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的哈尼族特色词汇翻译
2016-09-22赵茫茫王培
赵茫茫 王培
摘要: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渐加深,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是不可避免的。本文主要以哈尼族特色词汇的英译为例,从目的论的视角试图来寻求少数民族特色词汇英译的最佳途径:音译,直译,音译+直译,加注释等等,以达到弘扬名族文化,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目的论;少数民族特色词汇;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214-01
一、理论依据
翻译“目的论”属于功能翻译理论。最初,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e)提出了三种文本功能:即信息功能、表达功能、祈使功能(1981:163),作为目的论的雏形。20世纪80年代,莱斯的学生─ 著名的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发展了目的论,成为目的论的基础。 1984年,弗米尔和莱斯撰写了《翻译理论基础概述》,翻译目的论成型。
弗米尔认为,决定翻译过程的首要因素是翻译目的。目的决定了译者必须清醒认识并选择某一翻译策略。译者必须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通过目的语为原作作者和译文读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一方面,译者应准确理解并阐释原作者的意图,另一方面, 译文要被读者所接受。(1989)也就是说,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而且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或修改,翻译策略要取决于目的语读者或听众的需求和期望。翻译目的论对我国少数民族特色词汇的英译具有指导作用。
二、哈尼族特色词汇翻译策略
目的论的翻译观认为翻译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主张一切翻译活动要以实现目的为出发点。因此笔者认为,在翻译少数民族特色词汇时,译者应该博众家之长, 必要时采用中和策略, 即音译,直译,音译+直译,加注释译法并举。这样才能达到既传递民族文化信息又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
(一)直译
直译是指尽可能保留原文的内容和形式。例如,哈尼族的房子在当地称为“蘑菇屋”,经常翻译为“mushroom-shaped house”。这种译法能够尽可能多地保留源语的文化特征 , 同时又为译语读者和听众提供可读性,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
相似的使用直译进行翻译的哈尼族特色词汇有:
五指山峰 five-figures-like mountain;梯田 terraced fields;
云海sea of clouds;土房 keekwilee-house
(二) 直译+音译
有些有特殊含义的哈尼族词汇没有对等的翻译语,需要用音译和直译相结合的翻译技巧,例如:铓鼓舞翻译为“Dance manggu”。类似的还有一些哈尼族传统地方名字的翻译,如:牛角寨Niujiao village多依树Duoyishu village哈尼山寨Hani village俄扎乡 Ezha Town(三) 直译+注释
直译+注释的翻译技巧实际上是中文化移植现象,即保留了源语的形式,又给出了源语的背景信息和意义,例如,哈尼族有个祈福的宴席,是把收获的果实做成可口的饭菜摆成长长的宴席让全村人或者客人品尝,通常叫“长街宴”,英译为 “long-street banquet (a significant and mysterious feast reveal in celebrating the Angmutu Festival , or in The Lunar 10th Month Festival, the name of festival depends on different branches of Hani. In the day of long- street banquet, every family of the village will take one table on which many delicious dishes to the center of the village.)”,这样的翻译给出了背景信息,使译入语读者对哈尼族文化更加感兴趣,有利于文化传播。
(四)直译+音译+注释
有些哈尼族词汇需要通过直译+音译+注释的翻译技巧才能把民族特色词汇意义更加具体的传达,例如:
新米节 Xinmi Festival (the festival celebrate harvest of new rice );
开秧节 Kaiyang Festival (the festival to celebrate starting transplanting rice seedling)
音译的翻译技巧传递了中国的民族特色,注释的技巧更方便译入语读者的理解。在翻译哈尼族特色词汇时,经常使用直译+音譯+注释相结合的翻译技巧。
(五)意译
意译法着眼于传达原文意义的翻译(诠释),它舍去源语的语言形式和字面含义。在译语中,这种翻译方法强调用跨文化的“语用对等”词汇来表达源语的文化信息。例如把哈尼族的“插秧”翻译为“transplanting rice seeding”,“秧”意译为“rice seeding”非常准确。再如,哈尼族使用“水碓”借水电力进行舂米。把“水碓”翻译为“water-powered trip-hammers”形象生动,又易于译入语读者理解。
三、影响选择翻译技巧的因素
哈尼民族特色词汇诞生于中国特定的历史、地理、文化、习俗等独特的环境里,具有鲜明的民族或者地方特色,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因此,这些词的翻译应体现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有些词如果直接按照字面意思直接翻译或简单地音译,就会让人费解。那么就需要在按照字面直译的同时后面附加解释性的说明。但是解释性翻译太多就影响了文章的流畅性,所以尽可能要综合考虑,综合选择翻译技巧,在传达原意的基础上尽量做到简明。
四、结论
翻译目的论的核心理念是,翻译目的决定一切。译者将我国哈尼族特色词汇译成英文的目的是使得英语国家的读者和听众了解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因此,译者就应本着这一目的,结合特殊的语境,采用各种翻译技巧相结合,切实为准确宣传哈尼族传统文化以及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服务。
参考文献
[1]卢黛维.(2006).卢春梅(译).中国云南元阳梯田旅游.红河州新闻出版社.
[2]张红榛.(2005).哈尼族四季生产调解读.云南:云南美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3]张寒,吴玉(2011).王浩(译).遗梦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