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木雅藏区生计方式变迁及影响
2016-09-22李锦萍
李锦萍
摘要:木雅藏族聚居在藏彝走廊东部边缘民族迁徙频繁的峡谷地带,周边虽生活着其它族群,却较完整地保存了本族群独特的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贡嘎山乡不断借鉴和吸收其他族群文化,使木雅文化呈现出融多种文化特质的复合型文化特征,但也对生计方式等方面带来了影响。
关键词:木雅藏族;生计方式;变迁
中图分类号:K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31-02
生活在今甘孜州境内的木雅藏族主要分布在今康定县折多山以西、道孚县以南、雅江县以东、九龙县以北地区,被称之为“木雅娃”。主要包括九龙县的湾坝乡、洪坝乡、汤古乡,康定县的沙德乡、贡嘎山乡、普沙绒乡、朋布西乡和雅江县的祝桑乡。本次调查的贡嘎山乡,位于贡嘎山脚下,距县城188公里,与泸定、石棉、九龙三县接壤,平均海拔3500米,出产虫草、松茸、贝母等名贵中药材。幅员面积2106.93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贡嘎山乡地理条件闭塞,交通不便,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少,较完整地保存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
一、传统生计方式
20世纪30年代,俄国人顾彼得从康定出发穿越彝区前往云南,在途中经过如今的贡嘎山乡玉龙西时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终于站在海拔15000英尺的山口上,看着玉龙西深邃宽广的山谷,还有远处山谷两侧巍峨屹立的皑皑雪峰,这壮美的全景令人为之心动”。在他的笔下,这里是一片山谷草地和皑皑雪峰组成的美景,这也确实反映出玉龙西以及贡嘎山乡的生态面貌。贡嘎山乡以草场为主,耕地较少且生产水平低下,生产工具单一。加上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没有公路,只有马和步行这些简单的交通工具,交通极不方便。80年代以前的贡嘎山乡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下,只能选择依靠大自然的循环物种来作为最基本的生存资料。所以牧业和农业毫无疑问成为他们赖以生存的传统生计产业。
牧业以养殖牦牛、马匹为主。牦牛能满足众多生活需求,提供肉、毛、奶、皮等畜产品。马是适合于高海拔、严寒气候条件下的主要运输工具,无需备饲料,沿途以草为食,行走不衰。其所需草场分为天然草场半人工草场和人工草场。玉龙西有四季草场,平均每家饲养牛和马约五六十头。但随着现代交通日益发达,马的用途减少,饲养量也随之减少。
农业以青稞、小麦、豌豆为主。这些都是能在高寒地方生长的农作物,种上后不用浪费人力来管理,而且产量还很高。因此虽然现在有了其他的收入方式,这些农产品的种植依然没有被放棄,仍然占据生产生活的一部分。
二、新兴生计方式
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政府政策的扶持,以及藏民本身对现代社会的选择即改变传统生产习俗的愿望和能力。因此该乡除保留了上述传统的生计方式以外,又出现了多种新的生计方式。
(一)松茸、虫草交易
贡嘎山乡由于海拔高、光照强、无污染,蘑菇核糖核酸成分充足,因此松茸和虫草数量多、质量好。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识到野生菌的功效。加之国际市场对松茸的需求,尤其是从1980年代开始,松茸消费大国日本由于国内松茸大幅度减产,转而从世界各地进口松茸产品 ,这便为藏区松茸采摘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加之藏区交通的改善、保鲜技术的提高,使得松茸采集成为了当地一种新兴生计方式。
商贩主要来自沙德乡在两岔河、六巴村、玉龙西等固定设点收购。其次还有当地的兼职商贩,依据本年的实际采集量,决定是否加入到收购的行列。贡嘎山乡市场价格松茸35元/斤,虫草不低于30元/根,贡嘎山乡每天能收四五千斤,其中乡政府所在的六巴村每天能收到四五百斤。收购的松茸或虫草都要当天下午运到沙德乡,然后统一由大老板连夜送到康定、成都,甚至空运到更远的地方。
松茸一般是7-9月采集,虫草一般5—7月采集。一到采集的季节,全家都上山采集,守家的都是从朋布西、新都桥那些地方请的临时工,工资3000元/月到4000元/月不等。不过虫草和松茸的采集都划分了地盘,只能在本村捡,不能去别村捡,并且不管你是否在村子里面居住,只有户口在本地,才有资格捡。
(二)旅游业发展
随着2006年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圈项目获批,旅游知名度逐年在提高,游客也越来越多。观念的改变和先进技术的引进,招揽游客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的是回头客帮忙宣传,有的是直接在网上宣传,还有的直接打出了“明正故居”的招牌。贡嘎山乡旅游资源丰富,主要包括贡嘎雪山、仁宗海、玉龙西草原、贡嘎寺、萨迦寺、玉龙西泉华滩等10个景点。
