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来源比较及优化建议

2016-09-22陈群

中国经贸导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学杂费经费支出教育经费

陈群

摘要:本文从近年地方高校教育经费区域差异角度定量分析和横向比较出现差异的原因,从建立财政教育投入增长机制、相关政策倾斜、各地学杂费标准弹性化、地方高校完善筹资体制几方面提出优化我国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来源的建议。

关键词:地方高校 教育经费 区域

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很多要求,包括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以及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地方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最多,承担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主体任务,而教育经费作为支持高校发展的重要保障,优化其来源及结构对于探讨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新的增长点,促进地方高校发展进而推进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方高校区域间教育经费收支现状及横向比较

我国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最主要的两大来源分别是教育事业费拨款和事业收入。我国31省市2014年该指标总收入为5792.71亿元,分省市看,西部地区的青海总经费额最少,为15.34亿元,东部地区的广东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收入最高,为441.28亿元;2014年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总支出为5532.97亿元,分省市看,仍然是西部地区的西藏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最少,为14.89亿元,东部地区的江苏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最高,为427.36亿元。考虑到各省市的地方高校及学生数量存在较大差距,如单纯以教育经费收支总额来作为比较对象说服力不强,目前普遍认可的参考标的是以“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等指标来衡量教育发展水平。

以2014年为例,按照国家发改委解释的政策上划分,总体把地方高校分成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通过比较三者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得出下图1。从图1中比较可以看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间“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存在明显的差距,东部地区指标高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指标又高于中部地区,地方高校教育水平不均衡严重。

从表1对比可以看出,无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地区,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是教育事业费拨款和事业收入,两者总占比在84%到86%之间,占比差距不大,东部地区对教育事业费拨款的依赖较中西部地区小,在其余各项经费来源中:总体上科研拨款占比不高;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东部地区分别约是中西部地区的4倍和2倍,差距明显;中部地区在企业拨款和校办产业两块明显落后于东部和西部地区;社会捐赠经费上东部地区是西部地区的两倍,中部地区明显落后于东西部地区。

结合表1和图1来看,东部地区地方高校的教育经费来源生均额要高于中西部地区。从各地区内部比较结果来看,既有东部地区如山东地方高校2014年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仅1.69万元,也有西部地区如内蒙古和宁夏等地方高校2014年生均教育经费支出超过2.2万元,各地区的内部差异也较为悬殊,存在不均衡。

二、地方高校教育经费区域间差异的原因

(一)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一

国内许多文献研究已经证实,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地方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因素,而地方高校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地方财政教育拨款,地方经济发展水平间距决定了地方高校教育经费的高低。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地方高校教育经费差距巨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悬殊。

(二)国家近年来对中西部地区相关政策的倾斜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今天,虽然地方高校生均教育经费区域间差距仍然较大,但教育各相关部门已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如2010年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的意见》,制定了详细的促进和引导措施,对中西部地区地方高校生均拨款的奖补比例达35%,远高于东部的25%。相关政策的倾斜不仅提高了地方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还缩小了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教育经费差距。

(三)各地区地方高校的学杂费标准有差异

除了财政拨款,地方高校的教育经费另一大主要来源是事业收入中的学杂费收入,各区域的地方高校学杂费收取通常是依据所处省份的高校收费管理办法,各地区从3000元到15000元之间不等,不同专业之间还有不同标准,总体上依然是经济发达地区高于偏远地区。

(四)地方高校对其他教育经费来源结构的重视度不一

虽然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占据了地方高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但科研拨款、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捐赠在总经费结构中的地位也不容小觑。朱洁义指出,美国公立高校的捐赠收入占教育经费达4.7%,私立高校比例更高,达14.4%。部分地方高校对这些经费来源重视度不足,没有投入相应的人力和研究,导致其难以成为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这也是相关指标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

三、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来源优化的措施

(一)建立教育经费各级财政投入增长机制

教育事业费拨款几乎占据了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来源的一半,所以建立教育经费各级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对保障地方高校教育经费稳健发展极其必要,随着地方高校承担的高等教育任务越来越多,至少在形成新的教育经费主要来源前,必须保证原有的财政拨款投入比例才不致影响地方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继续加大对生均教育经费较少地区的战略倾斜

从上文分析来看,虽然自2010年后国家已有相关政策促进区域间地方高校生均教育经费均衡,但2014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差距仍然较大。中西部地区较为落后的经济水平限制了地方政府对高校教育拨款的投入,建议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方高校相应教育经费的补偿比例,提高中西部地方高校教育水平。

(三)依据地方情况适度调整学杂费标准

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准公共品”,其收费标准应该根据合理的分担比例来制定,各地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学杂费收取弹性制度。这个合理的分担比例中应该明确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中哪些可以进入成本,由学生个人承担比例的依据,综合考虑经济发展、财政投入、物价水平、高校专业特点及个人承受能力等因素,最好是交由第三方机构公开、透明的核算公布。从目前来看,2014年,江苏、浙江等10余省份早已上调公办高校学费,2016年江西和广东等省份也已确定上调学费,增幅在2.3%—20.2%之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来源的不足。

(四)地方高校要结合自身优势,完善筹资体制

长期以来,我国地方高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来源是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结合国外文献研究,建议地方高校寻求教育经费其他来源的增长点,例如校友等社会捐赠。根据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显示,2016年我国包括211和985高校在内的所有高校社会捐赠额中,地方高校有:山东理工大学7.86亿,宁波大学6.64亿,另外2015年校友捐赠中:温州大学4091万,浙江工业大学4039万;不论是从中国高校捐赠排行还是捐赠金额来看,部分地方高校已经走在了先列。

四、结语

要优化我国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来源的总量和结构,不仅需要中央财政兼顾区域间差异后有的放矢,还需要地方财政加大支持,更少不了地方高校自身对教育经费自筹的重视,只有多管齐下,才能建立地方高校教育经费筹措的长效机制,更好地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别敦荣,杨德广.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30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杨家珍.地方普通高校生均拨款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3

[3]李未,陈岳堂.地方高校教育经费筹措研究综述[J].管理观察,2014(11)

[4]杨文,王海明.我国财政学教育经费支出区域差异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4(5)

[5]朱洁义.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结构现状与高校社会捐赠[J].高教研究与实践,20

猜你喜欢

学杂费经费支出教育经费
住房财富与家庭教育支出的关系
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发布
地方高校经费支出结构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2007:义务教育学杂费也免了
天津:免除普通高中困难家庭学生学杂费
行政单位经费支出会计核算分析
中国将历史性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中央“三公”经费5年减35.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