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守儿童亲人缺失感与社会孤独探析

2016-09-23刘红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

刘红

【摘 要】通过对遵义市遵义县龙坑镇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和家访,发现该地留守儿童年龄偏小,父母单失和双失现象很严重,留守儿童普遍有亲人缺失感,尤其在学龄前期,由于隔代教育和抚养,这些孩子的社会孤独现象严重。从社会角度出发,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建立留守儿童关爱网络,用社会支持体系搭建关爱平台,给留守儿童筑起爱的城堡。

【关键词】留守儿童 亲人缺失感 社会孤独 关爱网络

【中图分类号】G63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1-0010-02

在贵州毕节市出现4名留守儿童在家服毒自杀的事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再一次被社会所重视,大家再一次开始关注这样一个随着中国城镇化脚步发展迅速时期的历史遗留问题。这些被埋藏在发展前进脚步中的,却又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不断爆发出新问题的特定人群,这些年少最需要关注的小小灵魂,却在特殊的时刻,特定的时间,由于生活的压力,缺少来自于父亲、母亲单方或者双方的父爱和母爱,而过早成熟起来的孩子们再一次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笔者来到遵义市遵义县龙坑镇对这里的留守儿童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家访,发现该地的留守儿童单双失现象严重,呈现低龄化的趋势。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

1. 零岁至三岁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

身体发展迅速,认知范围逐渐扩大。从呱呱落地到流畅的说话,从半遮半闭到调皮可爱的眼神,从什么都不知道到双手双脚动作发展很迅速,从出生时的小不点长大成为爸爸妈妈的小可爱,这时的宝宝经历了人生第一次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完成了婴儿到幼儿的转化过程。

用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来看,这时候的宝宝属于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的人格发展的关键性任务是和最亲密的人建立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这一时期的宝宝由于身体最为弱小,最需要人保护,所以,父亲和母亲在身边照顾的孩子更容易形成心理的依恋,获得幸福。有父母在旁照顾的宝宝,通常长大以后会更容易相信别人,更容易看见希望和梦想,形成信任的好品质;但若这时候缺失父爱或者母爱,宝宝在长大后容易形成困惑,对任何事任何人都会持有怀疑。

2. 四岁至六岁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

这一时期的很多孩子进入幼儿园与同伴相处,面对同伴群体,他们往往会有更多的独创性为和想象力的产生,身体成长发育的速度相对于第一阶段趋于缓和,活动范围增大,也开始出现了早期的童年游戏。

这一阶段的幼儿,他们的阶段性冲突是主动对内疚。在学习上他们精力充沛并且敢于去探索未知,这个时期的父母,要学会去激励孩子,让孩子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和意义,让孩子拥有更多的独创性,体验着自主的实现;否则这时期的孩子就容易缺乏自信,倾向于进入别人安排的地方而产生内疚感。

3. 学龄期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这时候的孩子是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进入了学校,开始了新的生活。面对学习、面对同伴、面对生活,父母应该做的是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作息习惯,让他们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勤奋带给他们的孜孜不倦的乐趣,让孩子喜欢上学校、喜欢上老师、喜欢上学习。但是这个阶段若是不能够很好过度,那么孩子可能会因为被嘲讽感受到自卑,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终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二)留守儿童的亲人缺失感和社会孤独感

1. 留守儿童的亲人缺失感

据以前的调查可以看到,留守儿童与亲人沟通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1]。笔者通过调研和家访的方式得知,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都有很强烈的亲人缺失感。这里的亲人主要是指父亲和母亲。在调研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都对父母特别介怀,年长一点的孩子提到,365天天天盼望着父母归来,归来的时候就只有一个周的时间,陪他们的时间更是少得可怜,有时候会有些小抱怨,到底父母真的爱过自己没有;年小一点的孩子对父母就很陌生,尤其是那些几个月父母就离开的孩子,长大后就感觉有没有父母在身边其实差不多,感觉父母就像是一个很久不见的陌生人,想和他们亲但事实很陌生;甚至有个留守儿童还提到,在需要父母的时候没有看见他们,现在对父母这个词语感觉不重要了,觉得自己的成长与父母无关。在调查中还发现,对于父母单失或双失的家庭而言,不是留守儿童的幸福指数最高,其次是父母单失的家庭,最不幸福的是父母双失的家庭[2]。

