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堂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探究
2016-09-23黄旭
黄旭
【摘 要】新课改强调素质教育,明确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此大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应运而生。它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课改打开了新天地。
【关键词】思想品德 小组合作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1-0136-02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随着我校课改的深入,我尝试着在思想品德课堂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就一学期以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希望能将小组合作运用得更加有效。
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探索
小组合作学习是近年来广泛运用于课堂改革的模式之一,它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常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据各自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分类组合在一起。我所在班级采用的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每组4到6个同学,每个组内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便于组内成员优势互补,小组之间公平竞争。
在课堂教学中,我会针对学生情况,布置一些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在讨论问题中,归纳知识要点,拓展思维,在展示和陈述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内化知识和观点。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
孔子曾经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信心等。运用小组合作一学期以来,我感受到它所带来的益处:
(一)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传统教学中,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为了维护知识的权威和教师的权威,师生关系往往是严肃的、不对等的。实行小组合作后,课堂活动增多,老师和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和互动。在讲到九年级《共享阳光》一课时,学生分组讨论政府在帮助弱势群体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说出了一些课本以外的内容,一个学生以自己为例,谈到作为一个外地生能在成都读书,是得益于九年义务教育政策,让我非常惊喜。在和学生交流中,鼓励和赞赏更多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更近了。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们专注于完成任务,彼此的竞争关系淡化了,更多的是合作与互助,课堂上的欢声笑语也更多了。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课堂通常是“满堂灌”,尤其是思想品德课,老师讲一节课下来很累,自觉的同学能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稍弱的同学很快就分神了,更谈不上吸收和运用。
采用小组合作模式后,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安排怎样的活动来完成教学目标等。从老师满堂讲,变为了学生自己说。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为了展示小组和自己,争先恐后地举手;为了不让小组掉队,组内成员会及时督促和帮助落后的成员。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高。
(三)提高了教师的课堂管理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进行小组合作后,每个人的行为都和小组紧密相关,在集体荣誉感和和归属感的号召下,大多数同学能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学习。偶尔出现懒惰或走神的情况,组内同学会立刻提醒,帮助其改正。这就避免了老师分心去管理学生,挨个去提醒、纠正,提高了课堂效率。尤其对于思想品德课这类所谓的“副科”,学生存在不重视的心理,通过小组合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
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它体现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令人惊喜的变化。但在实际操作中,无论是我还是其他老师,也感受到了小组合作操作不当带来的误区,从而使课堂没有达到高效的目的。
(一)有其“形”,无其“实”
为了呈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无论这节课适用不适用、这个问题适用不适用,都让学生分组讨论。好像只要一起讨论了,就是合作了。比如《成长的烦恼》一课,老师让学生讨论“青春期身体发育的特征”。这是书上现成的答案,学生看书马上就能找到,小组讨论三分钟显得多余。
还有的课堂没有经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直接抛出问题就让学生讨论,由于缺乏独立思考,讨论往往变成争论,没有达到合作的目的。
(二)学生缺乏合作和交际能力,教师引导不够
分组以后,小组内部逐渐产生了分裂:优生拥有发言权,其他成员从原来听老师的,变成了听学生的,最终沦为旁观者或被边缘化。小组展示的不是大家共同的成果,而是某一个人的想法。教师在形式上完成了小组成员的分配,但对学生合作意识、交际技能的培训等没有跟上。在教师自身尚未转型之前,很难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三)评价机制单一
评价机制单一,使小组合作学习中所蕴含的合作、互助、协调、人际交往等品质没有凸显出来。小组的优秀与否,往往是通过加减操行分或物质奖励来评价的。这种忽略过程、重视结果的评价方式,促使学生片面追求更多的加分和奖励,组间竞争加剧,而忽略了组内成员之间的合作,使小组合作学习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四、探索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的途径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广泛应用,对教学改革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但在平时的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待于改进,探索更多的途径,提高其实效性。
(一)借助班级的力量,合理安排小组成员
我所在的学校目前正在大力进行班改,各班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成立了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有各自的组名、组徽、组规、口号等,使各个学科的小组统一,奖惩标准统一,形成合力。
(二)教师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交往能力等方面的指导
对组员的培训应该是持续不断的、贯穿在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尤其在课堂活动中应给予指导和监控。
(三)丰富评价手段,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生命力
除了奖励优秀小组外,我也大力奖励进步小组和本周“最给力”小组。对互助合作进步明显的个人和小组,请他们介绍经验。课下给学生颁发积分券,强化他们的认同感。奖励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口头表扬,或者根据学生的需要,如发喜报、给家长发表扬短信、减免任务等。应该还有更多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值得我们继续探索。
总之,新课改强调素质教育,无疑是符合当前信息化社会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长远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迅速推广并成为课改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是有着许多优势和作用的。虽然目前还不完善,但作为战斗在一线的教师,应当积极学习,探索更适合学生的小组合作模式,借力于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