锻车间厂房为框架结构,建筑面积为2 803.9m2,内部设备及外墙经过装修改造,部分墙体保留原貌红砖墙。凤矿保存较好的建筑有:招待所、选矿浓缩池、金工车间、粉矿仓、砾石仓、混合井井塔、选矿车间、老空压机房等。招待所为一层,红砖外墙,坡屋顶,建筑面积约693m2;凤矿选矿浓缩池为圆形,半径为12.4米;凤矿金工车间为悬臂梁屋顶,砖混墙体,建筑面积为787m2;凤矿粉矿仓、砾石仓为钢筋混凝土筒体结构,半径为4.3米;凤矿混合井井塔为框架结构,基地面积为172m2;凤矿选矿车间为桁架屋顶,框架墙体,建筑面积为3 447m2;凤矿老空压机房为砖混结构,建筑面积为572m2。通过完整展示这些工业建筑、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及周边地貌,可以提供与工业遗存资源相关的服务项目,开展产业观光或工业旅游,从而充分宣传工业文化,成为展示工业文明和文化艺术活动的双重载体,形成具有独特的观光、休闲功能的新的文化旅游方式。这两处工业遗存是铜陵市东部地区工业记忆的重要载体,在该地区的环境改善与环境提升的过程中也可以起到地标性景观的作用。凤矿和701厂工业遗存片区凤凰山风景区距离很近,很容易形成一条自然景区+工业遗存景观的旅游线路,形成工业景观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的文化景观带。同时,这两处工业遗存片区与铜陵一些革命遗址距离也较近,完全可以纳入到铜陵红色旅游系统中去,建立工业遗存+自然风光+革命遗址三线合一的旅游线路,使其成为铜陵旅游业新的增长极[7]。

(4) 工业博物馆对于铜陵一些单体建筑的工业遗存,如狮子山铜矿老空压机房,该机房为砖混结构,内部墙体清水勾缝,保持较好原貌,外部墙体进行过装修改造,粉刷成白色,建筑面积为729.7m2。该建筑历经50多年,见证了铜矿的发展历程,代表了一定时期的工业建筑风格特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再如三佳电子老厂房,老厂房位于厂区东北角,钢结构,轻钢屋顶,局部增高开透气窗,高度20米,面宽18米,总长95米,建筑总面积为4 786.2m2,现状为一半已废弃不用。对于这些工业遗存,可以根据原有产业及产品性质,设立各种门类的工业技术博物馆、厂史展示馆、企业纪念馆或专题博物馆。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工业遗存的性质,探索更为合理而广泛的利用方式,如建立美术馆、展览馆、社区文体中心(羽毛球馆)等,使公众得以游览、观赏和娱乐。

3.工业遗存再利用要注重文化层次多元化

上述四种载体充分利用了铜陵工业遗存的特色工业片区、区位优势、建筑个性、巨大空间等物质基础,这些都属于工业遗存的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指工业企业创造的、由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表现在矿山厂区、土木工程、机器设备、厂房建筑、生产工具、交通运输、办公用具、生活用具、历史档案及文献、手稿、影像录音、图书资料等有形资产方面。而仅仅通过工业遗存的物质文化助力铜文化产业发展是单一乏力的,缺乏精神力量的文化产业其生命力也是不长久的。因此,要充分利用铜陵工业遗存中丰富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在对工业遗存进行功能转换时,要注重保留原工业企业不同时期的核心价值观、企业使命、经营理念、企业精神、发展方针、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等精神文化资产,这是工业文化的核心。同时,生产工艺流程、手工技能标准、领导体制、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等制度文化也要得到体现。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在企业和员工行为上的透射,厂矿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体现了工人阶级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工业遗存的再利用只有通过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多元化展示,才能深刻展示铜陵铜工业的发展历程,使人们深刻了解企业和产业工人的历史贡献,让人们在体验工业遗存的怀旧情感中,激发起爱国、爱城、爱家的热情,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1]朱益华.铜陵工业遗存保护与利用初探[J].铜陵学院学报,2014,(6):28-30.

[2]吴佳雨,徐敏,刘伟国,戴湘毅.遗产区域视野下工业遗存保护与利用研究——以黄石矿冶工业遗存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14,(11):73-80.

[3]铜陵市政府信息公开网.铜陵市铜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EB/OL].(2013-01-04)[2015-09-10].http://zwgk.tl.gov.cn/web/XxgkNewsHtml/003096562/201301/003096562-201301-00033-149699.html,2013-01-04.

[4]胡玲.总体规划背景下长沙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11.

[5]余宏.工业型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路径研究——以安徽铜陵市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16):95-97.

[6]杨枫,姜晔,张轶.工业遗存的保护之路[N].大连日报, 2009-06-28(B01).

[7]王跃飞,韩正安. 铜文化视角下的铜陵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25-130.

(责任编辑蒋涛涌)

On Industrial Heritage Reuse in Tongling C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pper Culture Industry

WANG Wei-yuna,HOU Mao-wenb

(a.Library; b.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Tongling University, Tongling 244000, China)

As an industrial and mining city, Tongling has a large number of industrial heritage since Qing Dynasty, which provides a wealth of material culture, spiritual culture, system culture and behavior cultu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pper culture industry in Tongl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in Tongling, elaborates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and cultural value of its development, and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copper culture industry with it as the carrier.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cultural levels can make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get better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pper culture industry.

industrial heritage; copper culture; culture industry

2015-09-15

铜陵学院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重大招标课题(2013twhzd04);铜陵市软课题合作项目及研究课题(SYKT2015-01)

王伟赟(1975-),男,安徽铜陵人,副研究馆员。

G124

A

1008-3634(2016)03-0015-06

猜你喜欢

铜陵市铜陵遗存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亲亲的鸟
其实冬天不可怕
辽代契丹贵族墓地守冢人居住遗存和祭祀遗存初探
互联网+时代下大众阅览点对青年之影响——以安徽省铜陵市全民阅览点为例
贵州有的唐代遗存
铜陵市居民分项收入结构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