旅游收入是靠民居接待,一到贡嘎山乡随处可见民居。其中,六巴村扎西家的民居,有7个铺位,价格大概每天每位30元。环境挺温馨,像家里的感觉,没有装修成专门的旅馆,而是和他家里的人同住同吃。相反玉龙西村的昂吉家的民居有20多个铺位,价格大概每天每位50元,单独的一层楼,装修和普通旅馆没有区别。但是整体而言,不论是整个地区的卫生环境,还是民居接待基础设施和卫生条件都很差,留下来住宿的客人很少。因此还需要政府组织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和卫生意识。
(三)其他方面的收入
除上述收入以外,还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收入:首先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大量增加,务工收入也随之增大,不过务工地点却主要在康定地区内,最远的可能就是成都;其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社会救助、退牧还草等各方面的补助都一定幅度的增加了;再次小商店的收入,主要集中在两岔河和六巴村,其中两岔河出售米、面、衣服等生活用品,而六巴村等地主要是出售副食品。最后政府投入的增加,大量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如扶贫建房、修路、维修牧场等。
三、生计方式变迁的影响
生计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从农牧为主,发展为农牧商等多样的生计方式。追溯其变迁的原因,主要是国家定居工程、交通等各项措施的实施,加速了藏民对现代社会的选择;其次是他们本身有改变传统生产习俗的愿望和能力,愿意吸收先进的文化,看到了生计方式变化带给他们的实惠。最后,来自其他各个方面的原因,如婚姻、教育、旅游等各方面的影响。这种生计方式的变化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藏民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思想观念。过去觉得读书没什么用,基本上每家都会送一个孩子到寺庙去,既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同时还能得到地位方面的提升等好处。而现在都会尽量让孩子多读书,目前该乡大学生已经将近70名。
(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基本达到每家每户都有电视,而且饮食也不仅仅局限于酥油茶和糌粑,一般早上吃酥油茶和糌粑,中午吃米饭,晚上吃面。如果是节日或举行什么活动的话,都要盛装出席,穿藏族衣服,但是饮食会更加丰富。
(三)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现在的贡嘎山乡,绝大多数人都会说汉语。读书的学生一般会四种语言,即康巴藏语、木雅语、汉语、英语,年长的老人普遍说木雅语,只会讲简单的汉语,交际存在障碍。
虽然新兴生计方式带来了很多好处,却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吸收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失去了一些自己特有的文化。就采集业而言:藏民自主采集,可能会把有毒的菌类和无毒的菌类放在一起,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大量的采集会破坏草地,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但幸運的是,当地人运用传统的民间智慧,将这种破坏性行为降到了最低限度。
结 语
在传统社会中,生计方式的选择与自然地理环境密不可分,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来自外部的力量逐渐将“小地方”纳入到整个世界体系之中,固有的地理界限和生态环境已经无法阻止生计方式的变迁。在此过程中,地方社会会以何种姿态应对变迁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发现在木雅的个案中,由于道路系统的完善和松茸、虫草市场的进入,以及旅游业的兴起,原有的以牧业为主、农牧兼营的内向型生计方式,逐渐转向以商业和外出务工等为主的外向型生计方式。当然,这一转向也并非完全摒弃传统,由于高海拔、多草地的地理环境适宜于牧业的发展,牧业的发展在今天仍延续了传统的模式,与现代旅游业等并行不悖。因此,地方人群选择何种应对方式,是其对诸多生计方式多方权衡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四川省编辑组:《四川省甘孜州藏族社会历史调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6月。
[2]何国强:《多样性的谋生技术——客家族群生存策略研究之一》,《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3]弓明钦、王凤珍:《从国际松茸市场动向看国产松茸的应对措施》,《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年第2期。
[4]玉时阶:《美国瑶族生计方式的变迁》,《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5]马宗保、马清虎:《试论西北少数民族传统生计方式中的生态智慧》,《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