2. 留守儿童的社会孤独

很多调查研究发现,留守儿童都存在不同的社会孤独现

象[3]。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系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亲人关系,其中包括和父母之间、和亲人之间的关系,但大多数的留守儿童的父母关系的缺失的;二类是同伴关系,其中包括和邻居家的孩子以及和同班同学之间的关系;三是师生关系,即留守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关系。留守儿童的这三类关系中排在第一的是同伴关系,和非留守儿童相比很大差距。但是,也有一些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焦虑水平、强迫、抑郁、人际关系紧张、敏感性比非留守儿童的更多,其中尤其是女性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的严重,也因此影响到了留守儿童的人际关系,即同伴关系。

3. 亲人缺失感与社会孤独的相关性

留守儿童是缺少父母关爱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早年父爱和母爱的暂时性缺失或长时间缺失,失去了早期的人际交往,亲人缺失感导致的社会孤独现象较为严重,调查发现,孩子的亲人缺失感越强,社会孤独感就越强,这中间存在正相关。若要给这些特殊的孩子一个较好的成长环境,就需要有其他的社会关系一定程度上弥补孩子的亲人缺失感和社会孤独感,这样的社会关系不能够取代父爱和母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但是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建立留守儿童关爱网络

(一)“留守儿童之家”的开展情况

国家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以来,但凡有留守儿童的地方,就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4]的社会支持体系,从政府干预的角度统筹规划,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并对留守儿童的各种行为进行一定的干预,有的地方对留守儿童还建立“代理家长”[5]制度,从志愿者队伍与农村家庭互动,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体系,由此来提高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增加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从而使留守儿童在心理上获得安慰,能够更好地成长。这些体系从调查研究来说,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可以在某些方面暂时缓解留守儿童的基本问题,但是,这些体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有的地方过于流于形式,或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涉及到法律和责任德问题等等。

(二)留守儿童关爱网络

1. 数据平台的建立

目前,各地的留守儿童数据大多数都是属于隐秘化,即官方能够掌握数据但是其他人不能掌握,使得大家不知道到底留守儿童的现状是什么样的,笔者建议,在建立留守儿童关爱网络的时候首先要公布各地区留守儿童的大数据资料,对于细节,为了保护留守儿童的隐私和家庭情况,实行细节保密制。同这些数据搭建一个网络系统,从官方大数据开始,对“留守儿童的重灾区”找到几个大的数据点首先进行攻破,从家庭构成、孩子年龄、当地的留守儿童政策及支持体系来建立网络数据,为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平台提供基本保障。

2. 志愿者队伍的培养

在网络上发布征集自愿者的消息,留下关于志愿者的基本信息,其中包括职业、服务时间、服务志向、兴趣爱好等基本信息,用来与网络数据进行相对匹配,决定志愿者的服务地点及类型。为了加强自愿者的资源服务的基本知识,通过网络学习和现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让自愿者们学习基本的相关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些理论及策略,培训的过程需要考勤,必须修满相应的课时才能参加实践服务,学习的整个过程是免费的。在资源服务期间,国家需要在政策上及资金上给予自愿者们一定的支持。

3. 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

自愿工作做得再好,也不能替代父母对于留守儿童的影响,所以除了用自愿服务的方式来增加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以减轻留守儿童的亲人缺失感以外,还需要积极鼓动孩子的父母多花些时间陪伴孩子,多花些心思对待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爱母爱的支持,培养他们自信做人的品质。甚至鼓励双失父母其中一个回归家庭,以提高孩子的幸福感指数,让孩子度过快乐的童年生活。

4. 健全留守儿童关爱网络

真正从政府、学校、家庭、自愿者体系来加大对于留守儿童的关爱关心,能够切身体会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从政府关爱、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家庭父母的关爱和支持、自愿者对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角度,形成一体化的结构,通过网络数据平台的分享,真正走入留守儿童的心中,让他们看见支持带给自己的力量,使他们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 琴,刘 婷,娄廷婷.重庆市留守儿童亲子沟通现状调查研究[J].决策咨询,2013,43-56.

[2] 张丽芳,唐日新,胡 燕,徐德淼.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与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杂志,2006,368.

[3] 王 鑫,郭 强.贵州省某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水平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杂志,2010,210.

[4] 张孝义,王瑞乐.留守儿童之家 对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8.

[5] 吴友平.对留守儿童施以”代理家长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4.5.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研究*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困境及对策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留守儿童法律权益保护问题及优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